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自朱元璋崛起草莽,推翻元朝统治,统一全国,至李自成攻克北京,朱由俭自缢煤山,历二百七十七年,在这近三个世纪中,朝廷皇帝都很喜欢书法。明成祖定都北京以后,即着手文治,诏求四方善书之士,充实宫廷,缮写诏令文书等。明代帝王如仁宗、宣宗也极爱书法,尤其喜欢临摹兰亭。神宗自幼工书,喜欢临摹虞世南的《乐毅传》和米芾的《文赋》等,所以,朝野士大夫重视帖学,都喜欢姿态雅丽的楷书、行书,几乎完全继承了赵孟頫的格调。

明代像宋代一样,也是帖学大盛的一代,法帖传刻十分活跃。由于士大夫清玩风气和帖学的盛行,影响了书法的创作,所以,整个明代书法以行楷居多,没能上溯秦汉北朝,篆、隶及魏体作品几乎绝迹,而楷书都以纤巧秀丽为美。至永乐、正统年间,杨士奇、杨荣和杨溥,先后入主翰林院和文渊阁,写了大量的制诰碑板,以姿媚匀整为工,号称博大昌明之体,即台阁体。

台阁体是中国书法历史上的一种特殊现象,其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当时诏术四方善士写外制,又诏简尤善者于翰林写内制,故大批善书者被征入宫,如沈度、沈桀、陈登、朱孔易等人,主要职责是缮写诏敕、诏命、玉蝶、册宝以及宫廷的匾额、城坊等,产生了书法史上前所未有的台阁体和台阁书法家。台阁体书法对有才华的书法家来说,是一种无形的束缚,有悖于帖学书法的抒发性情的需要。士子为求干禄也竞相摹习,横平竖直十分拘谨,缺乏生气,使书法失去了艺术情趣和个人风格。但另一方面,由于朝廷的倡导,又促使了明代书法的繁荣。

总的说来,是继宋、元帖学书法的又一发展阶段。明代书法虽然承沿宋、元帖学之路,但是并没有故步自封,而是能在晋、唐、宋、元帖学基础上集其大成,并能鲜明地突出书者的个性,造成了明代书法分明的阶段性和典型化的个性。明初书法以三宋二沈为代表,三宋指宋克、宋璲、宋广,三宋是由元如明,主要活动在洪武年间的书家。三宋中,宋克擅长真、行、草诸体,尤以章草名噪一时,名人之冠,影响也最大,代表作有《急就章》、《孙过庭书谱》、《唐宋人诗卷》,而宋璲的篆书、宋广的章草,亦秀出群伦。二沈指沈度、沈粲兄弟,其中尤其以沈度楷书最为出名,被明太宗誉为我朝王羲之。沈度字民则,上海松江人,工书法,善篆、隶、真、行书,尤其以楷书为最工,书风婉丽端秀、圆润平正,被成为台阁体。

从成化、弘治时期开始,明代书法有了新的变化。随着朝廷腐败的日益严重,已失去往日雍容遒丽的风范,表现为刻板僵化,渐渐失去了艺术生命力。而是朝野书家普遍地意欲摆脱台阁体的束缚,故又开始崇法魏晋法帖,以畅神适意,抒发个人情感为目的书风,重新在文人书法中兴盛。由此,明中期书法以成化、弘治时期为过渡,走向正德、嘉靖时期,以吴门书法为主体的又一昌盛时期。这一时期,祝允明、文征明、王宠出现,使明代书坛略有复兴之象。王世贞在《艺苑卮言》说,天下法书归吾吴,而京兆允明为最,文待诏征明,王贡士宠次之。
下节预告:中华古玩文化-14明代书法(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