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公元前2100年前后
执政轻松的舜
按照《史记的》说法,舜出生在冀州的一个贫民家庭,曾在今山东济南历山耕种、在雷泽捕鱼、在河滨制作陶器、在寿丘制作工具。舜的家人似乎都是坏人,父亲、母亲和弟弟都曾想要杀他,但都没有得逞。即便如此,20岁的时候,舜就已经因为孝顺而闻名了,30岁的时候被人推荐给了尧。其后,舜通过了尧的一系列考验、躲过了嫉妒者的谋杀,最终赢得尧的信任,代其行使天子的权力20年。期间,重用贤能,把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条,四海之内都认为这是帝舜的功劳。所以,舜也就顺理成章地接受了尧的禅让,成为了“五帝”中唯一非黄帝家族的天子。但如果考虑到前期尧的“扶上马、送一程”和后期禹帮助了他成功解决了水患的难题,帝舜无疑是“五帝”中执政最轻松的一位。
英雄父亲的鲧
虽然“五帝”皆贤明,但天公却不作美,自帝尧至帝舜,大洪水一直威胁着百姓生活。经常是“望古之际,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炎炎而不灭,水泱泱而不息。”正因如此,在尧选拔接班人的过程中,有人向其推荐了鲧。尧虽然不认可鲧,但还是给了他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去治水。鲧治水的方法很简单,那就是堵,水从哪里来就堵哪里。传说,鲧为此还专门偷盗了天帝能够自己生长,永不减耗的宝贝“息壤”。其结果自然是堵了这里淹哪里,堵了哪里淹这里,都堵住了,没处流的洪水就把所有的地方都淹了。由于“九年未成”,根据帝舜的建议,鲧被流放至东方海滨的羽山,他在那里的后代后来发展成了东夷。传说,天帝发现了鲧的偷盗行为后,大为震怒,派火神祝融下界,将鲧杀死在羽山,收回了息壤。而鲧之所以治水失败还能够被后人所牢记,因为他最终成为了一位治水英雄的父亲,那人就是禹。
劈山治水的禹
传说,鲧死后,尸体三年不腐,天帝派人查看,刨开了鲧的肚子,禹就这样诞生了。从这点来看,禹就算是失败的鲧一种自我再生吧。无论如何,鲧的儿子禹,在其父亲死后接过了治水的重担。在总结了其父亲鲧治水失败的原因后,禹决定利用水向低处流的原理,采取疏导办法将水引向大海。为此,禹从西向东翻山越岭、淌河过川,测量地形、树立标杆、规划水道;然后亲自带领百姓开山、筑堤、修渠,为此曾“三过家门而不入”。传说在雨神应龙的帮助下,大禹用神斧劈开了龙门和伊阙,经过13年努力,最终使洪水经黄河滚滚而下,流入东海,治水成功。人们为表达对禹的感激之情,尊称他为“大禹”。
由于帮帝舜成功解决了水患的难题,帝舜在位三十三年时(按尧去世后33年计,约为公元前2226年),正式把天子位禅让给了禹。17年以后,帝舜在南巡中逝世。3年治丧结束,禹并没有直接继位,而是躲了起来,试图让舜的儿子商均继位。但天下的诸侯都离开商均去朝见禹。于是,在诸侯的拥戴下,禹约在公元前2206年正式即天子。在治水的过程中,禹就曾走遍天下,对各地的地形、习俗、物产等皆了如指掌。继位天子后,禹将天下分为九州。九州因此成为中国的代名词,成为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8年后,禹在涂山召开诸侯大会,前来祝贺的有“万国”(《左传》)。禹杀死了迟到的防风氏(《竹书纪年》),进一步树立了天子的权威。禹曾以500里、1000里、1500里、2000里为半径,将天下划分为“甸服”、“侯服”、“绥服”、“要服”和“荒服”五类区域。据此测算,黄帝王朝和夏朝的面积约300多万平方公里。
开启华夏的启
相较于尧舜禹之间的“禅让”,禹一度因为其子启成为了天子,并开启中华文明的家天下时代而遭到诟病。但事实上,禹并没有破坏“禅让”制度,在去世时,将天子之位禅让给曾随自己治水并发明了凿井方法的伯益。但在这之前,禹却“以启为吏”,给予了启很高的职位,致使启在伯益接受禅让时已经拥有相当大的实力,并得到了许多诸侯的拥戴。这一点与禹继位时的情形截然相反。无奈之下,已经有了天子名分的伯益只能把启囚禁起来,但却被其逃脱了。最终,启在众人支持下攻打并杀掉了伯益,成为天子。此后,启正式废弃了“禅让”制度,确立了王朝世袭制度,并因此彻底宣告了中国原始社会的终结。因禹在治水的过程中被舜赐名“夏后氏”,其所在部落得名“夏后”,所以启建立的王朝也就被称作“夏朝”。由于相对于周边地区文化发达、服饰华采,故包括“夏后”在内的中原部落又得名“华”,之后逐步有了“诸华”“诸夏”的称谓。汉代以后,华夏常代指汉族,后来更进一步成为中国的代称。
新砦遗址——启的都城
1979年起,考古学家开始对河南新密市刘寨镇的新砦遗址进行考古挖掘,至2005年10月,初步确定这是一座面积约100万平方米、拥有内外三重城壕和大型建筑的大型城址。城址内部不仅发现宗庙性质的大型建筑,还发现有加工骨器的手工作坊区,出土的遗物不仅数量众多,做工精美,而且规格很高,反映出该遗址具有都城的性质。2008年,专家进一步判定该遗址的年代为公元前2050至前1750年。鉴于新砦遗址的位置完全符合《水经注》所云夏启之居的地望,且之前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已经确定启建夏的时间为公元前2070年,在综合相关历史文献后,专家们认为新砦遗址很可能就是夏启的都城。由此,作为中华文明奴隶社会开端的“夏”不再虚幻,被确定为为真实的存在。
不得不说的洪水
和大禹治水一样,在西方也有很多关于大洪水传说,最著名的莫过于诺亚方舟。另外,类似的故事不但在伊斯兰教的《古兰经》也有记载,而且在更早的苏美尔人的神化传说中也有痕迹。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人类在发展农耕文明的过程中,不断开垦土地、不断地兴建新的定居点,也因此必然地占用了原本属于雨水的空间。从而形成了雨水的自然流淌和人类渴望发展的必然矛盾。于是乎,当辛辛苦苦开垦的土地和建设的家园被滔天洪水冲走的时候,当时还弱小的人类,只能望洪悲叹,并由此在一代代人的心中留下了永远的记忆和传说。而能否成功解决水患,因此也成为对所有统治者执政能力的一种考验。事实上,在人类文明还十分弱小的洪荒年代,一定有无数弱小的萌芽被洪水扼杀了,迄今不为人知。即便一些已经发展到相当高度的文明(如古印度的早期文明)也极有可能是被一场巨大的大洪水冲得只剩下一堆残砖瓦砾。
当东亚中华文明因为夏的出现而进入全新的“家天下”时代,西亚的阿卡德王国也走到了自己的尽头,乌尔第三王朝的出现,使苏美尔人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主宰两河文明的命运。而此时的尼罗河文明因孟菲斯帝国的衰落而四分五裂,印度河文明可以理解为被洪水冲得无影无踪,其他文明正在游牧民族的迁徙中孕育。
四方之王的乌尔纳木
约公元前2190年,来自东部伊朗高原库提人灭亡了阿卡德王国。但野蛮的库提人并没有在包括两河流域下游的苏美尔地区建立国家形式的统治,部分苏美尔城邦逐渐复兴。约公元前2120年,乌鲁克城的乌图赫伽尔带头赶走了库提人,后在公元前2114年死去。之后,乌尔纳木(与乌图赫加尔的关系不明)带领乌尔城崛起,逐步统一两河流域南部,建立具有王位世袭特征的乌尔第三王朝(约公元前2113-前2006年,乌尔城之前曾有过一和二两个小的王朝),并开始使用了“苏美尔和阿卡德之王,四方之王”的称号。
西亚奴隶社会的开端
从一些主要特征来看,乌尔第三王朝与中华文明的夏朝相似,当是西亚统一奴隶制王朝的开端。一是与夏朝的家天下相似,乌尔第三王朝都有着明确的家族传承关系,从第一位国王乌尔纳木到末位王伊比辛,前后五位国王都是父子关系。二是高度中央集权,国王控制全国3/5以上的土地,原来独立的其他城邦变成了地方行政机构,且由国王认命官员管理,地方传统贵族的势力被严重削弱。三是奴隶制经济高度发达且残酷。王室和贵族都拥有大量的奴隶;自由民处境日益恶化,甚至甘愿出卖自己、变成努力。另外,据一份文书,一个女奴劳动队,一个月内死了57人(吴于瑾.世界史.古代史编)。四是与夏朝一样,国王死后同样存在人殉现象,最多的可达70余人。
世界历史第一部法典
为强化自己的统治,乌尔纳木颁布了现今所知世界历史上的第一步法典——《乌尔纳木法典》(现仅存一些残篇是古巴比伦时代刻在泥片上的抄本)。该法典突出强调了以下几点,一是君权神授,在序言中明确指出,是神从众人中选择了乌尔纳木。二是强调保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占有权,对奴隶的反抗行为也规定了详细的惩罚措施。另外还规定如果有人送回了逃跑的奴隶,奴隶主应当支付酬劳。三是对土地出租行为也做了一些规定。四是女奴和妇女的地位低下。总之,该部法典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时代特性。
尽管制定了严格的法律,但由于国王占据了绝大绝大部分财富,社会阶级矛盾日趋激化。自有民的减少,则使军队的战斗力不断下降。至末位国王伊比辛(约公元前2029年-前2006年)在位期间,来自西面的闪族阿摩利人大量进入两河流域的下游,东面的埃兰人也发展成为王朝的劲敌,治下各城邦也纷纷试图摆脱其统治。公元前2006年,伊比辛被进攻乌尔的埃兰人俘虏,两河流域下游再度回到城邦分立的状态。此后,苏美尔人彻底在两河文明的舞台上消失了。
4000年的乌尔城遗址
现存的乌尔城遗址,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的欧贝德文化时期就已建城,直到公元前4世纪幼发拉底河改道,乌尔城才逐渐衰落,最后被湮没。因此,现存的遗址是4000余年使用历史的复杂堆积。据西方专家考证,乌尔第三王朝的乌尔城呈叶形,周围有城墙,南北最长处为1000米,东西最宽处约600米。城墙的北端和西端各有一码头,东端为一城堡。在众多残留的建筑物中,最精致的西北部是塔庙区中一座是供奉乌尔王保护神——月神欣(亦名南纳 )的塔庙。该庙约建于乌尔纳木统治时代,高约12米,分3层,基部作长方形,面积为64米×46米。顶部筑一小神庙,为月神南纳的寝宫,亦是塔庙的中心,神位放在寝宫的壁龛内。塔庙四周是广场,称为“圣区”。从这座塔庙的可以看出,当时的的建筑师已开始运用圆柱、拱廊、拱门、拱形圆顶等基本建筑形式。(陈晓红毛锐,《失落的文明:巴比伦》)塔庙区东南建有王室进行祭祀时使用的行宫,附近即为包括乌尔第三王朝诸王的陵墓区,城西码头附近及城中央偏东南处各有两个居住区。
对比东西亚两个奴隶王朝开端,两河流域的乌尔第三王朝在遗址建筑、王朝传承和文字历史方面都较同时期的夏朝清晰很多。我们因此可以推测,当时的西亚文明发展水平确实高于东亚的中国。北非的埃及虽然陷入混乱,但大金塔的存在已经足以证明它曾经的辉煌。至于世界其他的地方,文明的种子还都只是刚刚发芽。
《世界历史六千年》获评今年5月十大“中国好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