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间记忆之二 扎笤帚

作者: 铁妩 | 来源:发表于2016-12-04 20:40 被阅读150次

乡间的生活,最让我难忘的还有扎笤帚。

为什么要扎笤帚?怎样扎笤帚?扎笤帚干什么?

爸爸是右派分子,农村农民农活对于他来说都是陌生的。下地干活,拿不到整劳力的工分,只能拿“半拉子”工分。夏秋时节,生产队给社员分西瓜和香瓜,我们家得最后领,分给我们的都是人家挑剩下的。秋天收获后分口粮,我们家由于爸爸的工分不够,口粮领不回来,被锁在生产队的仓库里。我们家经常在青黄不接的时候断粮。

妈妈养猪养鸡,平时油盐酱醋什么的用鸡蛋能换点,除此之外,平时家里一点活钱都没有。

一大家子人,总得把日子过下去啊。

爸爸在乡下待了若干年后,名气渐渐大了起来,认识的人也多了起来。方圆几百里内,没有不认识爸爸的。因为爸爸的才华还有爸爸的人品征服了那里的农民。还有就是爸爸不屈的性格,也让农民敬佩。用爸爸自己的话说,是打出来的。

爸爸善于结交三教九流各色朋友,颇有点古人那种仗义疏财的豪迈。在众多朋友中,有一户人家在当地很有名气,因为他们家是个大户人家,哥四个在一起过,全家几十口人,和睦相处,远近闻名。我们家扎笤帚就是和他们家学的,也是他们家带起来的。

东北的冬天,漫长而寒冷。进入冬季,农民们基本是无所事事。那大户人家每年冬天都扎笤帚,作为改善家庭经济条件的重要手段。爸爸见这项副业可以赚钱,便从他们家引进了人才、技术和设备,我们也开始扎笤帚。

扎笤帚的技术先是爸爸学习,然后回到家来作为技术总监,进行技术指导。开始时,那户人家还派出了技术过硬的姑娘亲自到我们家教授扎笤帚的技艺。

扎笤帚用的材料是高梁穗子。收割之后,穗子上已经没有谷粒了,但还不能马上用来扎笤帚。要先把穗子进行处理。主要是把穗子上剩余的谷壳去掉,这项工作是扎笤帚的第一道工序。具体就是把平板铁锹翻过来,平放在炕上,人坐在上面,戴上手套,将高梁穗子(我们称之为笤帚糜子)放在铁锹上,一只手按着,另一只手用力拉,这样就可以把穗子上剩余的壳子刮干净。

这道工序又脏又累。一般我们都是吃完晚饭开始干,南北炕上堆满了笤帚糜子,我们姐几个埋在小山一样的笤帚糜子里,骑着平板铁锹,用力刮下笤帚糜子上面的壳。屋子里一下子就充满了灰尘,那时候也没有pm2.5的概念,如果测一下我们那屋子里的pm2.5浓度,肯定是严重污染级别的。我那时小,但这样又脏又累的活我也跟着干。屋子里除了pm2.5之外,还有我们姐妹几个的欢声笑语。一个晚上干完,我们的鼻孔里,耳朵眼里,脖子里到处都充满了灰尘。这项工作要干上三五天才能结束。

这道工序完成之后,才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一大步。接下来的工作没有这么脏,但技术性强了。第一年扎笤帚时,爸爸从那个大户人家请来了几个能干的姑娘,教我们。爸爸自己也学习了整个流程和技术。

刮好的笤帚糜子要用水泡好后才能使用。寒冬腊月,滴水成冰,屋子里被这湿漉漉的笤帚糜子浸润着,又增加了几丝寒意。

具体扎的时候得在屋子里埋上一个大木桩,人围着木桩坐,腰间绑着皮带,皮带与木桩之间有一个铁丝环相连,扎的时候人的身体前倾,把笤帚糜子放到铁丝环里,身体再向后用力,把笤帚糜子扎紧,然后用手抓住笤帚糜子滚动铁丝环,把烧好了的铁丝随着铁丝环的滚动放到那个扎紧的印子里,打上结,把铁丝头压在笤帚把里,这样就把散着的笤帚糜子扎起来了。

笤帚质量的好坏取决于用料的多少和笤帚头扎的径的多少。所谓几道径,就是笤帚头那部分扎几个环。这决定笤帚的大小。扎完笤帚头的部分,就扎笤帚把。一般笤帚头的部分不好扎,笤帚把部分好扎。扎笤帚把部分俗称滚把。

我们家最初的时候是妈妈带着大姐二姐扎。爸爸负责技术监督。比如扎笤帚用的铁丝,要在火里烧,这个火候要掌握好,如果不够火候,那铁丝就会硬,如果过了火候,那铁丝就会脆掉。所以这烧铁丝很要技术的。爸爸反复实验了多次才掌握了火候。爸爸还负责检查笤帚成品的质量,要严格按照技术要求来扎,不然就得返工。除此之外,爸爸还负责修剪笤帚的外型。

扎的过程要持续半个月左右。在这个过程中,家里一切都以这项工作为主。妈妈带着大姐二姐扎,后来大姐去了太原,三姐四姐就成了扎笤帚的新生力量。回忆这段历史时,我问她们当年都谁扎过笤帚,四姐说大姐二姐三姐扎过,她是干力工活的,把我们都逗乐了。爸爸负责后勤和技术。我们几个小的也帮着忙活。等笤帚堆成小山一样的时候,就看见了胜利的曙光了。

整个冬天最开心的时候是扎完笤帚拔掉那个木桩的时候。我们叫拔橛子。拔了这个木桩,意味着这一年的扎笤帚工作胜利结束,意味着可以期待爸爸把笤帚卖了给我们置办年货过年了,意味着房间里再也不用放那些湿漉漉的笤帚糜子,可以回归正常的日子了。

最后就是爸爸负责把扎的那成百上千把笤帚卖掉。当时的经济环境,远没有现在宽松,动辄割资本主义尾巴,可以想向,卖笤帚这事可没那么容易。但是爸爸为了能改善家里的日子,再难都坚持把笤帚卖出去了。记得有一年爸爸把笤帚卖到了大连,每把卖到1.2元,轰动了整个村子。爸爸那年拿回来1000多元钱,在当时那可谓是巨款了。

扎笤帚在乡下持续了有六七年的时间。每年都是这样子过来的。

这是很苦很累的活,可是我们家为什么还干了那么多年?因为在那段苦难的日子里,没有别的办法能改善我们的生活。

时光渐渐远去了,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那段岁月,除了苦难,还有这挥之不去的记忆……

乡间记忆之二 扎笤帚

相关文章

  • 乡间记忆之二 扎笤帚

    乡间的生活,最让我难忘的还有扎笤帚。 为什么要扎笤帚?怎样扎笤帚?扎笤帚干什么? 爸爸是右派分子,农村农民农活对于...

  • 扎笤帚

    笤帚本就是作为一种家庭用具而必不可少,可以清扫室内、清扫院落、清扫场地、清扫道路。小的笤帚用高粱秸秆为材料制...

  • 扎笤帚的父亲

    今天回老院,看见南房堆放的狼尾茭穗,想起父亲若在家,这些茭穗早做成笤帚散落在某个人家的院落,或是藏身与门板后的角落...

  • 乡间记忆之一   打扎子

    写下这三个字,思绪一下子回到了童年时代。那是一个荒凉的时代,一个痛苦的时代,一个贫瘠的时代。 小时候,我们家住在东...

  • 乡间记忆

    我在城市里出生,在城市里长大,也在乡下生活过,那是父亲的老家,有我的爷爷奶奶。过惯了越来越便捷的城市生活,偶尔也会...

  • 乡间记忆

    闲暇时间,我喜欢漫步在乡间的小路上悠闲地看着浅秋里的那一片云彩,顺手采摘路边上一朵小野花,金黄色的花朵格外...

  • 敝帚应自珍

    文/云中荷风 走进自由市场一家小店时,老板正在和一位朋友聊天,说起了门口卖的高粱杆扎的笤帚。 老板说,一把笤帚卖三...

  • 乡间的记忆

    我爱这土地,爱的深沉。 我小时候曾在乡村住过一段日子,那里有我的记忆,每次想起那低矮的草房,乡间的小路,忠诚的大黄...

  • 笤帚

    搬了几次家, 没有落下它。 物尽其用用, 抹布把灰擦。

  • 笤帚

    “我家有个黄草鸡,见人来了绕炕飞”,这是一个谜语,形象生动,打一日常用品。如果你生在北方,又和我们年龄相仿,估计这...

网友评论

  • 海飞廉:这系列太赞了👍
    铁妩: @海飞廉 谢谢你的赞!我又有动力了,已经搁笔好多天了。
  • 艳青:苦里有甜美的记忆
    铁妩: @艳青 是站在今天回望那段岁月。当时是不敢也无力触及的。
  • 陌上红裙:“东北的冬天,漫长而寒冷”……随着这句,我的眼前便浮现出叔叔阿姨和你们忙碌的身影,苦乐年华,亲情弥漫……我的眼睛湿润了。姐姐写得真实感人!
    铁妩: @陌上红裙 谢谢妹妹!我儿时真实的生活。
  • hesiting:充分体现了"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
  • 九月流云:苦难磨练人!
    铁妩: @九月流云 是的。但苦难不是我们选择的,我们只能面对和战胜苦难。
  • 冀泰来:我大爷是好父亲,真男子汉!
  • 星雅:把苦日子过甜!
    铁妩: @星雅 那时候没有甜,都是苦的。
  • 冀泰来:看得我笑着流泪了……。被逼到没有退路了,人的能量就显现出来了。
    铁妩: @冀泰来 写写我们乡村的苦难。没有虚构,是真实的岁月。知道我们为什么和我爸爸那么有感情了吧?

本文标题:乡间记忆之二 扎笤帚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zohm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