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传统文化爱好者微观文化营销中国传统文化
骆勇||儒教方法,道生思维,禅修心态

骆勇||儒教方法,道生思维,禅修心态

作者: 84e1de7918e3 | 来源:发表于2018-10-01 17:01 被阅读13次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轨迹上,儒、道、禅(佛心宗,中国化佛教,下同)即便经历了隋唐时的三教并行、宋代始兴的三教合流、元明始盛的三教合一,各自仍然秉承自己独立的奥义,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包容、融合。

          譬如,宋明理学,把孔孟置于正宗,集合董仲舒阴阳五行、程颢和程颐的心性之学、佛教的灭欲观、道家的道法自然哲学和思辨精神,融合构造出了内容精深的新儒学体系,建构了理想人格模型,即丰满了哲学意义上的人格内涵,在儒、道、禅个人修身养性的基础上,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因而迅速成为儒家神权和王权的合法依据,在元代被正式确立为官方意识形态。

          尽管站在神坛上的宋明理学,反对禅道的虚无主义,但禅、道也在不断地进化改良。在民间,道教的道、无、自然、天性等核心观点因养生修性而无处不在;佛教经历惠能六祖改革中国化禅宗之后,视金刚般若经为正宗,以明心见性为教义,将佛学老庄化,取真心为道场,把禅法引入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日常生活之中,“平常心是道”也能震颤每一个中国人的内心,并指引其行为或进取的方向。

          即便是当代,每一名中国人仍然沉浸在儒道禅的文化营养液的滋润之下,儒道禅的精髓,即与人有关的生存哲学,分解成无数个营养粒子,根据每人的需要而被自己灵魂域吸收,培育自己所需求的灵魂虚影。与此同时,这些营养粒子也被自己的精神过滤,滋润着智慧,引领行为的方向,把握物质摄取的向度,而在滋润智慧的过程中,儒道禅分解的营养元素所起到的作用大有不同,我的感知是:儒因进取教方法、道因自然生思维、禅因净化修心态。

    骆勇||儒教方法,道生思维,禅修心态

          儒和道,是本土催生的支撑中国传统文化且绵延时长的哲学骨架,作为两教的创始人孔子和老子,虽然出生年代和地方不同,在历史典籍中,还是隐约查到交集的内容。

          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记载了“孔子问礼”的故事,老子如此回答:你所说的礼,倡导它的人和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去掉你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还有情态神色和过份的志向,这些对于你自身都是没有好处……

          在《庄子·天运》中,也描述了“孔子问道”的内容:孔子五十一岁尚未领悟大道,便去沛地拜见老子并请教,当孔子告诉老子从规范、法度和阴阳变化方面来求道时,老子知晓了孔子不能得到的原因,老子告诫:道是个人心中所悟并能所住所自持的东西,不能进献、奉送、转告和赠与,只能自然而然溢出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便是无为;马虎简单、无奢无华,就易于生存;从不施与,就不会使自己受损也无裨益于他人,而仁义这些外在的东西是不可久住的,怨恨、恩惠、获取、施与、谏诤、教化、生存、杀戮、这八种作法全是用来端正他人的工具,只有遵循自然的变化而无所阻塞滞留的人才能够运用它。

          从上述两则故事里可以如此分析:老子认为孔子传授的志向、仁义、恩惠、教化、谏诤等内容,都是主观阻塞滞留人的有为工具,如人骨随时腐乱,而真实的道是无为、永住的。

          孔子发掘的儒教,经历“独尊儒术”、元代官方化、王阳明的“致良知”改良心学,将学问哲学化,抵达“知行合一”的人生哲学境界,成为不是无为而治而专侍统治秩序的治世策略,如宋朝宰相赵普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流传天下。儒的宗旨是“认识你自己”,你活在世上,首先要认识你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活着的人,面临的是生存现实,是积极入世,讲的是入世方法,必须遵循秩序,遵守伦理道德而区别于其它物类,必须提炼并优化人性中的优点,因而活的具有意念感,即使是宗教信仰,也应该建立在人的基础上,圣人也就成为个人修身的意念偶像,毕竟圣人还属人的范畴。修身的方法是什么呢?就是“中和”二字,是削去阴阳矛盾的双方,失去其本性而朝着秩序、伦理道德等仁礼的方向靠近,继而必须克己复礼,随着后世先贤的不断进化推演,“适度”便成为中和或者中庸的最佳也是人能把握的法度。

    骆勇||儒教方法,道生思维,禅修心态

          老子的道教则不同,它顺应的是天,超越了人的时间领域,具有浓郁的历史渊源感,人会腐乱肉骨,但自然是“万物之母”,有着不灭的规律和秩序,譬如:循环。尽管一部《道德经》涉及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但多以政治思维为要旨,是内圣外王的体现,很少谈及治世的具体方法,即使谈及,也只是以物喻道,如“上善若水”、“治大国若烹小鲜”。从“老子问道”的故事中可以看出,老子感受到了自然万物存在于变化之中,此时一刻的世在变化的自然里、此时一刻的人在变化的万物之中,只是微尘末粒,但世也好、人也好,都与自然有着相同的内涵,即“非常道”、“非常名”,此刻存在的世和人都会因时而变,但通过进献、奉送、转告和赠与的六经延续的仁礼却已陈旧遗迹,不再是著作时的本原。道与儒的不同点在于:道是本性、是天命、是时光……道讲的是思维,是基本原则,而涉及到个体人自己的道则需要自己去体悟,去在常变中寻找不变的准则。“变化”两字成为道教的核心本源,在“变化”中求生存求大道求不变就是自然法则,所以道教的宗旨是“突破你自己”,不断地变化,不断提升,不断突破,最终寻找到“不变”的东西,有关昆虫的“羽化”概念成为修道的隐喻,修道的终极目标是仙,是天马行空,是游世,如仙遨游于天地之间,而不再是人世间。

          在中国佛教网上流传这样一则故事:佛陀住世时,有一位名叫黑指的婆罗门来到佛前,运用神通,两手拿了两个花瓶,前来献佛。佛对黑指婆罗门说:“放下!”婆罗门把他左手拿的那个花瓶放下。佛陀又说:“放下!”婆罗门又把他右手拿的那花瓶放下。然而,佛陀还是对他说:“放下!”这时黑指婆罗门说:“我已经两手空空,没有什么可以再放下了,请问现在你要我放下什么?”佛陀说:“我并没有叫你放下你的花瓶,我要你放下的是你的六根、六尘和六识。当你把这些统统放下,再没有什么了,你将从生死桎梏中解脱出来。”黑指婆罗门才了解佛陀放下的道理。

          佛陀的六根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六尘为色声香味触法。事实上,放下的本质不是舍弃或抛弃,也不是割舍,作为一个存有躯体的人,岂能真正割舍六根、六尘?佛陀的着眼点在于因六根、六尘而生的六识,它包括见闻嗅味觉思。因而,佛陀有关“放下”的故事只是忠实地再现了佛教在中国教化禅的根本法则,它赋予的是一种空间感,无论是尘世人还是佛,都要放下产生意念、幻想、吵闹的外物,而让你宁静、净化。《希伯来书》说:“我们……就当放下各样的重担,脱去容易缠累我们的罪,存心忍耐,奔那摆在我们前头的路程。”星云大师有一本书名叫《人生就是放下》,他认为:人生唯有少执着,多放下,对名利不执着,对权位不执着,对人我是非能放下,对情爱欲念能放下,才能享受随缘随喜的解脱生活。

    图片源自汇图网

          在此意义上,禅的宗旨是“解放你自己”,它赐与的既不是入世方法,也不是游世思维,而是一种出世心态,出世的目的就“明心见性”,即发现自己的真心、见到自己本来的真性;而其心态就是要有一颗平常心,唐代大珠慧海禅师用“饥来食,困来眠”来解读平常。就禅而言,禅师和尚修道,众生也能修道,人便常说世上本无佛、佛在心中留,因为“佛法无边、大道无形”,人有生处可修佛,维摩诘菩萨便说“直心是道场”,这个“直心”的本意是不谄、不媚、不曲、不虚诳、不拍马屁、不将就自己,国学大师南怀瑾说“直心是净土”。

          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道禅,相互依存、相互统一,在历史长河中绵延不断,支撑着中华民族的国格、命运,也支撑着每个中国人的人格、魂灵,其核心的要义在于:一方面,儒道禅的根基仍然是人,抵达的终极目标可以如此解读:圣、仙、佛存于人的平常心中,便是无处不在、随时对话的灵魂,它始终坚持不逃离人的品格要求:儒教的中和、道教的变化、禅宗的直心,而这些内涵,都统一在《易经》的万般法则中,离不开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和阴阳变化,都能寻找到浓缩化、分类化、抽象化、精简化和符号化的64卦踪影,这个踪影的循环轨迹,也是平凡人灵魂成长、成熟、羽化的过程,生生不息,文化因灵魂而传承,因传承而实相灵魂。儒道禅共同的本质应该是“一支三脉”:奠基于《易经》,着眼于人生,传承于灵魂。在《易经》的基础上,儒道禅因“人的活着”问题而统一,儒告诉你如何活,解决活的数量问题,追求外在名利权禄;道告诉你活得怎么样,解决活的质量问题,追求内在自然天性;禅告诉你活之后的情况,追求本性摆脱藩篱,解决活的归属问题。

          另一方面,长期洗涤中国人意识的儒教的创始人孔子,与道教创始人老子同处一个时代,也曾求教于老子,据《庄子·天运》所述,孔子对其熟研六经、评述72国君却仍然无人采用他的主张而困惑,老子以足迹、虫子孵化为喻,阐述一个道理:本性不可改变,天命不可变更,时光不会停留,大道不会壅塞。孔子听闻老子的教悔后,三个月闭门不出,终悟大道:很长时间了,我没有能跟万物的自然变化相识为友!不能跟自然的变化相识为友,又怎么能教化他人……如此看来,儒道本来同源,即便以研究人为主,也要通用自然法则。所以孔子悟出的大道仍是自然人生: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我突然发现,这个感悟,真实地再现“儒道禅”印刻在人一生的修炼轨迹,可分三个重要阶段:人自出生至三十岁,如朝阳,当属进取立业阶段,需学儒,读《论语》,熟礼知仁,以积极的姿态入世;人自四十至六十岁,如蛹化蝶,当属思维进化阶段,需修道,读《道德经》,上善若水,以自然的情感游世;人自七十岁以上,如莲花质洁,当属净化红尘阶段,需悟禅,读《坛经》,从心所欲,以随缘的心态出世……孔子的悟道,真实地揭示了儒道禅这组中国传统文化密码传承给一个现代中国人的现实体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骆勇||儒教方法,道生思维,禅修心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wuno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