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作者: 改变的迷宫 | 来源:发表于2021-01-23 19:16 被阅读0次

    《论语》重很多内容复读多次依旧不明白其中所蕴含的道理,所欠缺的不仅仅是对其中字义的理解,更多的还有对文章深层理论的认识。以《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为例,内容曾阅读多变,其中的文义亦是尝试理解多变,可是每个人的具体感情和思想在脱离了书本和解释后依旧不是很明朗,今天读这篇文章,对文章中所传述出的感情在深入分析之前自己是有些迷茫的。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弟子的弟子编制而成,其中的语言有些过于理论化,过于简洁化的语言令不少人将精力放在了理解文义方面而忽略了对文义背后观点方面的努力,然对于《论语》来讲,文章写作的重点是熟悉每位学生的观点,并透过孔子对学生所讲内容的表现来分析孔子论点。

    在这篇文章中,我的理解总是无法达到深层,孔子针对子路的情况进行“哂之”原因,不过如果联系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便能够或多或少明白孔子这么做的原因。根据《论语》的内容能够推断,在孔子的学生中,子路是比较高傲,自信的,他因为自大而会有自以为是什么都懂的毛病,例如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篇文章中,子路是最先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率尔对曰”说明子路在回答问题时候并没有进行相关的谦让或者询问,但他回答的内容是治理国家,并且自己自信利用两三年的时间能够将一个国家治理很好,这种情况导致孔子给他“为国以礼,其言不让”的评价。“哂之”的原因是孔子希望能够利用一些轻微的表情让子路明白礼让的重要性,进而达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道理。

    与子路性格相反的是冉求,他性格怯懦,在孔子的教学过程中会比较注重对他各方面的鼓励,事实也确实如此,针对孔子“如或知尔,则何以哉”的问题,冉求很谦让的回答“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想法,虽说在治理国家中需要谦让,可是过于谦让便是不自信的表现,正如孔子所说:难道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么?既然冉求能够治理国家,无论是小国家或者是大国,最终所运用的原则和礼治是想通的,因此不赞同冉求等待其他有德之人的想法,而应该自信的治理自己的国家。从这一点上能够看出孔子很注意细节的把控,并利用问答来针对不同的学生。

    子路冉求是两种截然不同,却又均忠于表面的人,一个过于自信而忽略了礼,一个过于不自信而忽略了力。只有曾皙,他忠实的面对自己,不去考虑老师的考试,仅仅是依据自己的一些兴趣而阐述自己最想的事情,这种真诚的表达自己的行为受到了孔子的力赞,从这里能够看出,这篇文章在阅读过程中其实也是一个反思自己的过程,很多时候我们因为外界的提问而忽视了自身的问题,为了迎合外界的答案而忽略了自身的需求,最终在社会中抛却了自身,造成了某种程度上的不快乐,可世界是一样的,每一个人好像都在勉强自己为了一些事情做事,既然如此,为何会有不快乐呢?也许孔子的回答给出了答案,我们想要的不是这样的回答,就像子路没有想到孔子的微微一笑,冉求没有想到孔子的无限期望,不过唯一能够确定的是,我们合理的解释了一切,然后接受了它们,便会又不一样的观点。最起码《论语》是这么告诉我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bpyz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