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网上开始流行一个叫作“三观不正”的词。所谓的“三观”就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简称,也就是我们对待世界和人生的态度、判断是非的标准。于是乎,不少网友把“三观”代入到文学和影视作品当中,大呼许多经典著作和电影根本就是三观不正,那我们为什么要看这些“糟粕”呢?
举例来说,纵观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爱情故事,还真有不少“三观不正”的。
《简·爱》,在简·爱与罗切斯特先生的爱情中,简·爱小三上位;《泰坦尼克号》,露丝和杰克谈情说爱之时,露丝早已有未婚夫;《甜蜜蜜》,张曼玉和黎明好的时候,黎明在大陆是有未婚妻的;《廊桥遗梦》,干脆就是中年家庭主妇出轨摄影师的故事;《英国病人》,女主出轨;《安娜·卡列尼娜》,还是出轨……
为什么我们在阅读或观看这些作品的时候,并没有咬牙切齿地希望这些“不道德”的主人公倒大霉,甚至还对他们产生深深的同情呢?为什么没有去批判他们的爱情可耻,而是感动于他们追求爱情的行为呢?
这是为什么?
还有许多震撼心灵的作品,主人公的三观明显也有问题啊!
比如:《月亮与六便士》,思特里克兰德抛弃妻子,去追求绘画艺术,是个彻头彻尾的渣男;《麦田里的守望者》,16岁的霍尔顿就学着招妓,实在无可救药;《洛丽塔》,亨伯特是恋童癖;村上春树的作品中,男主人公经常有个大他不少的已婚女子当情人;《约翰克里斯朵夫》,主角杀过人。
附赠一些网友的总结:《红楼梦》,贾宝玉花心渣男双性骗婚;《红与黑》,男主渣男;《飘》,女主渣女爱撩勾引闺蜜老公;《水浒》,就是帮无恶不作的土匪……
哎呀,怎么都在诲淫诲盗?经过这么一筛,还真没剩下几本能看的了。
那为什么我们对主人公并不是全然痛恨,而是爱恨交织,甚至敬佩主人公的个性和勇气呢?
我记得王小波说过一句话:“在人类的一切智能活动里,没有比做价值判断更简单的事了。假如你是只公兔子,就有做出价值判断的能力——大灰狼坏,母兔子好;然而兔子就不知道九九表。此种事实说明,一些缺乏其他能力的人,为什么特别热爱价值的领域。倘若对自己做价值判断,还要付出一些代价;对别人做价值判断,那就太简单、太舒服了。”
人性是那么复杂深邃,岂是一句“三观不正”就能高度概括的吗?小说的目的是为了揭示生活的真实和人性的真相,而不是低级的说教。我个人认为,小说的意义就在于将问题和冲突以艺术的形式展现出来,并不负责提供答案。
周国平在《小说的智慧》中曾谈到:“古往今来,在设置禁区和助长独断方面,道德起了最重要的作用。因此,唯有超脱于道德的眼光,才能以自由的眼光研究存在。在此意义上,昆德拉说:小说是‘道德判断被悬置的领域’,把道德判断悬置,这正是小说的道德……从小说的智慧看,随时准备进行道德判断的那种热忱乃是最可恨的愚蠢。世上最无幽默感的是道德家。”
我们在小说创作中,最好跳出“好人”“坏人”的框框,也不必非要“正义最终战胜了邪恶”,“努力就一定会成功”“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事实上,生活从来都不是一道公式。泛道德主义掩盖了真实不说,还一天到晚板着脸,真是没劲透顶啊!
更多写作技巧请关注《更无用的写作课》,让我们一起探索小说的更多可能性。
网友评论
琼瑶那才是三观不正,主人公都是圣母白莲花,大概是也是晚节不保了。
当然,书读的多了,知识界面也广泛了,可能更好的理解你写的每句话和利用到的比喻,到底在诉说着什么等。
于是乎~你才有了能说到块儿去,能聊的来的人等。
它只不过是有着相同的认知点和知识理解概念上大概大概相识度很高的(说到一块去了,聊到一起来了。)
你一言我一语的,说说笑笑,打打闹闹,彼此的满足自己的精神世界而已。
目前根据研究,人类还突破不了这个思维界线。
任何一个起点,都可以设定一个无限大的虚数,从实数公式开始一点一点聚集,小到每一个三五城邦,大到宇宙!
没有公式就不会有经济循环,只是人的大脑普遍性的想法就是从实数开始认知的,在你还没有学会用无数去计算更多的公式的时候,你确实活在了已知的概念里,踩在它的点上一点一点一层一层的开始堆积和利用它的每个点,开始能文能武写作和说教等。
未知的?
好想该不好意思了,还没学,还不懂,还不知道怎么说…
假设:你写出来的就是实数,你从虚数的世界得到的灵感,天马行空的想不完,写不完!
世界之所以多彩,正是因为多彩。
小说的三观应该是小说想要表达出来的感情,想要表达的思想。这些是小说的灵魂,如果没有这些,那这本小说将毫无意义。
谁赋予的这本小说灵魂?是作者,小说的三观不正,那这本小说的灵魂就是肮脏的,那么作者也好不到哪去。
小说本身应该是严肃的。即使是这本小说描写的是社会的黑暗,也应该是发人深省的,有自己的思想的,而不是单纯的去发泄,去抱怨,其余亦如是。
第三者在民间称呼为“小三”、狐狸精 [1] (意思像狐狸那样迷惑男性的女性)、邪花。通常情况下,第三者被定义为破坏别人家庭的人和合法夫妻关系的人。
这是百度的说法,很明显第三者是一个相当恶意的贬义词,首先简是在不知情的前提下,准备结婚怎么就成第三者了?其次为了强行加上第三者这种恶意词,去曲解简爱这部作品,博人眼球,以至于映射到作者的思想观,说得不好听点,算什么东西,凭什么单靠一部作品就可以觉得别人这个人怎么怎么样,自以为是,简爱这部作品,本身就是很正能量的作品,在作者这里,简似乎就成了一个万人唾弃的角色,这简直是天大笑话,,而这篇文章的作者,不出来解释,心虚?如果是我的话,我做撤回重写,这是对于文学基本的尊重,如果这个作者连这一点的做不到,我觉得这个作者本人才有问题
因而满足普世价值观不是作家的义务,作家应该是引领者——在繁杂芜乱的丛林中开辟出一条路,呃,读者愿意跟随是因为前者具有广博的视野,思想深邃,具有非凡的领悟能力。
很简单,人之所以喜欢一部小说,就是人性中所渴望的东西在书中得到了投影,得到了心里和精神上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