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幸福应该是快乐和意义的结合,即为一个有意义的目标而努力奋斗,同时享受这个过程的点点滴滴。
“你幸福吗”这个问题,是一个是非选择题,要么幸福,要么不幸福,这个问题本身就是错误的,把幸福当成了一个终点,如果达到了就幸福了,如果没有达到就不幸福。
我们应该要问一个更好的问题,那就是怎么样才能更幸福?
我们每时每刻都可以幸福的,和金钱、地位、名誉没有关系,和现在的状态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我们能做的是怎么样让现在、让当下变得更快乐,要站在“现在”去创造更幸福的“未来”。这是了解幸福的真正意义所在。
获得幸福的三大方法
方法一,设定一个目标。
要点:要改变对目标设定的认知误区。目标不是用来去实现的结果,而是要把目标本身当作经历, 在每一次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享受追求的过程,才更容易在这样的目标下获得快乐感到幸福。
方法二,增加我们想要做的事情,减少我们不得不要做的事情。
乔布斯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就是人生真的很短暂,我们要做就做心底最喜欢的那一件事,然后做得足够精彩。
方法三,把做事情最重要的理由变成让自己开心。
要点:做事情让自己开心并不是自私,利己和利他其实是完全可以共存的。
如果你每天做的事情都让自己不开心,恐怕也很难让身边的人开心,而你自己越开心,就有越大的概率去帮助到别人。让自己快乐,这本身就是有意义的。
总结:幸福不是终点,是快乐+意义
追求幸福应求精而不在求多。简化生活,关注内心和经历才是我们生活的终极意义。
作者认为,幸福是衡量一切的最高标准,人生最高的目标是幸福,但幸福不是终点,不是一个要追求的结果,而是在追求的过程中持续获得的感受。
摘自成甲说书:《幸福的方法》
把“活在当下”和“活在未来”结合起来了。
痛苦和喜悦一样,都是你的感受而已。
摘自樊登速读:《正念的奇迹》
职业生涯的管理当中也许也存在着单点突破的问题。前几天我和薛兆丰老师在聊天的时候,他给我讲了周其仁老师讲过的一个很有趣的观点。过去刚到政府机关或者事业单位里头的人,都面临着一个选择,你给不给办公室的所有的人打开水。周老师的观点是,如果你觉得你可以一直打开水,那你在进到办公室的第一天你就打开水。长年累月,大家可能会对你有一个比较好的印象,至少是第一印象不错。有的人为了制造好印象,就去打开水,但是打了几天以后就厌倦了,就懒惰了,就不打开水了,这样别人就会觉得你这个人很差劲,你还不如选择从第一天就不打开水。但是,你刚到,你不打开水,你是对一种习俗的冒犯,你就无形当中打开了别人头脑当中那个挑剔的开关,别人就会以一种质疑的眼光看你这个人,这个新来的人到底有什么可取之处。所以当你选择不打开水的时候,你就要想到我如何能够独当一面,即使你要把整个办公室的人都称为老师,他们比你有更丰富的经验,他们的资历比你高,你就要选择做一件事情,这样的事情可能是他们不善于做,不屑于做,但是你一旦做出来对他们很有价值的事情,让他们觉得你有一个别人不能替代的亮点。
我们在雇佣人的时候,我们一定要遵守一个法则,雇佣性格,培训技能。很多企业是雇佣技能,培训性格。性格是很难很难培训的,与其教火鸡爬树,不如雇一只猴子。我们很多企业把大量的精力、资源都用在培训员工的性格上头,这往往在考察一个应聘者的技能的时候有各种各样的手法,但是对于一个人的性格往往就很忽视。由于他有什么样的技能我就雇佣他,这可能会形成对于企业和对于他个人都会造成一个不小的灾难。
反过来,我们在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的时候,应该是强调自己性格本身的修炼,而不是把心思都用在那些小技巧上。性格有多种多样,但是我们可以做一个比较简单粗暴但有效的分类,那就是专注于贡献还是专注于获取。头脑当中第一想到的是我能得到什么还是想到的是我能贡献什么,这就能把人群分为两类,我们自己要问一问自己我的性格到底属于哪一类。
拥有了好的性格的人,没有技能也可以比较快的获得技能。而没有一个好的性格的人,或者说是总习惯性专注于获取的人,他在职场上的成长性可以说是相当有限的,可能在某一个阶段,凭着一些职业技能,凭着一些职场上的小技巧获得某些进展,但最终是不具备成长性的。
如果要我来提建议的话,单点突破,在职场上要单点突破的话,一定是就抓住一点,让自己成为一个习惯于想到我能贡献什么,我能贡献什么的人。这不是一种技能,但是它可能比所有的技能都能够给你更多的成长性。
摘自吴伯凡《本周问答丨怎么面对组织内“高内耗”的问题》
西方研究早期教育的专家还指出,他们发现有一个很微妙的因素,会影响儿童未来的发展。那就是父母跟小孩对话之间的往返次数。
你比方说,当小孩指着路上的各种车辆问这是什么的时候,父母可以回答“车”,这就完了,对话就结束了,这是一种家庭。
还有另外一种家庭,他们之间会有往返多次的问答,爸爸会说那是公共汽车、那是垃圾车、那是警车、那是出租车。然后父母还会告诉他们,什么人乘坐什么样的车,下次再给他们提问,让他们回忆父母教给他们的知识。
摘自薛兆丰《第3周问答丨选总统比选伴侣更容易出现歧视行为》
有些遗憾的,在那个时候好多知识都不懂。
所谓的当老板,其实就是有资格批量、合理地购买他人时间,而后以适当的价格把那些时间的价值再卖出去……
朋友就是那些我愿意花时间与精力,与之共同做成至少一件事儿的人。
因为友谊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来自于各自的成长或者共同成长。
摘自李笑来《我们重新认识了“时间买卖”》
胡适先生在赠言北大哲学系毕业生文章里,
曾引用禅宗的一位高僧所言:
“达摩东来,只是要寻一个不受人惑的人。”
何为“不受人惑的人”?
胡适先生说:“他不容许偏见和个人的利益,
来影响他的判断和左右他的观点。
他一直都是好奇的,
但是他绝对不会轻易相信人。
他并不仓促的下结论,
也不轻易的附和他人的意见,
他宁愿耽搁一段时间,
一直等到他有充分的时间来查考事实和证据后,才下结论。”
胡适先生的话,更适合用于这个时代。在这个信息、思想、流言、谎话满天飞的时代,愿你我学会“守脑如玉”。
摘自拾遗《比守身如玉更重要的,是守脑如玉》
也就是中庸主张的守住“不动的心”
盲目反对鸡汤的人可能需要反省了,很多话其实是非常有道理的,那为什么会最终显得没用呢?
只因为不去做。
对于缺乏践行能力的人来说,无论什么道理最终都是没有用的。一切道理的价值,都需要靠自身的行动去实现。
于是,反过来思考的话 —— 恰好查理·芒格也崇尚“逆向思考”——如果一个道理、一个方法,最终在一个人身上没用,是不是因为他根本就没有践行造成的呢?如果是,那关“鸡汤”什么事儿呢?是不是应该怪自己才对呢?
摘自李笑来《百万富翁和亿万富翁到底差在哪里》
本来韩国首都叫汉城,挺好的,他要去中国化,非改成首尔。我觉得韩国人想了那么久想出来的名字,一定有典故,于是我就翻古籍,还真让我找到了。
《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
操又指曰:“麾盖之下,绣袍金甲,持刀立马者,乃颜良也。”
关公举目一望,谓操曰:“吾观颜良,如插标卖首尔!”
摘自端宏斌《悲催的韩国总统是坏风水害的吗?》
幽默(^_^) ,可作为谈资。
知识本身并不是目的,知识只是工具,我们要拿起它来,做一点好事。
摘自罗辑思维《真实世界里的知识》
大学教科书中的观点大致是说糖类的危害主要在于引起血糖升高。人们所说的糖一般是指蔗糖,一分子蔗糖分解可以产生一分子葡萄糖和一分子果糖,二者均可以被吸收而进入血液循环,但血糖指的仅仅是葡糖糖的浓度,所以蔗糖的升糖指数不及由两分子葡糖糖构成的麦芽糖。类似的,谷类食物所含的淀粉也是由葡萄糖单元构成的多糖,具有很高的升糖指数。但日常饮食中的膳食纤维和谷物的天然结构能延缓消化吸收的过程,进而让血糖不至于上升过快。但精加工的淀粉类食物失去了天然结构和纤维素成分。若不合理搭配饮食保证纤维摄入,淀粉类食物的危害亦不可小视。(来自评论)
上周我刚看了一部BBC的纪录片,它打破了我们对健身的认知。过去我们总认为健身非常有益,但这个纪录片却说,有些人的基因决定了健身对他是无用的。
前几年,还有人说既然我们的身体进化速度没有赶上食品工业化的速度,那我们可能根本不适合现代的食物,提倡“旧石器时代食谱”。现在有大量的研究表明,这个说法毫无根据。
还有,很多医学权威组织说盐分摄入过量对心血管系统有坏处,几乎已经成了营养学的常识了。可是几年前我看《纽约时报》上的报道,说最新的大量研究发现盐对身体并没有多大坏处,多吃少吃的区别不大。当时的局面似乎是美国国家医学院的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认为没有证据证明盐的害处,而美国心脏学会坚持认为吃盐超过一个比较低的定量就有害。
可难道不是吃什么东西过量了都有害吗?为什么现在美国有这么多肥胖者?可能根本不是哪一种东西的问题,而是所有食品的问题 —— 根本问题就是现代农业太发达,食物太便宜了。
所以营养学的水很深。我感觉营养学这个局面就是越低端的说法越信誓旦旦,越高端的说法越是不确定。晚报和朋友圈理直气壮地告诉你该吃什么不该吃什么,一流调查记者就只敢小心翼翼地指控,而科学家可能什么都不知道。
但这可不是说科学家什么都没做。我看很多新理论听着都很有意思,他们只是还没有达成共识,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行动指南,也许将来会有。
由此得到
在如何行动方面我没有得到什么 —— 我也不知道该吃什么不该吃什么,但少吃一点似乎总是对的。如果可能的话,谨慎起见,糖还是能不吃就不吃吧。
也许我们可以得到一个认知:在真实世界中获取确定的知识,非常非常困难。
摘自万维钢《日课143|有关糖的犯罪推理》
呵呵,看完这篇文章有点晕。受《谷物大脑》这本书的影响,有段时间没怎么吃主食了。客观的说有点作用,比如脚上起泡的现象基本消失了,但也没像书上说的那么神奇,比如减肥效果一般;此外有些副作用,缺少植物纤维导致消化不太正常。看来营养学的水不是一般的深。
读书笔记:幸福不是终点,是快乐+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