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教育的几个微妙之处(1)

作者: 七乡师者 | 来源:发表于2022-03-25 17:11 被阅读0次

    写在前面

    第一,主题由来

    结束了中国的传统佳节——春节,迎来了新的一个开学期。很多学校都会利用早于学生报到两三天的时候集中教职员工进行内训,规范说应该叫做开展校本培训。

    近两年,我常常受到部分县内学校的邀请,分享自己的一些故事和教育思考。

    截至今天有两三个学校联系了我,但我暂且是想要委婉的拒绝:一、如果为了“凑够”两天的培训内容这个邀请太有“应付”的味道了;二、这些学校都想尽快改变目前的“落后”现状,而它们之所以没有提升和改变就是因为缺少很多改变教育的元素,比如理念、创新勇气和精神等等。

    于是,我想到了这个主题,想到了为什么我们或许努力了也无法改变我们目前的教育现状的问题。

    第二,主题说明

    我需要对我思考的这个主题作两点说明。

    1.微妙之处

    改变教育的元素很多,改变教育的理念更多,甚至于数以万计的我国教育大咖所提的做法比比皆是。

    所以,我的思考只是结合我们这些偏远山区,甚至于很小范围的几所学校。于是,不是思考所得的什么理念,仅仅只是一些“微妙的地方”。

    2.进一步思考

    本文仅仅是我的“进一步”思考,不敢说是“深入”或者“深层次”的思考。

    我为什么这样“自嘲”式的贬低自己的思考?

    因为我认为:怎么改变教育的理念,甚至于我们所说的“大理念”很多很多,知道这些理念的的教师也很多很多,但为什么改变不了?

    关键是“知行合一”!陶行知先生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所以,我更想思考的是“行”——这个微妙的举动。

    第三,一点期望

    我的“欲拒”并不是我对我的分享对象挑剔,而是强调想要真正改变、想要切实开展活动并确保活动有一定的意义,那么我们在组织的时候就要提高“有效”这个意识,不能明明知道是形式主义阻碍了我们的改变,但我们却走不出去搞“形式主义”。

    除此之外,我“来者不拒”,只要需要,不管条件怎么艰苦,不管问题再大,我都会公益性去尽我所能,因为我清楚:改变,本来就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改变教育的理念和做法,在我国自古以来众多的教育大咖的提法比比皆是,“掌握”这些新进教育理念的教育者也数不胜数。但是,改变教育依然艰难,依然任重而道远,我想或许我们在进行教育改革中作为教育主体的教育者忽视了一些微妙之处,我们极有必要把它们重视起来。

    第一,重视知行合一

    在这里,我还是依然重复性地着重强调“知行合一”。知行合一就是“gan”(如图)。

    陶行知先生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我们教育者都受过高等教育,整个十多年近二十年的学习就是“知”的过程。

    但是,知道不如做到,我们的责任是把“知道”的东西运用到我们的教学中。

    这个“用”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这就是教育的艺术,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反思和积累。

    然而,我们很多老师存在的问题是:几十年的教学生涯,教了一年却重复了数十年。

    言下之意,不言而喻——我们的知和行并不合一,我们毫不改进,我们毫无进取。这是误人子弟的,说严重点这是“犯罪”,耽误了一代代孩子的成长。

    所以,当我们选择了教育这个事业,我们就要有一种情怀,把自己内心的“知”毫不保留地奉献给教育、奉献给孩子。

    我之所以这样讲,还有一个原因或者说现象是:教师这个职业并没有真实得到社会的尊重,说白了选择教师这个职业是人们选择职业的最后一道防线。于是,不得不进来教师队伍的众多教师基本没有真心付出的态度,基本不去思考怎么“知行合一”。

    就像常常很多朋友和我讲的那样:如今的形势和压力,你让老师怎么都能有情怀地去育人。

    确实,想一想老师的不容易。“知行合一”任重而道远。

    第二,重视公平公正

    “公平公正”,自古以来无所不谈。很不起眼,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也很微妙。

    由于人的观念的不同,由于涉及的对象视角不同,这个“公平公正”微妙地影响着人与人之间的关心。

    也有可能受“没有绝对公平”的观念影响,很多时候该公平公正的地方并不公平公正了。

    一个团队,无论是领导团队还是职工团队,如果做决定的时候一是只会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二是随意决策,那么这个团队“不公平”就会很严重。

    人,最可怕的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我以为”。不把想法公布出来,不把需求告知天下,就凭那几个涉事着简单决策“这个可以,那个不可以”,这是很可怕的。

    特别不能出现以命令的口气或者用“政治色彩”去回绝职工们的诉求,包括牢骚式的诉求。这一点很重要。

    说白了,哪怕为了管理有“不公平公正”也要让下面的职工们心服口服,这是果断。但是,千万不能“灯下黑”的武断。

    这样会造成职工被动地接受,可怕的是这样的不求进取、得过且过的团队很难扭转,一旦呈现问题,看起来会很害怕的。

    第三,重视以身作则

    这里重点对应的是“榜样效应”,很简单:

    领导要做好职工的榜样;教职工要做好学生的榜样。只有这样的榜样效应潜移默化地启发学生才是最有效的。

    可笑的是,很多时候作为领导层制定规则、宣布事业的时候,想到的是自己,甚至于自己的亲属。

    这样一来,请问:其他人凭什么“给你卖命”?再想想是不是这样。

    不要无所谓,我告诉大家:下面职工的眼睛是雪亮的。一点点的问题他们都看的清清楚楚。

    对双职工家属在课程安排、工作分配、甚至于小到参加会议的“人性化管理”都会引起民众的“愤怒”的。

    当然,为了人性化照顾领导家属那样更不可取。

    “有问题谁先上”?这个以身作则很重要。

    大家都习惯用“忙”的借口再做什么选择?

    领导忙所以不参加对教研组、年级组的活动指导和引领,领导忙所以甚至于他份内的事都推给下面的人;老是忙所以就忽视了对学生个性化的引导,老师忙所以就所以换课、赶课……在反对形式主义的情形下不自觉地“形式主义”优先。

    请问,他人是什么感受,效率不低、成绩不差,才怪!

    第四,重视倾听心声

    这里的倾听,包括两条线:管理层倾听职工心声和教师倾听学生心声。

    目前大多存在的问题一是倾听少、二是倾听有效性不强。

    从古至今“开张圣听,广开言路”很重要,但是我们的状况是领导很少听职工的真实想法,理所当然地“下派”任务、或者武断安排工作,职工们充满的是无奈和被动。这一点很微妙,简单从平时的表现和交往是感受不到的。

    表面上看,好像没事,大家都很愿意,但是实质却相反,简单的后果是办事效率不高,严重的会出现一旦爆发就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和后患。

    需要警惕的是,由于工作时间、压力等因素,教师也很少能倾听学生的心声了。

    而教育的实际需求是:我们不仅仅需要多听正常的建议和意见,甚至很多诉求式的牢骚更应值得重视。

    倾听的第二个问题是“有效性不强”。听也是一门艺术,怎样听才有效?怎样听他人才愿意说?我这里有一点教练式倾听的方法,供各位同仁参考。

    1.用“耳朵”听

    听陈述者的关键词、信念和视角。

    2.带着“眼睛”听

    看陈述者的变化、表情和肢体动作。

    3.用“心”听

    感受陈述者,理解陈述者的需要和欲望。

    4.用“王”去挖掘。

    这个“王”指的是智慧,比如不带视角、全然的倾听。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改变教育的几个微妙之处(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pjdj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