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果然一点不相干”是张之洞故事里的一个文字游戏,这句话是下联,上联是“树已千寻难纵斧”。树对果,已对然,千寻对一点,纵对相,斧对干,极其工整,但是句子连起来读,上下联一点关系也没有,诚如下联“果然一点不相干”的字面意义。
很显然这个玩法,是基于拆开每个文字的多义匹配,和句子的多义匹配,是两码事。
A/B测试
最近的一个A/B测试,分流的流程里有的页面只是路过,并没有参与改版,这是背景。数据出来以后,拆开每个步骤看,各个位置的新页面有的改好,有的改差,但是好玩的是,一点也没改的页面,转化率也很有大的变化。
句子可以拆成字去分析,但是仍然会作为一个整体去理解,类比A/B测试,如果刻意地把各个步骤的结果堆砌起来,结果有可能会“果然一点不相干”。
为什么对联可以变成文字游戏?关键在于歧义,每个字都有很多意思,干有干戈的意思可以对上斧,但是和相结合起来,就有关联的意思,和纵斧的意思完全千里之遥了。
那么流程页面为什么可以拆开来看呢?其前提是,信息量的输入和输出是不变的,同样是一个没有任何改版的页面,如果他前面一页信息量发生了变化,假设就不成立了。
转移概率
这时候会发现一个好玩的现象是,A页面的改版效果,在数据上体现在A+1页面到A+2页面的转化率变化。当然你可以说对A+3也有影响,用统计学的语言表达,这句话可以写成:
P(Xn+1=x|X0,X1,X2。。。)
就是说某步骤的下一步转移概率,取决于前面几步的条件概率。简化计算(也就是马尔可夫)就是第n步仅由第n-1步决定,这个公式在实际工作里可以用来识别名字/识别翻译/识别员工离职概率等等,而且可以防止“果然一点不相干”,为什么?因为他考虑了n-1(和n-2/n-3。。。如果你算的过来)。
收回思路,recap一下
1、ab测试的原则是分步骤、控制变量找问题。
2、当信息量等参数发生显著变化,分步骤的形式会有瑕疵,需要把发生变化的“下一步”也绑进来成为一个分析体。
3、这就启示我们,ab测试的结果,不仅仅有时间的压缩/弹伸效应(刚上线效果会显著,随时间延续,会平复到显著位和之前位置的中间,冥冥中有一个常量在控制,以前写过一篇blog),还有空间的压缩弹伸效应,也就是有些位置会极大改善,有些位置会变差,冥冥中也有一个常量在控制。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看起来越容易成功的改版,越容易失败“(抱歉这句伪名言是我自己想出来的),因为人的认知往往会忽视一些不容易察觉到的隐含变量,经过时间空间的来回拉伸以后,最终稳定状态能够有微小改善就很不错了。
4、所以我会得到“ab测试应该更复杂”的结论么?
不。恰恰相反,这更说明ab测试的意义应该更“辅助”。
本来这就是欧美的互联网工程师文化下的小玩意,在国内被妖魔化了,仅仅是辅助,如果完全依赖A/B来做决策,而不结合传统的客户调研,基于经验的感性分析等,则要么是出于政治诉求,要么就是无知无畏,不怕“果然一点不相干”了。
谢谢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