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很少人能够拒绝鲁迅,他的文章首发距今已逾百年,但国人对他的感情却是愈来愈深。因为“哪怕横跨百年,鲁迅的一字一句,没有丝毫过时,仍在我们脚下的土地上演。”
其实每个人在各个年龄阶段都应该读一读鲁迅,幼时读他,是学他的文字,青年时读他,是学他的犀利,而此时中年读他,是保持血性……
喜欢这个版本的鲁迅传记——《鲁迅传:于无声处听惊雷》,主要原因就是作者刘小川把鲁迅当成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个文化符号。
字里行间,能感受到作者是用生命来感受鲁迅的,因为书中很多关于鲁迅故事背后都会有作者对人生、社会的思考。
走下神坛的周树人
对鲁迅的印象,可以说是既爱又怕,爱他的犀利的文风,爱他洞悉一切的思想,当然,怕的还是在课堂课本中末尾的“背诵全文”。
但无论如何,他在我们心中是神,一个血槽满值的战神!
不过,刘小川的这本《鲁迅传》却带着我们看到了鲁迅的另一面:一个普通的周树人!
确实,任何一个英雄他首先是个人,拥有人类的本性和特征,七情六欲,家长里短。
鲁迅先生质疑了几千年的封建礼教统治术,尤其是对《二十四孝图》大加挞伐,但他却是孝子,尽了一辈子的孝。先生给母亲写了很多封信,信的末尾永远是“男树叩上”。
作者说:孝子并不知道自己是孝子,他只为具体的事情操心。
鲁迅没有在礼教中打转,他的孝是出于本性对母亲的爱。
鲁迅也苦恼,他苦恼的不单单是民族和国家的出路,也有家庭的琐碎和纠葛。作为家中长兄,他负担起了家庭的责任,自己手头宽裕了,就把母亲和两个弟弟家“归拢”到八道湾。
可是,他却是“家庭生活的旁观者”,为了家庭和睦,他把薪水都交给了二太太(周作人的日本老婆),但最终换回了作人的一纸绝交书!
《人间鲁迅》的作者林贤治为鲁迅不平:当初离开日本是为的谁呢?买下八道湾是为的谁呢?排长长的队伍日夜索薪是为的谁呢?
确实,鲁迅没有游侠一般的洒脱,可以孑然一身,无拘无束,他和我们一样,要养家糊口,要面对家长里短。
持起笔,他是战神鲁迅,放下笔,他是中年周树人!
怒发冲冠的战士
鲁迅赠送柳亚子的一幅手书: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句出自他的《自嘲》的名句,或许是对朋友的期许,但更多的也是对自己的要求。
面对旧体制、旧社会和旧思想,鲁迅恨铁不成钢:“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
所以,他成为了一条鞭子,一篇篇文字,一本本著作,都挥出了他最大的力量,他对这个国家的爱有多深,鞭笞的力道就有多大。
他说: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这句话却带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果决。
瞿秋白评价鲁迅是“野兽的奶汁所喂养大的”,因此鲁迅的血液里就有一种原始的力量,对敌人毫不留情的果断和决绝!
也就是这样的决绝,才会让他一把火烧掉祖父写了一辈子的日记——即使在我们现在看来有点偏激——但我想这应该是他和这个礼教社会的割席的态度。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数千年的僵尸政治、“东方文明”、专制、强暴、虚伪、保守和蒙昧,都是他文章攻击的目标。
鲁迅的战斗意志就和我们熟知的形象一样,头发根根直竖,迎风上举,没有一根趴下。许广平形容:真当得"怒发冲冠”的一个“冲”字。
一如战场上的勇士,一往无前,斗得勇猛,战得彻底。杀到兴起,战场上无论好坏,一并除之!
这也是鲁迅的彷徨,因为国家的屈辱,让他连同汉字和汉语都视为民族衰弱的病根,我们无法苛责身处盲区的鲁迅。
对他而言,当时的环境已然烂透,不破不立,或许还能看到未来……
所以,他剑指过去,面向未来!
呵护未来的孺子牛
作者说,鲁迅一直在犹疑、徘徊。他翻译,他写作。在北京寒冷的冬夜里他寻找光。
这束光或许是针对国家民族病灶的良方,或许是这个国家的未来,而未来则在这个国家的儿童、青年身上!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再冷峻的鲁迅,也有柔软的时候。
鲁迅写《上海的儿童》,看电影也喜欢看儿童片,这位大作家一直关注小孩子。或许鲁迅也意识到,从孩子出发才能为这个民族赢得一次助跑!
鲁迅的身份除了作家之外,还是一位老师,我愿意相信,他更愿意是一位老师,他用文字唤醒国人,用教育启智青年。
所以这位所有人眼中的刚硬战士,转身面对学生的时候,却变得很平和。刘小川说:激烈的人往往能平和,脾气大的人往往心肠好,迥异于乡愿之辈。
面对青年学生,鲁迅会收起棱角,看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学生,似乎看到了这个国家美好的未来,所以他万分珍视!
因为珍视,所以每次学生运动,他都无比重视,上海五卅惨案后,即使被罢免教育部佥事,他还是要带病去北京女师大,和学生们一起坚决抗击杨荫榆;当刘和珍和几位学生惨死在暴徒的棍棒之下,鲁迅一连几天吃不下饭,说不出话,过度的悲愤使他病倒了。
面对来劝解、慰问的人,他只说了一句:“刘和珍是我的学生!”
每次读到《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总能感到先生彼时滴血的心境……
是啊,少一个热血青年,这个国家的希望就少一分。先生的心怎能不疼!
结语:
《人间鲁迅》的作者林贤治说:“鲁迅于我是一个暗示,一个准则,一个不死的意志。”
鲁迅于我们而言,不单单存在于课文当中,他应该是所有国人的基因,印刻在每个中国人的骨子里。
所以,阅读鲁迅,就得把他变成一个普通人,让鲁迅成为每一个人,让每一个人都是鲁迅。
这样他才能真正融进我们的血液,成为我们的基因,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