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堕落
在《清朝三百年 风起辽东》9.猛人的诞生中我们提到李成梁兴起的原因是张居正。
如果存在所谓的“万历中兴”,那么百分之九十五的原因都要归功于万历皇帝的老师,用非常手段赶走了原内阁首辅兼自己曾经的亲密战友被隆庆皇帝“以全国使先生劳累”所托付的高拱,他就是张居正。
张居正的为人、生平、改革以及评价,这里并不多的涉及,有关李成梁的部分主要就是张居正的军事方略,这也是很多人容易忽略的方面。
道布斯曾言:目光长远是从政者的大幸。
张居正看到了军事方面,张居正认为当今天下最重要的就是事情就是边防。(当今之事,其可患者,莫重于边防;庙堂之上,所当日也图画者,亦莫急于边防)
历史证明,张居正的目光远大终明一代再无二者可及,这也是明朝的不幸,三十六年后辽事的兴起一发不可收拾逐渐把明朝拖进了历史的坟墓。
当时的边防简单来说就是两个问题,北方蒙古问题,东南沿海的倭寇问题,即史书记载的“北虏”和“南倭”问题。
欲治兵者必先选将,张居正看到的第一个人就是戚继光,第二个人就是李成梁,当世两大名将“南戚北李”由此登上历史的舞台。
在李成梁剿灭王杲后,张居正对万历皇帝说过这样一句话:
“辽东这些年的功劳,第一名当属总兵,其次是巡抚,再次是总督,朝廷升官奖赏应该按照这个标准。兵部居中调度,也有一定的功劳。”
按照张居正的意思,功劳应该是李成梁大于辽东巡抚大于蓟辽总督大于兵部。
按照大多数人的理解,这句话是一句废话,人家动不动“亲率士卒”“出塞两百里”,打得赢还好打不赢就如前任王冶道一般,仗是李成梁打的,李成梁不拿大头,还让这些坐镇后方没打仗的拿大头?
没错,没打仗的就是拿大头。
从朴素的理性的客观的因果的逻辑的来说,谁打仗谁就是首功,但从官场从政治从朝野从人情世故从潜规则从胡扯来说,“谁打仗谁就是首功”这是一种天真甚至有些幼稚的想法。
在这件事,后来的宁远大捷缔造者、明朝对后金战史记录的开门红而且是纪录保持者的蓟辽督师袁崇焕用他的亲身经历为我们现身说法。作为战役指挥官的袁崇焕没有首功,因为首功是魏忠贤的;也没有进入前五,因为还有“运筹帷幄”的兵部尚书和蓟辽总督等;前十总进去了吧?不好意思,也没有,还有兵部的其他领导比如兵部副部长,还有辽东地方二把手比如辽东巡抚等;那前三十呢?别忘了,作为在辽东监军的镇守太监们也是很辛苦的,没有他们的辛苦怎么能打胜仗?还有兵部负责辽东的同志们,没有他们的支持和规划也是不行的,还有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比如户部的资金没到位可以吗?比如工部的器械没到位可以吗?
忘记说了,魏忠贤的侄子魏良卿,身份是宁国公兼太子太保,没错,就是明朝开国大将才有的国公,因宁锦之战加升为太师;孙子魏鹏翼少师加封世袭安平伯,这位仁兄,容我纠正一下,准确称呼为是小朋友,因为他当时才三岁。
真正的人生赢家不是人到中年历经奋斗获得成功,而是人生下来还没断奶什么都没干就赢了,比如安平伯少师魏鹏翼小朋友。
在各种领导的关怀下,当事人真正的功臣袁崇焕排名第58名,前面的57个就是名义上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领导有方”的饭桶。
现在回头来看,张居正这句话第一分清了辽东地方,把巡抚和总督排除;第二排除了军事指挥机关——兵部;张居正还排除了自己等一批名义上“运筹帷幄”的中央官员,声称“功劳封赏涉及到臣等,老实说是滥竽充数,绝不敢当”。
这样不争功不抢功不嫉妒属下的领导,已经不是难得,而是罕见,大白天打着灯笼拿着望远镜外加放大镜显微镜也找不到。
对于李成梁的保护,张居正主要针对的是监察。
监察——科道体制,即言官和御史,一方面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清廉,是清洁者,他们不畏强权,敢于直言,打击权臣,进谏皇帝;另一方面也是党同伐异的急先锋,党争的主力军,他们可以站在维护正义的旗帜下利用他们的权利来诬陷攻击其他清廉之士,和他们意见不同的人。
不畏强权,悍不畏死,为民请命,敢于直言,置个人生死于不顾,善于嫉妒,见不得别人好,卫道士嘴脸,在他们身上表现的可谓淋漓尽致。
每次李成梁大捷,有些言官关心的不是消灭了多少敌人,而是一心关注明朝死伤了多少,死伤越多越高兴,因为这样,他们就有了指责李成梁“浪战”的理由,蒙古骑兵多么厉害他们不管,战斗力多强不管,李成梁消灭了多少敌人不管,只要李成梁手底下一有伤亡,这些言官就会指责李成梁“看似英勇,实为浪战”。
不打,说你畏敌如鼠,白吃朝廷俸禄;打了,败了,要弹劾你,要给你治罪;打了,胜了,不予表扬,反而说你浪战,这下你该知道前辽东总兵王治道为什么要战死了。
憋屈,实在是憋屈。
有次万历皇帝在文华殿读书(年龄小还要继续学习),突然传来辽东杀敌百余骑的捷报,明军伤亡也大致相当,主讲的张居正觉得这是个进言的好机会,便说:
“以前对考察将领的法度太严格,所以造成将领观望而不敢和蒙古骑兵作战,侥幸保存力量没有伤亡就满足了。”
(往时损军之法太严,故将领观望不敢当虏。苟幸军完无损而已。)
“如今辽东杀伤来犯之敌四五百人,这是正面将士浴血奋战带来的,臣认为应该从宽容的立场来评价将士的损失,虽然此战我军大胜,但也应该以战败的心来看待,用丰厚的抚恤来酬谢那些为国在沙场负伤战死的将士。”
这段话说的天衣无缝,第一先不漏声色的批评了言官,以前就是你们唧唧喳,才使得前线将士不敢作战;第二表扬了边境将士,对于边境的情况,比起那些朝堂之上整日纸上谈兵用嘴打仗的大臣们张居正是最了解的,曾为兵部尚书关心边事的他他知道边境将士确实很不容易;尤其是第三,“以作战败之心”,让那些还想告一状的言官们彻底闭嘴。
当李成梁加封宁远伯时,朝堂一片反李高潮也是张居正从中调解的。
事后,李成梁托家人来到张居正府邸表示感谢,和家人来的还有一万两白银,一千两黄金。
当时一两白银可以买两石大米(377斤),折合成现金大概就是660元,那一万两白银加一千两黄金大致多少钱,大家也都应该懂了,无论过去还是当下,中国还是美国,这都是一笔无法拒绝的天大数额。
比起世袭宁远伯,这份东西并不算多。
可是,张居正拒绝了。他义正言辞的告诉来人,让来人转告李成梁:
“回去告诉李将军,他的功劳是他自己凭着自己一刀一枪在战场上拼命杀敌出生入死所赢得的,他的晋升符合朝廷的法律,不需要感谢我。如果我收了这笔钱,是侮辱了他的功勋,更是有愧于高皇帝的在天之灵,以后不要再有这样的行为。”
(若主以血战功封一官,我若受之,是且得罪于高皇帝,其毋再渎。)
听到家人的回报,李成梁肃然起敬,因为他知道,张居正不是个清官。
今天的史料证实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张居正先生不是个清官,而且在个人作风和个人巨额财物来源不明等问题上的问题并不小。
我们都知道人无完人的道理,可到了现实却拿着完人的资格要求他人,对于自己喜欢崇拜或自己国家民族的人物大加褒扬奉为神明,对于自己不认同不喜欢或敌对阵营的人物则全盘排斥。
名将李成梁也可以送礼,名相张居正也可以收礼也可以好色,这并不矛盾更不对立,因为只有这样才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英雄豪杰也好罪人罪臣也好其都得建立在人的基础上。
李成梁见过很多所谓讲原则的人,但当面对诱惑时这些人的原则大都抛之脑后,原则不过是这些人的标榜和抬高身价的价码,哪怕一时可以坚持也禁不住诱惑的加重,所谓的原则不过是诱惑的筹码不够分量。
这是李成梁的人生经验,在以后的事实里继续证明它的正确。
但此刻除外,在张居正身上除外,那就是无论何时何地何种情况面对何种诱惑都讲究原则,并非顽固不化因循守旧的卫道士也并非堕落地狱来者不拒的庸碌世人,而是一种坚持原则同时灵活掌握。
对于张居正,李成梁最多的是感恩知遇之情,其次是敬佩卓越才能,内心深处是恐惧,这份恐惧虽只有一丝且埋藏心底但其对李成梁的影响并不弱于甚至高于对张居正的前两种感情。
敬畏,敬的比重很大但畏的比重也并不一定就小。
张居正像一座大山挡在李成梁的面前,既遮风挡雨同时也让李成梁活在畏惧的阴影之下。
然而这座大山以及带给李成梁的畏惧,在李成梁斩杀速把亥取得大捷的三个月后,也就是万历十一年(1582)年的6月20日,消失一空。
1582年6月20日,内阁首辅张居正,薨。
世上再无张居正。
张居正平静的走了,但张居正死后却掀起了惊涛骇浪。
在某个时刻,万历和张居正君臣聊天,万历说了这样一句话:
“先生功大,朕无可为酬,只是看顾先生的子孙罢了。”
张居正的子孙会荣华富贵,这是张居正对万历这句话的理解,我相信换了任何人,恐怕都会这样理解,包括当时说这句话的万历本人。
但结果不仅不是荣华富贵,张居正被抄家,长子被逼自尽,其余家人充军分配,反而是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张居正生前的一切都在死后被予以剥夺,封号官职诰命赏赐统统收回。
这一切的发生并非瞬间,而是经历了一个过程,一个可能身处其中的所有人都无法察觉变化的过程:
9月22日,皇长子出生,起名为朱常洛,就是后来的“一月天子”明光宗泰昌皇帝,万历皇帝昭告天下,停止一些张居正的改革措施,如丈量土地。
9月30日,河南道御史郭惟贤上疏推荐两位原先反对张居正的官员,被降职两级,调到江山当副县长;有人给他求情,被扣了工资。
这时候还没什么,因为张居正的亲朋故友还遍布朝堂,吏部尚书梁梦龙吏部侍郎王篆都是张居正一手提拔的。
12月底,山东道御史弹劾梁梦龙吏部尚书的官职是贿赂大太监冯保而来,梁被免职;江西道御史弹劾冯保,冯保被发配南京,家产一律充公;王篆调任南京,后经弹劾被免职。
这是朝内倒张运动兴起的标志,大臣们看到了张居正势力的衰弱,更从中看到了万历的态度,更多人选择加入其中。
痛打落水狗,不打白不打,除了发泄过瘾,还能升官,史书记载“咸推波助澜,欲甚之以为快”。
好比一群十年没有过性生活的男人,他们需要发泄,不过他们喷射的不是精子,而是含着剧毒的口水,谁但凡沾到一点,轻者脱皮,重者丧命。
脱皮就是降职到边远地区,再或者回家种地;丧命就是真的丧命了。
在朝野一片反张舆论下,被视为张居正亲信、和张居正一党的,纷纷被调任免职;与之相对,曾经反对过张居正,和张居正闹过矛盾的,该回京的回京,该起用的起用,官复原职的官复原职。
这些人回来一看,留给自己攻击张居正的空间已经不多了,找了半天,他们从政治来到了军事。
2月26日,兵部都给事中弹劾蓟州总兵戚继光,戚继光被调任广东;三年后因再遭弹劾被免职,不久病死于家中。
很多人都相信,同为张居正重用的大将,“南戚北李”并称的李成梁,是下一个打击对象,因为此刻张居正的亲信只剩下李成梁一个人。
庙堂之上的枢纽阁僚,庙堂之下的江湖乡野,街头巷尾,大街小巷,人云亦云,这个消息凭借众人之口从北京传向四面八方,飞过了山海关,来到了李成梁所在的辽东。
辽阳城有一位百姓叫做方维相,可能是秀才生员之类的读书人,结合时局的变化他敏感地察觉到朝野中不正常的局势,经过思考和分析,他很快意识到李成梁很有可能陷入这场政治漩涡。
高手在民间,这个方维想就是高人。
对于给辽东带来平安的李成梁,这时候的辽东百姓无不举手称赞,方维相领着不少百姓,带着征集来的请愿书,跪倒在山海关门前,请求山海关的守将把他们的请愿转达给皇上。
“李将军是个好人啊!”
他们给了守将一份折子上,不明所以的守将看后,郑重的收好,他决心,即使不符合规定,他也要把这份折子交给万历。
因为这是一份换了任何人看过都无不动容的折子,它记载了李成梁从险山参将(1566)到如今16年来立下的所有战功,这份履历不逊色于历史上任何一位名将,“边帅武功之盛二百年未有也”这是来自《明史 李成梁传》的评价。
我也做过一个简单的统计,只是统计时间、地点、战斗经历、李成梁战后得到的赏赐,重点依据《明史》,兼顾《明实录》,同时查阅翻找了和李成梁有关的大量论文书籍期刊,大致简单的总结了李成梁的战功,前后花了三天时间。
我再强调一下,这只是简单的统计。
与此同时,李成梁也没闲着,不知是碰巧还是有意,李成梁率军包围了古勒寨,消灭了阿台,在给兵部的报告里,李成梁声称此战消灭了阿台叛逆三千多人。
这个数字的本意是敌人,即手持武器的具有一定攻击性的敌军,而事实是李成梁依靠尼堪外兰许诺“杀阿台者即为此城城主”“放下武器,太师可以饶过大家”欺骗古勒寨城内阿台部下杀死阿台出城投降,然后诱骗城内两千三百多老弱妇孺出城“尽屠之”。
这种行为有一个专业的名词:
杀良冒功。
相比较一般杀良冒功是为了加官进爵或为了保全现有官职避免科道的弹劾,李成梁的杀良冒功客观上也促进了李成梁家族的加官进爵,“增岁禄百石,世萌指挥佥事”。
按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明代一石为153.5斤左右,百石也就是15350斤;而允许李成梁子孙世袭的指挥佥事可不是一般的指挥佥事比如李成梁之前的铁岭卫指挥佥事,而是锦衣卫。
可这些并非李成梁杀良冒功的真正目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