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几年前同名电影上映时,许多观众都对它赞不绝口。尽管电影男主角小李子并没有如外界人的期许凭借这部电影获得提名,从而终结他的陪跑生涯一举拿下奥斯卡影帝。但电影制作的用心、演员演技的精湛都是毋庸置疑的,每一帧对观众而言都可以算是纸醉金迷的视觉体验。
与电影相比,原著更为出彩。米姐上网做了功课,搜到的评价都是酱婶的: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他(菲茨杰拉德)最好的小说,该书敏锐地抓住了当代社会生活的主题,并以象征手法展现了“美国梦”传奇之下的嘲讽及悲怅。
——《牛津美国文学词典》
一本奇特的书。神秘而光辉闪耀的故事。他写得很美——他风格如此,因为他落笔自然,对形式的把握臻于极至。
——艾德文·克拉克:《纽约时报书评》
对18岁那年的我来说,最欣赏的书是阿珀达依库的《半人马座α星》。但在反复阅读的时间里,它逐渐失去最初的光彩,而把至高无上的地位让给了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而且《了不起的盖茨比》对我始终是绝好的作品。兴之所至,我便习惯性地从书架中抽出《了不起的盖茨比》,信手翻开一页,读上一段,一次都没让我失望过,没有一页使人兴味索然。何等妙不可言的杰作!我真想把其中的妙处告诉别人。但环视四周,竟无一个人读过《了不起的盖茨比》,甚至连想读的人都没有!在1968年,阅读菲茨杰拉德的作品,虽然算不得反动之举,也终非值得提倡的行为。
——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
《了不起的盖茨比》作为美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作品之一。语言流畅,描写生动。文本和阅读难度都达到了各种高难度英语考试的阅读水平。初次阅读可能会有点难,建议先看一下作者的简介,做到心中有数。
阅读时,生词要划出,查完词典要熟记。碰见难句时,也要划出,慢慢理出句子的主干。实在不理解,可以请教身边或网上的高手,也可以参考译本。部分长难句建议熟读背诵,因为背诵后印象会深。搞懂全书的难句之后,各种考试阅读理解不会有过大的问题。该书值得反复咀嚼,第二遍阅读时体会会更深。
除了文字本身,必须走进盖茨比的内心,理解他内心的痛苦挣扎,这样才能更精确地理解小说的精髓。阅读完后可以写英语读后感,有助于巩固,消化,也可以促进写作。阅读和写作最好形成一定比例,大量阅读,消化,写作,修改,是书面英语提高的唯一方法。阅读中出现的生词,通过词根,同义词,反义词举一反三熟记。理解长难句时,特别要注意对作者感情以及书中背景的把握。
18世纪或以前的英语作品,文字的确很老式。但The Great Gatsby写于1900年以后,英语句法已经稳定,所以不能抱怨“英语太老式”,句式的确比较复杂,但当代英语作品句式复杂的也比比皆是。
盖茨比一书之所以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不完全是因为这本书有名。而是因为书中的语言地道,饱含感情,阅读起来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过程。阅读英语小说,如果是从学英语的角度,必然要关注小说的语言。不仅要关注,还要学习,模仿。但毕竟语言不是存在于真空环境里,任何好的语言,都应该是有血有肉的。语言如果不过关,肯定无法领会其背后深邃的情感,所谓由语言入手,得到的不仅是语言,颇有“悟道”的意味。
如果阅读英语小说,能像读中文小说那样,随着情节的跌宕而感动,忘了其文字载体,这样的阅读水准,可谓是过关了。盖茨比一书的语言很流畅,米姐在这仅举几个例子。
He came back from France when Tom and Daisy were still on their wedding trip, and made a miserable but irresistible journey to Louisville on the last of his army pay. He stayed there a week, walking the streets where their footsteps had clicked together through the November night and revisiting the out-of-the-way places to which they had driven in her white car. Just as Daisy’s house had always seemed to him more mysterious and gay than other houses, so his idea of the city itself, even though she was gone from it, was pervaded with a melancholy beauty.
以上是第八章的经典段落,写的是主人公重游故地。非相同经历者不能体会。寥寥数语,就把主人公内心对过往的眷恋刻画得入木三分。最后一句尤其好,用了just as....so这样一个句型。这个句型不少人没有见过,认为是错的,其实是英语里的固定句型,表示,正如,也。各种英语考试里出现过该句型,如果没有阅读的功底,自然会失分。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英译本的第一句,用的也是该句型。只要有广泛的阅读,这类的问题,全都不难。
从词汇上看的话,pervade, melancholy都是重要高级词汇,由此还可以进行扩展,比如melancholy的忧郁之意,来源于古希腊体液学说中的四大体液,另外三大体液是血液、粘液和黄胆汁。分别对应的性格就是 sanguine (乐观) phlegmatic(冷淡)和choleric(暴怒)。上文中的walking属于ing分词逻辑主语一致的用法,这个walking的动作是he发出的,同样是语法重要考点。盖茨比第八章是许多读者最喜欢的章节,其余的章节也很精彩。细细研究的话,定有收获。
来看看全书的第一段:
In my younger and more vulnerable years my father gave me some advice that I’ve been turning over in my mind ever since.“Whenever you feel like criticizing any one,” he told me, “just remember that all the people in this world haven’t had the advantages that you’ve had.”
这段在英语文学史上相当有名。许多作品的第一段都很有名,有一鸣惊人之感。除了盖茨比,还有《双城记》,《傲慢有偏见》。这一段点出了旁白叙述者(narrator)的性格,旁白Nick也在文中扮演重要角色。盖茨比不同于其他有些小说。有些小说没有旁白叙述,在那些小说中,故事的发展仿佛由一双看不见的眼睛娓娓道来。
盖茨比的写法,更增加了真实感,更有利于与读者的共鸣。这段从语言上讲不难,但是有提纲挈领的效果,vulnerable为重要单词,另外younger和more vulnerable是形容词的比较级,如果在younger前面加了个more,则是比较典型的错误。说句题外话,在莎士比亚的时代, more better这种表达是对的,但是语言在不断变化发展之中,品味莎剧,再来摩挲下盖茨比,真真有在文学海洋谈古论今之感。谈古论今易,博古通今却难。feel like doing是固定搭配,需强记,固定搭配也是各类考试常考点。
再来看一段:
The track curved and now it was going away from the sun, which as it sank lower, seemed to spread itself in benediction over the vanishing city where she had drawn her breath. He stretched out his hand desperately as if to snatch only a wisp of air, to save a fragment of the spot that she had made lovely for him. But it was all going by too fast now for his blurred eyes and he knew that he had lost that part of it, the freshest and the best, forever.
这段文字非常优美。如果看完之后有落泪之感,那语感的共鸣就很强烈。看懂这段文字需要有类似的共鸣经历。在火车上一路向北,铁轨蜿蜒(curved)在慢慢地远离太阳,用过去进行时,表示远离是个渐进的过程。Which是插入语。插入语也是重要语法点,只要记住,删去,句子结构仍然完整就行。文中as if跟不定式,其实跟句子也是可以,跟句子的话就是要用虚拟语气。 as if he had wanted to snatch,虚拟语气是难点,所以在学习语法的同时要在平时阅读中培养语感。
Benediction是至福,宗教用语。用在这里更表示盖茨比思念的强烈神圣。bene作为词根是好的意思,同源词还有benefit, benefactor,如果能掌握好词根,各种高级难词其实也变得易如反掌。
当然,想提高英语口语和写作的朋友可以通过观看电影熟悉剧情、锻炼听力。听力提高了,自然可以促进口语和写作。对于英语水平还不足的朋友们建议先从一些外刊读物开始练起,譬如经济学人、纽约时报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