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与生活一样,很多时候充满了讽刺。
活了一辈子人,却不知道为什么而活;当了十几年马克思的学生,却说不清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长此以往,越活越糊涂,越学越茫然。
这一次,趁着一点好奇心,尝试着说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可能你会问,这么简单的一句话,有什么好解读的?
能有此问,要么您是真懂的大牛,请出门右拐;要么您尚在门外,请进屋呆两、三分钟。
貌似如此简单的一句话,要正确理解,必须搞清三个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实际,如何结合。
01 此处的马克思主义是什么?
一谈起马克思主义,大凡上个高中的人,都能说上几句,比如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或者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等。
这些说法毫无疑问都是对的,因为本来就来自于我们从小到大学习的教科书。
可我要说的马克思主义,指的是我们《宪法》和《党章》中所规定的作为我们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马克思列宁主义。
处于如此地位的马克思主义,绝不可能是马克思、恩格斯及列宁的全部观点和学说。
原因很简单,马恩列是人不是神,不可能每一句话都是真理;即使是真理的部分,也不代表对我国的实际具有指导意义,能够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
绕了半天,那么这里的马克思主义到底指的是什么呢?
不要急,我们可以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将马恩列的所有观点和学说由外到内分成三个层级加以分析。
最外层,具体结论和个别论断,是针对具体问题的特殊回答,一般不具备普遍指导意义,显然不是我们要一直坚持的内容。
中间层,主要是基本原理,包括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诸多方面,总体上都是经过实践证明的真理,对我们有一定的实际指导意义,我们总体上要坚持,但不能生搬硬套,一概而论。
核心层,集中为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即辩证的、历史的、实践的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真正精华所在,是我们必须要坚持的。这一精华的核心,被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浓缩为四个字:实事求是。
所以,作为我们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实际上是核心层加部分中间层的马克思主义;而中间层实际上是核心层的运用成果。
如此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质上是马克思的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的中国化。
02 此处的中国实际又是指什么?
这个就更好说了,我们每天眼中所见、手中所做、心中所感,都是中国实际。
这样说,当然也对,我们都时时刻刻活在实际当中。但,这样说还远远不够全面,我想说的中国实际,包括中国现实、中国历史、中国传统文化。
与中国现实相结合,就是用马克思主义分析中国社会的现实矛盾,制定出符合当前实际的路线、方针、政策。
与中国历史相结合,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总结中国的历史经验,为解决现实问题服务。
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整理挖掘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样为解决现实问题服务。
因为马克思主义本质是只关心物质世界,只关心客观规律,对人的主观世界是一片空白,而中国厚重的历史底蕴,优秀的传统文化正好填补这个空白。
所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好,结合的最好,除了关键时刻出现了关键领袖之外,其本身也有其必然性。
03 如何结合?
说清了马克思主义,说清了中国实际,但两者并不是自然而然就结合在一起,也是需要道路和方法的。
一直以来,都有两种不同的方法路径,一种是"从理论原则看实践",另一种是"从实践需要看理论"。
表面上看,两种方法路径都针对的是中国化如何实现的问题;但仔细分析,如果始终坚持从理论原则看实践,就必然滑向教条主义,进而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为一句空话。
具体分些,两者有些重大区别:
出发点不同。前者的出发点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原则,思路是起点,结合是中心,起决定作用的是理论,凡事都要到理论体系中找依据。后者的出发点是实践,坚持认为马克思主义不仅仅是解释世界的理论,更重要的是要改造世界,理论是为实践服务的,而不是实践的标尺。
思维旨趣不同。前者围绕理论去实践,围绕中国实践如何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原则,是死的;后者围绕实践看理论,找到理论中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启示,是活的。
态度不同。都承认马克思主义是真理,但前者强调已有真理的绝对性,后者注重的是相对性。
其实,这些方法路径差异的背后,还是没有真正认清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没有真正悟透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的根本核心是实事求是。
一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就如此难以理解,更何况面对莽莽苍苍的哲学大海。
如此看来,还需加倍努力,方可拾得沙滩上几只海螺,几片贝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