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互动

作者: 张秋琼 | 来源:发表于2019-11-30 16:22 被阅读0次

    昨天听王绪溢博士的讲座,又学到新知识啦!王博士提到教学最核心的工作是培育学生的得当思考,信息化在其中做了什么,是让我们看见学生的思考,这很重要。

    王博士和我们分享了信息化课堂进化的六阶段,如图:

    图片来自叶总朋友圈

    想一想,你目前处于哪个阶段呢?我没有进行过信息化技术教学的实践与探索,在《数字时代的学与教》以及陈蕾老师的共读分享中刚刚看到这些不同位置的案例。

    共读截图

    有邱克荣老师的精熟的数据应用课例,有郑天宇老师的有效对话课例,林欣玫老师差异化教学课例以及陈蕾老师的反思、对比课例,如果不是听共读,我对这些阶段的具体内涵可能都听的云里雾里的呢!

    我未来首先要进入到互动的阶段,我想说说我目前没有开展信息化教学的互动情况,有好几个王博士提到的教学误区呢!记录下提醒自己。

    一、牵着学生走

    我在一二年级待得时间比较久,(今年终于升到三年级啦),年龄差和身份差让老师容易成为一个“权威者”,课堂上某些答案是由老师的问法或者语气来控制的,当老师面对某一个问题时问:“是不是这样呢?”学生说“是。”就会加强语气再来一句“到底是不是这样呢?”一定有孩子说“不是!”这并不是孩子主动、自发的思考和判断,而是观察老师这个“权威者”去选择权威者想要的答案。虽然我有警惕这个现象,但看我的录像课还是经常会发现这个问题。

    那在日常教学中,我有意识的做了一些改变。经常我们老师代表的是正确的答案, 我就在错例和正例中来回切换,一开始孩子们会认为我说得都是对的,不然当什么老师呀?后来就认为我故意说错,这也是未加思考就下定论——是错的,现在懂我套路了,认真思考以后再进行分析、判断。其实知识不重要,重要是他们能不能持着心智开放的怀疑态度去包容的看待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二、认为一问一答很互动(王博士在书中提到的教学误区)

    因为和孩子们关系挺好,孩子们也比较活泼,她们下课后能点评我的课,从她们的视角简单说出我课堂的精彩之处或者不足的地方,(三年级点评的少了,我是不是该反思一下?)从传统课堂角度来说,互动氛围还不错,借班开课的老师也很放心,但这里大部分我们看到的就是一问一答很互动以及借由学生说出老师想说的话,个别学生的思考代替了全班的思考。信息化技术的学生端能暴露孩子们的思维,看见孩子们的思考。

    三、给孩子贴标签

    在常态化教学中,我很多时候下意识的就是请举手的孩子发言,但也经常开火车、抽问孩子们来回答问题。分享一个小故事:周三的一节课我请了一个从来没有举手,说话声音特别小的孩子上台,让他当小郑老师讲解一个圆三分之一的含义,他有些紧张,眼睛没有离开我,我带着他一起慢慢表达完,请他对着其它孩子们大声的再说一说,虽然依然很小声但提高了一些音量,我班上的娃娃们由衷的送出了掌声,我看见他下台嘴角有小小得弧度,真是含蓄的孩子呀~

    但在公开课教学中,为了求稳不出错,我就给孩子们贴上了标签,选择让我放心的孩子,可以说对孩子的了解束缚了我,也限制了孩子们的发展。那天一个老师借我班开公开课《认识周长》,小组合作测量图形的周长,在测量树叶和月亮时,几乎所有的孩子都选择了用绳子来进行测量,这体现了“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但有个孩子用了新方法,她没有举手就大喊老师我的方法不一样,她自己想要让自己的思考被看见,我在台下有些紧张,这个孩子太跳跃了,我太不放心了,事实证明我真是太多虑了,她是“以直代曲”的方法,分割成小段后再进行测量,给开课老师和听课老师带来太多的惊喜,想想如果是我,大概就会错失这样的美好了。

    孩子上台投影汇报

    我意识到了我课堂的互动的局限性,以缓慢的步调在调整着,信息技术融合课可以帮我解决这些问题。首先数据可以看见孩子们不同的答案和想法,而不是课堂表面呈现的会以为就是真的会;其次可以使用随机挑人功能,老师也不知道惊喜在哪,孩子们也会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思考;最后当然是设计问题或者任务,开展有效的小组活动,把课堂交给学生吧,让生成性资源有效利用,让互动成为真正的互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有效的互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xiow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