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闪电战”(1) 时代周刊与富勒

作者: 基于云上的猫 | 来源:发表于2017-12-14 10:51 被阅读140次

    I 新闻发明“闪电战”

    讲到二战前期历史的时候,人们往往言必提闪电战。从学界到民间,有关于“闪电战”的探讨层出不穷,人们喜欢去讨论“闪电战”在1940年的成功以及在1941年冬天的失败,讨论“闪电战”背后的德国经济政治背景,讨论“闪电战”与苏联大纵深作战理论的异同。从一方面来讲,这些讨论很多都有实际意义,但从另一方面来讲,这些讨论又是无意义的,因为没有任何一种军事理论叫做“闪电战”,“闪电战”作为一个军事术语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闪电战”这个词甚至不是德国人创造的,这是个“外来词”,来自于英文世界的新闻界。“闪电战”这个词最早可以追溯到1939年9月的波兰战役,当时时代周刊一篇名为“POLISH THEATRE: Blitzkrieger”(波兰战区:闪电战)的战地报道可能就是“闪电战”(lightning war)一词的滥觞。德国军事界则很少出现所谓的“Blitzkrieg”,古德里安在自己的回忆录《Erinnerungen eines Soldaten(一个士兵的回忆/中文名“闪击英雄”)》中也几乎没提过这个词,哪怕他是现在公认的“闪电战之父”。

    1939年9月25日的时代周刊封面,其中一篇名为“POLISH THEATRE: Blitzkrieger”(波兰战区:闪电战)的战地报道可能就是“闪电战”一词的滥觞。

    古德里安在自己的书中对于“闪电战”有过这么一段话:“当我们在战争早期迅速取得初步胜利的时候,我们的对手开始谈论起了闪电战。”“闪电战”这个词虽然只是新闻界的一个概括,但它是一个脍炙人口的概括。节节取胜的德军并不知道自己正在进行的战争叫做“闪电战”,直到从敌国的新闻报道里频繁见到这个词。

    严格来说,所谓“闪电战”只不过是二战中新闻界创造的一个通俗词汇,不应该被如此严素地对待。但是这个词如此脍炙人口,如此形象又令人浮想联翩,以至于二战后的一些新生代历史学家也被误导,由此出现了各种对于“闪电战”的专题研究。

    久而久之,闪电战就从一个新闻热词被误解成了一种军事战略,从一个形容词变成了一个专业术语。人们开始把“闪电战”作为严谨的德意志民族的又一大革命性的发明创造,彻底将它神话。至于这个神话的发明者,人们找到了古德里安将军,尊称他为“闪击英雄”,即使他老人家在自己的书中只提到过一次“闪电战”。(就是上面那段)

    (*这段内容大致来自Military History Visualized在YouTube的视频,B站由UP主口胡智障大绅士翻译)

    所以说这个书名其实不严谨,但是有比“闪击”更好的词去描述德国在二战初期的迅速胜利吗?

    那么应该把闪电战看作是真实存在的吗?自1939年9月入侵波兰的“白色方案”到1941年6月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行动,德军的行动的确是有自己的特点,不然新闻界也不会出现专门的一个“lightning war”去形容这一系列战役。但是特色归特色,特色不是成体系的理论。“闪电战事实上是一系列战役的结果,不是原因。”

    单从这方面来讲,作为一些列战役的结果,闪电战与苏联图哈切夫斯基创立的“大纵深作战理论”不具备可比性。

    只是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众多新科技的运用下,战争的面貌被彻底改变了。在德军这边,坦克装甲车等新技术与这些新技术所产生的一些激进的思想以及德国传统的军事思想相结合,诞生了一些新的东西,这就是所谓的“闪电战”所要描述的。

    II 技术决定的思想:富勒与1919年的幻想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充分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的一场战争。一战中诞生的新武器其实比二战中诞生的多得多。在地面上,一战诞生了坦克等机械化武器。在空中,一战第一次出现了专职的轰炸机和专职的攻击机,对敌方目标进行战术轰炸,甚至萌生出了最初的战略轰炸与空降作战的想法。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军的Mark 1“雄”坦克,最初的坦克基本上就是一个移动的堡垒,强调防御和火力,由于只要求掩护步兵步行作战,所以速度普遍很慢。

    英国人最早发明了坦克,并在1916年的索姆河战役中首次投入使用。最初的坦克只是被设计成了一个移动的堡垒或者是一个巨大的移动盾牌,掩护步兵向前推进,突破敌人的战壕。不过,坦克激发了一些军事思想家的想象力,他们意识到仅集中使用坦克去突破敌人防线不是一个特别有想象力的想法,关键是坦克突破敌人防线后需要做什么?

    当然是继续机动下去,正如古德里安所言:“坦克的发动机和主炮一样,都是武器!”

    坦克公认有三大要素:机动、火力、装甲。一战中单纯以突破敌人防线为目的的坦克只是运用了坦克的后两个要素(这时期坦克的机动性也差的可怜)。而一战后期一些新锐的军事家则开始意识到:一旦突破敌人防线,那么坦克的第一个要素——机动性,就派上用场了。

    到1918年初,协约国的一些军事行动已经初具机械化战争雏形。同时,英国设计出了速度相对更快,行程更远的中型坦克,比如mark A“小灵犬”中型坦克(Medium Mark A ‘Whippet’)。相比与英国自己的mark IV重型坦克和法国的雷诺FT17,这些中型坦克速度(14km/h)和行程(130km)均达到了前两者的两倍。虽然以二十年后的眼光来看,这些参数低的可怜。

    Medium Mark A ‘Whippet’。“小灵犬”这个词甚至成为了轻型战车的代称,英美的不少轻型战车都以犬类命名。英国的Medium Tank在一战中发展到了C型,但这些坦克的产量都不多。

    这些中型坦克的设计初衷是作为Mark IV这样的重型坦克的补充,扮演侦察、扰袭、追击扩大战果的角色。这大概有点像轻骑兵之于重骑兵——重骑兵突破敌人防线,轻骑兵乘胜追击。可以说,“小灵犬”这样的中型坦克突破了坦克最初的使用模式,初步奠定了“闪电战”这样的机械化作战的技术前提。

    新武器很快启发了富有想象力的军事思想家们,而英国人富勒是这群思想家其中最早也是最杰出的一位。

    英国人发明了坦克,同时也创造了最初的装甲战理论。富勒在一战中当过坦克团的参谋,对于坦克作战相当熟悉。富勒不仅仅是最早提出组建坦克为核心的机械化部队、集中使用坦克的人,而他的一些奇思妙想也可视作“闪电战”的雏形。早在1918年,雄心勃勃的富勒就提出了一个“1919年计划”(Plan 1919),这个计划由三个要素组成:第一,中型坦克与空中力量直捣敌人指挥部与补给线,使敌人陷入混乱;第二,重型坦克在炮兵和步兵的支援下突破敌人防线;第三,骑兵、轻型坦克、用卡车机动的步兵(当时还没有摩托化步兵一说)扩大缺口,乘胜追击,并扼杀敌人可能的反击。

    J.F.C 富勒(J. F. C. Fuller)英国军事理论家、军事史学家、装甲战理论的创始人之一,主要作品有《装甲战》和《西洋世界军事史》。

    富勒的思想可以说是后来李德哈特“间接路线”理论的雏形。在富勒看来,瓦解敌人只有两条路可走——消耗战与瘫痪战。消耗战意味着旷日持久的拉锯战,无数的死伤,资源的罄尽,而瘫痪战则是通过对敌人指挥中枢、后勤系统进行打击,使敌人陷入混乱与恐慌,是一种投入少收效大的战术。打个比方,消耗战是两个人面对面的对垒,通过一系列连续的攻击和防御,耗尽敌人最后一滴血才能决定胜负,而瘫痪战是武功中的点穴,一招致命,瘫痪敌人,使之丧失反抗能力。

    富勒结合一战的经验最终提出了较为系统的机械化作战理论,著成了《装甲战》(《野战条例3》讲义)、《机械化战争对战争艺术的影响》等有关机械化战争的著作。富勒的思想可以说是后来的“闪电战”和大纵深作战理论的源头。同时,富勒的研究与实践也涉及到了一些坦克部队作战的细节问题,比如机械化步兵对坦克的支援,这些“细枝末节”同样奠定了他“装甲兵之父”的地位。

    富勒的“1919年计划”从未得到实行,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在1918年11月就结束了。而富勒想在1919年使用的那些秘密武器,比如Mark VIII重型坦克与索普斯威蝾螈攻击机,仅仅生产了几百号便无疾而终。第一次世界大战留给人们的创伤太大了,和平是战后的大潮,没人愿意谈论战争,也没有多少人愿意去研究战争。刚刚萌芽的那些新的军事思想和新的武器装备表面上就要被扼杀在摇篮中,但是暗地里它们被继续发展着。有些有识之士不相信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的最后一次战争,相反,他们认为凡尔赛条约带来的和平只是一次停战,下一次战争很快就来了。在接下来的十几年中,英国的李德·哈特,苏联的图哈切夫斯基,法国的戴高乐,德国的古德里安,甚至希特勒都或多或少的接下了富勒留下的接力棒,富勒异想天开的“1919年计划”被他们继续发展,“闪电战”所代表的机械化战争的时代即将开始。

    (未完待续,且续可能来的很晚)

    Medium Mark D Tank也是富勒想在1919年计划中使用的秘密武器之一,但是D型中型坦克也腹死胎中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发明“闪电战”(1) 时代周刊与富勒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hfoi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