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论语》学习善读「论语」中国传统文化
善读「论语」3.6:悖礼无诚祭无益,听民有仁国乃兴

善读「论语」3.6:悖礼无诚祭无益,听民有仁国乃兴

作者: 善氏 | 来源:发表于2018-05-03 10:00 被阅读40次

「八佾篇第三」6 

【原文】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译文】

季孙氏去祭泰山,孔子对冉有说:“你不能劝阻他吗?”冉有说:“劝不住。”孔子说:“唉!难道泰山神会不如林放知礼吗?”

【注释】

“旅”,据《周礼·春官·大宗伯》,“旅”为天子祭山之名,而且不是普通的祭,要有重大缘故才能举行。

“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周文王后裔。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29岁。以政事见称。多才多艺,曾任季氏的家臣总管。公元前484年率兵战胜入侵齐军,并趁机说服季康子迎回了周游列国14年的孔子。

“女”同“汝”。

“救”的本义为“止”,这里意为阻止、谏止。

“与”同“欤”,音“鱼”。文言助词,表示疑问、感叹、反诘等语气。

“呜呼”,感叹辞。既可表示叹息、悲痛,也可表示赞叹。

“曾”音“增”,表示疑问。“曾谓”意同“难道”。

“林放”在本篇第4章中曾向孔子问“礼之本”。

【评析】

祭祀泰山是天子和诸侯的专权。季孙氏只是鲁国的正卿,他去祭泰山,既僭越于天子,亦僭越于鲁君。连林放都能知礼,泰山神若有灵,岂能不知礼?泰山神既知礼,就绝不会接受这种僭越非礼之祭,而季氏这种谄媚神祗的作法也必然会徒劳无功。因此,孔子说“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左传》云:“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神,聪明正直而壹者也,依人而行”。所谓“依人而行”就是“依仁而行”。因此,如果一个人所行非礼、所求非礼,虽献祭于神亦属徒劳。

《左传》的这句格言,对于为政者也同样有效。如果为政者不听取民众意见,不以服务民众为本,一味谋取权力私欲,必“将亡,听于神”,绝不会有好下场。因为“神,聪明正直而壹者也,依人而行”,是绝对不会护佑那些贪官酷吏的。这些年在反腐中落马的大小老虎、苍蝇臭虫,无一而非明证。

世人常说“心诚则灵”。很多人求神拜佛看似足够“虔诚”,可为什么不灵?那是因为他们不懂什么是真正的“诚”,当然也就不可能做到真正的“诚”。

诚者,信也,敬也。一些人表面上对神佛“恭恭敬敬”,看似礼尽其“诚”,但其为人却从不遵神佛教诲。神教其“依仁而行”,他们却“无恶不作”;佛教其“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他们却杀盗淫妄,贪嗔痴慢,无所不行。他们背地里干尽了伤天害理之事,却想求神佛帮他们升官发财、消灾免难。他们为此所表现出来的所谓“虔诚”,非但不是“礼敬”,反而是对神佛极其严重的“亵渎”,是在严重败坏神佛的名声。哪里有“诚”可言?

“诚”乃仁之一端。其心不仁,则无诚可言。无诚可言,则祭无益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善读「论语」3.6:悖礼无诚祭无益,听民有仁国乃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fkkr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