再读《我与地坛》

作者: 安粟 | 来源:发表于2024-07-26 17:29 被阅读0次

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非首发,文责自负。

第一次读《我与地坛》是中学时期,似乎还是因为某次语文老师布置的假期作业。但是我还清楚的记得当时我对这本书的感受是乏味。我不明白为什么如此平铺直叙,只是作者的自白的书如此备受推崇。草草翻完,应付完作业便搁置了。

但是,同样是因为作业而重新拾起,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感受。

“不幸”对于年幼的自己太过抽象,甚至不懂他们为什么被称之为不幸。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见到的人事物逐渐变多,好似对“不幸”有了一些具象化的理解。

而自己,也因为面临越来越多的选择,而不得不压力倍增;在即将面临毕业之时,实验却屡屡出问题,承担着不断失败的痛苦,面临毕业危机。

恰在此时,再一次遇到《我与地坛》,虽然不是手捧书籍,只让它通过中年大叔浑厚的嗓音在耳机中流淌,却带给我不一样的感受。

这份不同,我认为是一种独特的力量。

苦难是史铁生先生显眼的标签,在最好的年纪遇到重病,失去了太多探索世界的机会,但是他却乐观积极,称自己是世界上最幸运的人。地坛是他在绝望中精神的栖息地。如他所说:“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

在当下变化如此之快的社会里,我们很容易对人生失控,会面临很多遗憾,那么我们如何能够向内求得平静,是一项大课题。史铁生告诉我们,要和自己和解,和苦难和解。“大劫大难之后,人不该失去锐气,不该失去热度,你镇定了但仍在燃烧,你平稳了却更加浩荡。”

我们常在崩溃时用“人生除了生死没有大事”,那么生命到底该如何理解?

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你能创造这过程的美好与精彩,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你能够镇定而又激动地欣赏这过程的美丽与悲壮。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这两句话对我触动极大。

我一直在追求生命的意义,不希望自己庸庸碌碌的过完这一生,所以我极度在意时间管理,极度要求进步,以至于在很大程度上我放弃社交,也对我自己的实验,当下无尽的重复而感到厌倦以至于懈怠。

但是脚步匆匆真的能够带来更多的价值吗,未必。

常和同学吐槽我们做的实验没有意义,但是真的没有嘛。

有时候简单的重复,慢下来的脚步也可能产生不同的化学反应,带来不一样的体验。

不抱怨,积极的款待生命中降临的每一个瞬间,以最好的心态来面对,而不是主观的将其分类,以当下自己的主观判断来断定他的好坏。

心怀善意,积极向上,欣赏一切美好的事物,静待属于自己的节日的来临!

相关文章

  • 再读《我与地坛》

    这几天,似乎接到哪位神灵的旨意,让我再读一遍《我与地坛》,让我跟史铁生的灵魂再一次相遇。细细读来,又比前几次读后有...

  • 再读《我与地坛》

    #我正在参加图书馆挑战21天阅读活动.第1天# 今日阅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初读这篇散文时是在高二,我因...

  • 再读《我与地坛》

    这篇文章是我上中学时语文课本里的一篇文章,如今回过头来再次阅读,依旧恍如昨日,感觉颇深。文章里有一句话,像是烙在我...

  • 再读《我与地坛》

    今日在搜索引擎和电子书里泡了一天,用书中的话讲“荒芜但不衰败”,反而怡然自得。算起来,这是第三次接触《我与地坛》了...

  • 再读《我与地坛》

    在北京读书的时候,学校距离地坛很近,闲暇之余就是逛地坛公园,那时,已经读过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文章中他说,他几乎...

  • 再读《我与地坛》

    第一次阅读史铁生先生写的《我与地坛》,还是在高中的时候。 这篇文章,让我感觉到了安静,特别是作者对生活细节的描...

  • 2021.7.25|再读《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是我们语文课本里会学习的文章。内容早已模糊,唯有对作者史铁生还有一些记忆。小时候对他的印象是,不帅,而...

  • 再读《我与地坛》(读书小组作业)

    上班路过一个公园,公园里有很多晨练的人,让我想起曾经读过的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于是,找来再读一遍。《我与地坛》文...

  • 再读《我与地坛》选段有感

    史铁生用细腻的笔触,生动的勾勒出了园中的景象,让残破、败落的园子透出了一丝丝的生机与活力,彷佛是自己坎坷的、灰暗的...

  • 9/70 再读《我与地坛》

    训练营有小伙伴提到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这也是曾经很喜欢的一篇文。今晚找出来匆匆再次浏览,依旧感动。 再读的时候,...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再读《我与地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eymh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