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皮,指箭靶。同科,意为同等。关于“射不主皮”,亦有两种说法。东汉马融说:“射有五善焉:一曰和,志体和;二曰和容,有容仪;三曰主皮,能中质;四曰和颂,合《雅》、《颂》;五曰兴舞,与武同。……言射者不但以中皮为善,亦兼取和容也。”据此,“射不主皮”,表示射礼不能仅仅以身中箭靶心为主,更重视射箭时的容体是否合于礼,动作节奏是否合于乐;但宋朱熹说:“古者射以观德,但主于中,而不主于贯革。盖以人之国有强弱,不同等也。”按这种说法,“射不主皮”表示射箭以是否射中箭靶心为主,而不以贯穿箭靶为主,因为各人的力气大小不一样。
两说,都认为孔子是有感而发。射礼只关注结果输赢,而不注意射礼中的礼节仪式,这不是礼,是比赛,有违射礼初衷,违礼;射箭时讲究尚德不尚力,射箭强调贯穿箭靶,那是军射,不是射礼,在射礼中一味强调贯穿箭靶,同样是违礼。两说都主张孔子时代举行射礼时都不合礼,违背了射礼的初衷,因此才这样说。
不管哪种说法,都是表达一个意思,那就是孔子感慨周礼废弛。结合“君子无所争乎”章,可知,射礼中必定有相关礼节,即“揖让而升,下而饮”,讲究君子之争,即使是争,也是彬杉有礼的。孔子说句话,是想告诉别人,射礼自开始制定时,一定要发挥作用,“礼之用,和为贵”,既然是礼,那么一定要按照步骤、礼节、仪式来,步步合辙,处处有仪。举行射礼,一定要务求合礼。但过犹不及,现在的射礼,过分注重结果成败、比赛输赢,处处违礼,脱离初衷,不是“古之道",这怎么可以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