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诏到大理国五百年历史剪影

作者: 山色归读 | 来源:发表于2019-02-10 16:36 被阅读591次

    金庸的武侠小说里经常以美丽神奇的大理国为背景,历史上也曾有南诏国,两者在地缘和文化上的一脉相承,它们又都以现今的云南省为核心区域,那么两者的渊源是怎样的呢?

    南诏是历史位于中原西南部的古国,主要由乌蛮和白蛮这两个部落组成,其全盛时期的统治区域包括今云南全境及贵州、四川、西藏东南部、越南北部、老挝北部和缅甸北部地区等地区。

    隋末唐初,在今云南大理的洱海周围及哀牢山、无量山北部地区,有巂诏、越析诏、浪穹诏、邆赕诏、施浪诏、蒙舍诏这六个比较大的互不隶属的部落,合称“六诏”;其中蒙巂诏偏南,东边是越析诏,浪穹诏在西北,西边是邆赕诏,东北则是施浪诏。因蒙舍诏在诸诏之南,所以称为“南诏”。在唐朝的支持下,由蒙舍诏(南诏)首领皮罗阁在灭了其他五诏,统一了洱海地区,就是史上的“南诏国”

    南诏立国在中原正处唐王朝的李隆基(唐玄宗)时期,后来南诏政权走向穷途末路。唐昭宗李晔天复三年(902年),南诏国清平官(宰相)郑买嗣篡夺蒙氏王位,建立了“大长和国”。郑买嗣建国后,传三世至郑隆亶,又为权臣东川节度使杨干贞所杀,大长和国灭亡。杨干贞拥清平官赵善政为骠信(国王),国号“大天兴”;才十个月,杨干贞就废赵善政而自立为王,国号“大义宁”

    事实上,郑买嗣发动政变建立的“大长和国”、赵善政的“大天兴国”和杨干贞的“大义宁国”这几个政权存在时间都很短,频繁更迭,杀戮不断,因而老百姓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于是公元937年,五代十国中的后晋(石敬唐建立的政权)通海节度使段思平联合洱海地区其他贵族消灭了"大义宁国",定都于今云南大理,国号"大理",建元文德,这就是历史上的“大理国”。 段思平建立大理国后,厉行改革、励精图治、发展生产。

    大理国历经多代,先后传至段正明、段正淳这兄弟俩;1108年段正淳让位给其子段誉,自己出家为僧。段誉是在北宋徽宗时即位为大理国第16代国王,直至南宋高宗绍兴年间禅位为僧,在位长达39年,颇有作为。

    段誉在金庸的力作《天龙八部》是一个福缘深厚、武功绝顶的少年英雄,而且生性风流,喜爱佛法,与萧峰、虚竹三位才俊义结金兰,这与历史上真实的段誉相差甚远。

    段誉又名段和誉,北宋徽宗年间接替其父段正淳为大理国(实际上是高氏篡权之后的后理国)第16代国王,他特别重视加强与宋朝的联系 ,深得宋徽宗的礼遇,曾被册封他为金紫光禄大夫、云南节度使、大理国王等。

    后大理政权传至段祥兴,后来蒙古国远征大理;其子段兴智继位后,蒙古兵的又一轮进攻终于灭了大理国,段兴智成了大理国的末代帝王,也就是大理国在金朝之后灭亡,而比宋朝稍早灭亡。

    说到这里有必要扯一点题外话,中国的传统评书、小说了反复提到周世宗柴荣的后人被赵宋政权谪迁到云南一带(历史上属于所谓“化外之地”)当大理王或云南王。例如《岳飞传》里与岳飞争夺武举被枪挑致死的的小梁王柴桂就来自云南的藩王,《杨家将》里杨六郎(杨延昭)充军云南也是巧遇在当地当土皇帝的云南柴王府的柴训。

    当年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篡位后,废周世宗柴荣之子——7岁的恭帝柴宗训为郑王,后柴宗训母子被迁往房州(今湖北房县),并令人在一块石碑上留下三条遗训,其中有一条就是,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

    当然说归说,几年以后柴宗训抱病而亡,柴荣的其他几个子孙也死得不明不白。直到宋高宗赵构于绍兴五年,宋朝才探访得一个柴家的近枝后裔柴叔夏,袭封其为崇义公。

    由此可见柴荣的后人与云南并没有什么交集,所以演义里讲的各种来路的周世宗后裔如梁王、柴王等藩王只怕是子虚乌有。如果硬要这么牵连,还不如说跟某位“段王爷”或许能关联上。

    欢迎交流      敬请关注“山色归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南诏到大理国五百年历史剪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dtxe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