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公》篇
曹刿论战(本篇章唯一值得一读的)
讲述的是鲁国大夫曹刿在齐鲁之战中献策妙胜强齐的故事
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进攻鲁国。庄公应战,大夫曹刿得知,求见请战,商讨对敌之策,认为庄公深得民心,能堪一战。
双方在长勺之地交战,曹刿建议在齐军击鼓三通之后出兵,果然大胜。又在慎重查看齐军的败退车辙印,下令追击。
大获全胜之后,庄公为他如此做有何原因。曹刿回答说:双方交战全看士气,第一通鼓时,士气高涨,第二通鼓时士气开始减弱,第三通鼓时士气已经衰竭,所以此时进攻,凭借我方士气旺盛定能击溃他们。后来,撤退之时,我怕他们设兵埋伏,所以看他们的车辙印很乱,知道他们是真的溃败,所以才去追击他们。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僖公》篇
1、齐桓公伐楚订盟约
齐桓公派兵攻打楚国,楚成王派使臣到齐军询问齐国出兵缘由。齐国大臣管仲说到,因为楚国对周王室的祭祀供应不上,齐国代替周天子来追责楚国。使臣连忙致歉,并说一定不会拖欠祭祀贡品。
这年夏天,楚国使臣屈完到达以齐国为首的诸侯军驻地,齐桓公对屈完说到,诸侯联军到此并非是为了帮助齐国,而是因为彼此的先辈国君都是好友关系罢了,并希望也能和楚国建立外交友好关系。楚成王本就有意如此,于是一拍即合。
于是,二者签订了同盟誓约。
其中,齐桓公还想炫耀武力迫使堆放屈服,屈完也是不卑不亢完成了任务。
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
2、宫之奇力谏拒假途
讲述的是虞国大夫宫之奇识破晋国的假途灭虢计,劝诫虞公不听从终至亡国的事件。
期初,晋国曾经请求借路于虞国,顺道去攻打虢国,灭掉了一个城池下阳。
这一次,晋献公再次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虞国大夫宫之奇进谏说到,虢国是虞国的外部屏障,互为依存,如果郭国灭亡,虞国也会跟着灭亡。所以万万不可借道给晋国,所谓“唇齿相依,唇亡齿寒”,正是此理啊!
然后,天真的虞公说自己和晋献公好歹是同宗,有些亲戚关系,而且自己祭祀礼仪从不缺少,鬼神庇佑,不会出事。
同年十二月,晋国灭掉了虢国,晋军返回途中,趁机灭了虞国。
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3、晋献公骊姬之乱
讲述的是晋献公夫人骊姬阴谋策划了太子之争的祸乱
晋献公专宠骊姬夫人,骊姬想立其子奚齐为太子。骊姬早已和中大夫里克预谋策划,这天,骊姬对太子申生说到,晋献公梦见了其母齐姜,让申生去祭祀亡母。太子变去祭祀了,还把祭祀的酒肉带回来献给晋献公吃喝。
只是,晋献公出外打猎,六天后才回来,期间,骊姬早已在酒肉里下了毒药,晋献公洒酒祭地,结果地上的土凸成小堆,拿肉给狗吃,狗就被毒死了。
骊姬便哭着说这些酒肉都是太子申生拿回来的,晋献公大怒,要捉拿申生,申生得知消息逃到了新城。
有人劝告申生,如果去小晋献公解释,必定会水落石出。可是,申生却说到,要是真相大白的话,骊姬肯定会被降罪。只是自己见父王年迈,身边只有骊姬能让他快乐喜悦,自己虽然无罪,但是却无法取悦父亲,所以不想去做辩解。
那人有问申生是否要逃走,申生拒绝了。说到自己尚未明察,自己就带着弑君杀父的罪名逃走,根本不会有人接纳。后来,申生在重重矛盾之中,在新城上吊自杀,以证清白。
谁知骊姬得寸进尺,还想陷害重耳和夷吾两位公子,边诬陷说二人也参与了太子企图杀父的阴谋,二人得知后,各自逃亡出去。
至于后来重耳重新夺回大权,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却是后话,此处不表。
本章旨在说明在面对阴谋诡计的斗争时候,采取一心委曲求全的态度如申生那般只会害苦自己,更会让小人更加猖獗放肆。
4、子鱼论战,宋襄之仁
讲述的是宋襄公的庶兄子鱼在战争中反驳宋襄公军事思想的故事
这年,宋楚梁国交战于泓水。宋军在河岸边已经摆好阵列,眼见楚军还咩有全部渡过河水,司马公孙固劝诫到,说宋军兵力本来就偏弱,趁着楚军还没有全部渡河,赶快下令进攻。宋襄公认为这样有失道义,就拒绝了。
等到楚军全部渡过河,公孙固提议趁者楚军尚未排好阵列,发起进攻,还有机会获胜,宋襄公依然拒绝了。
后来,楚军摆好了阵列,两军交战,宋军大败,宋襄公腿部还受了伤。
宋国人民知道后全都归罪于宋襄公,宋襄公却说,君子不杀伤残兵,不擒拿老人。古时候用兵之道,不进攻没有排成阵列的敌人。
子鱼确认为这种说法极其迂腐,若是此说法成立,根本就不应该发起战争。既然战事一开,不可以再去追求仁义道德,应该不择手段获取胜利。
君子不重伤,不擒二毛。
5、重耳出亡
讲述的是重耳历经磨难,最终成为一代霸主的经过。
公子重耳遭受祸难的时候,始终都在躲避晋国军队的追击,跟随的人有狐偃、赵衰等人。
重耳流亡狄国的时候,当地人俘虏了某部落的两个女子,叫做叔槐和季槐,并将此二人送给重耳。重耳娶了季槐,叔槐嫁给了赵衰。就这样,重耳在狄国待了十二年后方才离开。
经过卫国的时候,卫文公不以礼相待。他向农夫讨饭吃,结果对方却给了他一块泥土,狐偃说这是上天的恩赐,重耳扣头感谢。
重耳也不是一直遭受白眼,他到了齐国的时候,齐桓公将女儿嫁给他为妻,为姜氏,让他在此安心生活。
重耳安于享乐,不愿离去,他的随从认为这样难成大事,便偷偷商议如何能让重耳离开。后来在姜氏的帮助下,把重耳灌醉,将他偷偷送出了齐国。(中国好妻子啊!)
可怜的公子又要四处流亡了,到了曹国境内,曹共公听闻重耳的腋下肋骨相连在一起,,就想亲自验证一下。于是在重耳洗澡的时候,竟然去偷看。曹国大夫僖夫羁听从其妻的建议主动向重耳示好,变主动送给重耳一盘晚饭,里面藏有一块宝玉。
到了郑国,郑文公并不待见重耳。大夫叔詹劝说重耳一直有都为才智之人追随,再加上目前晋国内乱不已,重耳将来能够重掌大权也未可知,希望郑文公能够以礼相待,郑文公显然没有理会。
到了楚国,楚成王以礼相见,还设宴款待重耳一行人,重耳念其恩德,便许诺说,如果有天自己能够重掌晋国,一旦晋楚两国交战,双方军队相遇,自己便让军队避让九十里地。这便是“退避三舍”的来历,楚成王心理钦佩,还派人送重耳一行人直到秦国。
重耳在秦国深受有待,秦穆公赐给了重耳五名女子作为他的姬妾,自己的女儿怀嬴也在其中,这便时“秦晋之好”的由来。
后来,秦穆公甚至直接派人护送重耳回到了晋国,后来更是在秦国军事干预之下,杀了晋怀公,登上王位,即晋文公。晋文公登上王位之后,大封有功之臣,介子推却推辞了,以至于才有后来的放火烧山逼介子推出现的典故,即为寒食节的来历。
6、展喜犒齐师
讲述的是鲁国大夫展喜犒赏敌军而退敌的故事
鲁僖公二十六年夏天,齐孝公领兵攻打鲁国北部边境。
鲁国使臣展喜领命前去齐国军队面见齐孝公,说是让齐国国君亲劳大驾,特派自己来犒赏军队。
齐孝公得意的以为对方是来屈服的,便问到,鲁国人害怕齐国军队吗?展喜回答说,平民百姓或许害怕,但是大人君子都不害怕。展喜晓之以理,说到彼此先王们曾有盟约,疏导世世代代子孙都要互助互帮,不许侵害。这个盟约如今尚存,当年,齐桓公就是因为此盟约,解决诸侯纠纷,才会为人称赞。
还说到,鲁国一向尊重盟约,所以无所畏惧,齐孝公思之有理,于是领兵回去了。
7、晋楚城濮之战
本篇章详细讲述了城濮之战的由来和发展。
其中铺垫超级多,不过都无关紧要。简单地说,晋楚两国本就想试探对方,正好借助盟友的利益相关借题发挥,双方战事一触即发。晋文公想起以前对楚国国君的承诺以及对方对自己的礼遇,颇有些为难。
将领中有人说道,楚国野心勃勃,早已吞并汉水以北许多小诸侯国,不能想着之前的小恩小惠,就让楚国继续恃强凌弱下去,晋文公于是决定抗争到底。
这天,晋、宋、齐、秦四国联军,以晋为首驻扎在城濮,面对以楚过为首的楚、陈、卫、蔡等诸国联军,坦然无惧。
后来双方交战,晋军同盟顺利获胜,后来,晋国同诸侯在周王室的厅堂订立互帮互助的盟约,立誓说到,若是有人违背盟约,天人同勠。
小编语:这群人真是搞笑,拿盟约当废纸,还动不动就结盟立誓。
民未知信,未宣其用。民未知礼,未生其共。
允当则归,知难而退。
8、烛之武退秦师
讲述的是郑国大夫烛之武说服秦国退兵的外交辞令的故事
这次,晋文公和其岳父秦穆公联合搞事情,派兵要攻打郑国,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硬是凑数的理由),而且又亲近楚国。
郑文公甚是焦灼啊,大臣佚之狐建议让烛之武去出使秦国军队,肯定能退兵。老烛这家伙因为年轻的时候没有得到重要,此时还耍脾气说自己无能为力,郑文公只得低声下气的求他,软膜硬盘最终还是让他答应了。
这天夜里,烛之武从城墙上偷偷出去,面见秦穆公,对其剖析厉害。
老烛说到,郑国和晋国相邻,秦国距离太远,即便整个郑国都算作秦国领地,管理这么远的地盘也是颇为费事的。倒不如,留下郑国让它成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使臣往来,可以供给他们物资,对秦国也没有什么害处。
再说,晋文公甚是贪婪,曾经答应过将焦邑等地给秦国,结果他早就派兵在那里修筑工事,现在他名义上是帮助秦国,实际上则是想把郑国作为自己的东边屏障,这只会白白损害秦国利益。
秦穆公一听,觉得有理,于是竟然神奇的退兵了,并且和郑国签订了盟约。(汗,又是屁用都没有的盟约)晋国军队,眼看秦国撤军,自己也撤军了。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9、秦晋殽之战
讲述的是秦军偷袭郑国不成反被晋军截击打败的故事
上面讲到秦晋合攻郑国又退兵的故事,当时,秦国曾派大夫杞子驻扎在郑国以作为帮助(监视)。
这天,杞子派人传来消息说,自己深受郑国国君信任,甚至让自己掌管国都北门的钥匙,要是派兵偷袭,定能一举占领郑国国都。
秦穆公顿时决定进攻郑国(我说什么来着,之前签订的盟约有个屁用?前脚结盟,后脚就攻打,无耻。),大臣骞叔早已收到消息说是晋国军队肯定会偷袭秦国军队,劝诫不要派兵,未曾有效。
可是秦国出兵的消息被前来经商的郑国人弦高得知了,他连忙派人捎信给郑国,早做准备。
郑国战时准备的举动被秦国细作得知,秦国主帅说郑国已经有准备了,还是撤兵算了,于是收兵回国。
同时,因为晋襄公以秦国没有为晋文公举哀,却去讨伐和自己同姓的国家为由,出兵偷袭(这流氓,当初你老爸和外公联合派兵攻打人家郑国的时候怎么不说啊,恬不知耻)。秦国军队返回途中,在殽地遭遇晋国军队的偷袭,大败,三军主帅都被俘虏。
小编语:这章节精彩的是秦国和晋国各自出兵的理由,现在读来简直荒谬可笑,无耻至极。
轻则寡谋,无礼则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