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经疏传通记(二)|良忠上人

作者: 5cc1a542ec19 | 来源:发表于2018-11-16 09:11 被阅读76次
本愿称名  凡夫入报

        标点参考

次解撰号者:

“沙门”者,《释氏要览》[]云“肇[zhào]师[]云‘出家之都名也’。梵云‘沙迦懑(门字上声呼之)曩’,唐云‘勤息’,谓此人勤修善品息诸恶故;又,秦译云‘勤行’,谓勤修善品,行趣涅槃[]也。或云‘沙门那’,或云‘桑门’,皆译人楚夏[]尔。《涅槃经》[]云‘沙门,此云善觉’”(已上)。又,《涅槃经》(三十六)云“阿难[]言:‘世间贫者,乃名沙门’”(已上)。

又,“沙门”有四种。

《涅槃·三十四·迦叶品》云“我于经中,为纯陀[]说四种比丘:一者毕竟到道,二者示道,三者受道,四者污道。犯四重[]者,即是污道”。

《瑜伽论》云“一、胜道沙门(佛);二、说道沙门(舍利子[]);三、活道沙门(阿难陀[]);四、污道沙门(犯重比丘)”。

《俱舍》云“一、胜道沙门(谓佛独觉,自能觉故);二、示道沙门(谓舍利子说法示道故);三、命道沙门(阿难以戒定慧为命故);四、污道沙门(犯重比丘也。《律》云‘摩诃罗’,谓老比丘喜盗他物也)”。

————————————

  []《释氏要览》:道诚法师十年披阅大藏,抄录各类知识要点,于北宋天禧三年(1019年)编辑成书。内容是有关佛教基本概念、寺院仪则、法规和僧官制度等的词义汇编,并引内外典籍加以注解,为令一般僧尼了解佛教常识。

  []肇师:僧肇大师(384—414),初好老庄,读《维摩经》而感悟出家,为鸠摩罗什(Kumārajīva)大师最初弟子,继承印度大乘空宗理论,对我国魏晋玄学和佛学进行系统梳理,自成体系。鸠摩罗什门下四哲之一。鸠摩罗什大师赞言“秦人解空第一者,僧肇其人也”。

  []沙迦懑〔mèn〕曩〔nǎng〕:梵语又做“室罗末拏、舍啰摩拏、室摩那拏、沙迦懑囊、沙闻那、沙门那、沙门、娑门、桑门、丧门”(Sramana)等,意译为“勤息、勤劳、功劳、劬劳、勤恳、静志、净志、息止、息心、息恶、修道、贫道、乏道”等,剃除须发、勤行诸善、止息诸恶、善调身心之意,出家修道者(包括外道)的通称。

  []涅槃:又作“泥洹”(Nirvāna),意译为“灭、灭度、寂灭、圆寂、不生、无为、安乐、解脱”等。灭生死烦恼,渡生死瀑流,智慧和德行达到究竟圆满,不生不灭,寂静常住。

  []楚夏:南楚和诸夏。形容不同地域各有方言。

  []《涅槃经》:《大般涅槃经》的略称,北凉昙无谶〔chèn〕译。讲说佛陀涅槃并非灰身灭智,佛虽显现入灭之相,然佛身常住不灭。

  []阿难:“阿难陀”(Ānanda)的略称,意译为“欢喜、庆喜”,生时举国欢庆。斛饭王(Dronodana)之子,提婆达多(Devadatta)的弟弟,佛的堂弟,出生于佛成道之夜,二十五岁出家,侍佛二十五年,集结三藏时口述经文。《增一阿含经》“我声闻中,第一比丘,知时明物,所至无疑,所忆不忘,多闻广远,堪忍奉上,所谓阿难比丘是”。文殊菩萨(Mañjuśrī)赞曰“相如秋满月,目似净莲华,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难心”。佛弟子中多闻第一。

  []纯陀:梵名Cunda。又作“准陀、淳陀、周那”。佛在世时中印度波婆城(Pāvā)铁匠,是最后供养佛陀之人。

  []阿难陀:即上文“阿难”。

————————————

因问:沙门称释氏,始于何时耶?

答:《高僧传》[](五)云“魏晋沙门依师为姓,故姓不同。安[]以为‘大师之本,莫尊释迦’,乃以‘释’命氏。后获《增一阿含》[],果称‘四河入海,无复河名。四姓为沙门,皆称释种’。既悬与经符,遂为永式[]”(已上)。

《四分律》[]云“四河入海,无复河名。四姓出家,同称释氏”(已上)。

————————————

  []《高僧传》:①又作《梁高僧传》《梁传》,梁朝慧皎(497—554)著,十四卷。收录自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年)佛教传入我国以来,至梁朝天监十八年(520年),257位高僧传记,加上旁出附见者,实收500人传记。②此外,有唐代道宣《续高僧传》三十卷、宋代赞宁《宋高僧传》三十卷、明代如惺《大明高僧传》八卷。以上四传合称“四朝高僧传”。其后有明朝明河《补续高僧传》二十六卷、民国喻谦等人《新续高僧传》六十五卷。

  []安:道安大师(312/314—385),东晋佛教代表人物。常山扶柳(河北正定)人,十二岁出家,神智聪敏,而形貌甚陋,不为师所重。后入佛图澄门下,代师宣讲,语惊四座。晋武帝宁康元年,北方大乱,辗转避乱,于湖北襄阳教化十五年。前秦苻坚闻其名,率兵攻陷襄阳,迎至长安五重寺,以礼事之。曾劝苻坚招请西域三藏鸠摩罗什,并着手整理汉译经论,编成《综理众经目录》一书,是后世《出三藏记集》主要参考资料。此外,致力于经典翻译、作序、注释等工作,解释经典时,将其分为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三科,沿用至今。另于僧团仪式、行规、礼忏等多所制立,定释氏为僧姓,后世遵行。研学以般若经典为主,又精通《阿含》《阿毗达磨》,一生贡献至钜。

  []《增一阿含》:小乘佛教基本经典。北传四部阿含之一。东晋僧伽提婆译,51卷(一作50卷)。因为经文按法数次第编纂,故名“增一阿含经”。

  []永式:永久的法度。

  []《四分律》:又称《昙无德律》《四分律藏》。姚秦佛陀耶舍与竺佛念共译于长安,共六十卷。原为印度上座部系统法藏部所传之戒律。佛陀入灭后百年顷,法正尊者采用上座部律藏中契合己见的部分,采集成文,随说所止,四度结集,分之为四夹,故称四分律。

————————————

“善导”者,

问:考诸《传》,似善导有多类,谓《新修传》(中卷)举三十三人中,第二十五善导,第二十六善道,是似二人;又,《念佛镜》[]作者善导;又,法照[]、少康[]二师号“后善导”。今撰者,何师耶?

答:《念佛镜》云“有道绰、善导、怀感[]等,已往生者”,明知彼作者、善导是别人[]。“后善导”者,后人所名;既有别名,知非撰者。今撰者,即彼人也。

————————————

  []《念佛镜》:《求生西方净土念佛镜》的略称,唐代道镜、善道共集,共二卷。对比念佛法门与其他法门,提倡念佛一行,意在照明念佛行人,增益信心,断除疑惑,故名《念佛镜》。

  []法照:法照大师(?—?),唐代净土宗僧人,被尊为莲宗四祖,创五会念佛,世称“五会法师”,谥号“大悟和尚”,继承善导大师教义,又称“后善导”。代宗永泰年中,曾游东吴,因慕慧远高风而入庐山,修念佛三昧。一日于禅定中蒙佛开示,遂往南岳,师事承远。大历元年(766年),至弥陀台,发愿每夏九旬勤修般舟三昧,同年又受五会念佛诵经之法。二年栖止衡州云峰寺,勤修不懈。一日于粥钵内忽显五彩祥云,云内现“大圣竹林寺”;他日又于钵中感见五台山诸寺及净土胜相。四年夏,入湖东寺(一作湘东寺),于寺内高楼台修五会念佛,又感见阿弥陀佛及文殊、普贤等圣众。次年四月,至五台山佛光寺,忽有二童子引领,始见先前钵中所现景物,普贤、文殊二菩萨并授其念佛法要,师遂于其地建碑记之,令见闻者发菩提心,获大利益。往来于五台山、长安之间,大弘念佛法门。著作有《净土五会念佛诵经观行仪》三卷、《净土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一卷。

  []少康:少康大师(?—805),唐代净土宗僧人,被尊为莲宗五祖。缙云(浙江丽水)仙都山人,七岁出家,十五岁受戒于越州(浙江绍兴)嘉祥寺,广诵经论。后于洛阳白马寺读善导大师《西方化导文》,有所感悟,于是前往长安光明寺善导影堂发愿,得善导大师灵告,决心专修念佛。将乞食所得之钱,令孩童念阿弥陀佛一声即与一钱,一年后凡男女见到大师,皆念阿弥陀佛。贞元十年(794年),至睦州(浙江淳安)乌龙山开净土道场,集众念佛。大师登座高声念佛,弟子皆见每一声有佛自口中出,十声则十佛续出,有如连珠,时称“后善导”。贞元二十一年示寂。著作有《二十四赞》《瑞应删传》各一卷。

  []怀感:怀感大师(?—?),唐代净土宗僧人。初居长安千福寺,学唯识与戒律。虽博通经典,而于净土念佛之义未能生信。后谒善导大师,述其疑义,深受善导大师期勉,遂入道场精勤念佛。于三七日后,未见灵瑞,自恨罪障深重,欲绝食而死,为善导大师所阻。又复精诚念佛,三年后感得灵验,见佛金色玉毫,证得念佛三昧,乃撰《释净土群疑论》一书,于弥陀身土、往生因行等疑难一一解说,然书未竟而示寂,由同门怀恽完成其志。

  []别人:不同的人。

————————————

问:若云“第二十五篇遗命[]善导即今撰者”者,今《瑞应传》[],少康作也。而此《传》中不载大师遗命事,定知大师可不遗命,后善导[]之所述不可不信。又,多传中不云遗命,明知遗命是可别人?

答:《新修传》《戒珠传》[]《龙舒净土文》[]皆以今家[]为遗命师;又,《白莲记》[]云“善导和尚临终,缘高树舍身而逝”(已上)。况名字行相大同今家,何依遗命一事忽云别人?彼《瑞应传》不载灭相,故非相违。

————————————

  []遗命:犹遗嘱。指投身柳树舍报之事。

  []《瑞应传》:《往生西方净土瑞应删传》的略称,唐代少康、文谂〔shěn〕共撰,又作《西方往生瑞应传》,全一卷,集录自东晋慧远至唐代邵愿保等48人往生西方之事。

  []后善导:指少康大师。

  []《戒珠传》:《净土往生传》的异称,又作《往生净土传》,北宋戒珠法师编著,从梁代慧皎、唐代道宣、宋代赞宁等十二家传记中,选集净土行人往生事迹,自西晋僧显至北宋悟恩,共收75人。戒珠(985—1077),北宋僧人,好修善根,博览群经,擅长文词,时称“默书”。现存著作有《净土往生传》《碑记传序》。

  []《龙舒净土文》:又称《龙舒增广净土文》,略称《净土文》。南宋龙舒郡(今安徽舒城)人王日休(王古,字敏仲,号日休)居士编撰,是西方净土信仰的入门书。原著共十卷,后人增广为十一卷或十三卷,嘉禾僧卺〔jǐn〕改为十二卷,此即现行的《龙舒增广净土文》。

  []今家:指善导大师。

  []《白莲记》:《观经疏白莲记》的略称,用钦法师著,解释元照律师《观无量寿佛经义疏》。用钦法师,南宋僧人,初依灵芝寺元照研习律典,操持恭谨,为众推许。一日,闻元照示众言“生弘毗尼,死归安养”,遂依此而向往净土,一心不退。其后开法于钱塘七宝院,日课念佛三万。一日,神游净土,见佛菩萨种种异相,而告侍者次日西行,即集众念佛。次日黎明,合掌西向,结跏趺坐示寂。著有《阿弥陀经疏超玄记》一卷、《观经疏白莲记》四卷。

————————————

或云:今师非遗命人。所以然者?《续高僧传》云“有人告导曰:‘今念佛名,定生净土不[]?’导曰:‘定生。’其人礼拜讫,口诵南无[]阿弥陀佛,声声相次,出光明寺门,上柳树,合掌西望,倒投身下,至地遂死”(已上)。此文遗命,举所化事。况此《传》者,南山[]作也。南山入灭,先于和尚迁化,历十五年,决定不可载今家入灭事。而敏仲侍郎[]等,误见《续高僧传》文,以所化[]事为能化[]相也。

————————————

  []不〔fǒu〕:古同“否”。

  []南无:。

  []敏仲侍郎:王古,字敏仲,号日休,又号“龙舒居士”,南宋礼部侍郎,深契禅宗,终归净土。高宗时任国学进士,著有《六经训传》数十万言,一日弃之,专事念佛,日课千拜。绍兴三十年(1160年),会集《大阿弥陀经》。此外著有《净土文》十卷(现行本另加二卷),俗称《龙舒净土文》,颇具劝信之效。

  []所化:。

  []能化:。

————————————

今云:此义难依用,只任诸《传》文,应言能化所化俱是遗命。

所谓所化舍身之后,久经年序已,大师亦遗命,有何矛盾?凡戒珠等四人,决定不可迷于《续高僧传》文意,即有二由:

一者《传》文分明载所化事,亲见明文,何致谬解?彼国之法,童稚知文,黎元[]辨诗,况弘教沙门,明文居士,如何塞眼,不看明文?

二者乾封二年南山[]亡,永隆二年和尚卒。二人俱是龙象,四海一国皆知,一国受生之辈不知前后无常哉?然戒珠等,何言南山自天降,再记西方往生?明知《续高僧传》外,更闻大师遗命之事也。何况《新修传》云“高宗皇帝知其念佛口出光明,又知舍报之时精至如此,赐寺额为光明焉”(已上)。看此文相,非写彼《传》,加之曲记入灭言辞等,全异彼《传》。

《新修传》云“导谓人曰:‘此身可厌,诸苦逼迫;情伪变易,无暂休息。’乃登所居寺前柳树,西向愿曰:‘愿佛威神[],骤以接我;观音势至,亦来助我。令我此心,不失正念,不起惊怖,不于弥陀法中以生退堕’。愿毕,于其树上,投身自绝”(已上此传非写僧传)。寔[]知,戒珠等别知其相也。

————————————

  []南山:道宣律师,四分律宗之祖,住终南山纻〔zhù〕麻兰若,故号“南山大师”。

  []威神:。

  []寔〔shí〕:通“实”;通“是”。

————————————

问:第二十五、六两师,为同为异?

答:如《传》者虽为别人,看其行仪,定是一人。然敏仲侍郎闻于两说,辞有少异,故误为二人欤?

问:“导、道”其字异,入灭日不同,谓《新修传》云‘十四日’,《年代录》云‘二十七日’。其日既异,又灭相异,二十六篇云“吾将往生,可住三两夕而已,忽然微疾,掩室怡然长逝”(已上)。既异遗命,何云一人?

答:凡以二十六篇善道而挍[]诸《传》善导,有其十一同。

一、时代同,谓同是唐代(此同诸《传》)。

二、师范同,谓同师道绰(如上)。

三、行经同,谓同行《观经》(此同《瑞应》、此《传》第二十五)。

四、得定同,谓同发得念佛三昧(此同《瑞应》)。

五、忏悔同,谓同教师忏悔三罪(如上)。

六、白光同,谓同教师知临终瑞(二十六篇云“当有白光照烛,是师往生之相也”。《瑞应传》云“三道白毫光照于房内”)。

七、写变相同,谓同写净土变相(此同《瑞应》、此《传》第二十五)。

八、专修同,谓同一向念佛(此同《瑞应》、此《传》第二十五、《龙舒净土文》)。

九、精进同,谓同无间修行(此同《瑞应》、此《传》第二十五)。

十、入灭年同,谓同高宗皇帝永隆二年(此同《年代录》)。

十一、入灭月同,谓同季春也。

(如上)既有十一同,知是一人。

————————————

  []挍〔jiào〕:古同“校”,比较;查对,订正。

————————————

但至三异者:

先,“导、道”音同,故非相违。《念佛镜》云“善导、怀感”,此与今同。

次,灭日异者,或传说不同,自有真伪欤?或权化随缘,入灭有差别欤?例如玄奘[]入灭年代,《述记》[]云“六十三,二月五日”,《帝王年代录》[]云“六十五,麟德元年乙巳二月六日”。又,妙乐[]《入灭灵应传》[](第五)云“七十一,二月五日”,《年代录》[]云“七十二”。不测二师,为权为实。就中今家弥陀垂迹,随机缘故,入灭日异欤?例如释尊出家、成道异说不同。《梵网经》[]云“七岁出家”。《智论》[]云“十九逾城舍国王位,三十成道转妙法轮”。《法华记》云“准《杂宝藏经》[],罗云[]是佛得道夜生。以罗云六年在胎,若佛十九出家,乃成二十四成道;若三十成道,乃成二十五出家。不同见别,不须和会[]”(已上)。又,宝法师[]释云“《长阿含》(第四)云‘八日如来生,八日佛出家,八日成菩提,八日取灭度’(已上),次文云‘二月如来生,二月佛出家,二月成菩提,二月取涅槃[]’”(已上)。又,《灌佛经》[]云“佛告诸天人民:‘十方诸佛,皆用四月八日夜半时生,皆用四月八日夜半时出家,皆用四月八日夜半时成道,皆用四月八日夜半时入般涅槃[]’”(已上)。诸经八日皆同,说月有异,唯二、四别,不言余月。

次,灭相异者,《祖师会》[]云“权者入灭,随机不同。如彼龙树菩萨[]入灭,或云为引正太子[]所害,或云如蝉蜕迁化。大权所作,随机不定。两篇灭相,各且可载,机见不同”(已上)。又如天台往生都率[]、西方不同。《妙乐会》云“然大师生存常愿生都率,临终乃云观音来迎。当知,轨物随机[],顺缘设化,不可一准”(已上)。生处灭相虽异,随机设化意同(云云)。

————————————

  []玄奘:。

  []《述记》:。

  []《帝王年代录》:。

  []妙乐:。

  []《入灭灵应传》:。

  []《年代录》:。

  []《梵网经》:。

  []《智论》:。

  []《杂宝藏经》:。

  []罗云:。

  []和会:。

  []宝法师:。

  []取涅槃:。

  []《灌佛经》:。

  []般涅槃:。

  []《祖师会》:。

  []龙树菩萨:。

  []引正太子:。

  []都〔dōu〕率:。

  []轨物随机:。

————————————

问:今师,“禅师[]、法师[]、大德[]”等中,何名耶?

答:异说不同。《续高僧传》“山僧[]”,《瑞应传》[]“禅师”,《西方略传》[]“和尚”,《净土往生传》“高僧”,《念佛镜》“律师[]”,又“阇梨[]”。

问:有人称“京师和尚”,亦称“大师”,有其证耶?

答:《新修传》云“续至京师[],激发四部弟子[]等”(已上)。

“京师”者,王城名。《长房录》(十二)云“京者,大也;师者,众也。大众所聚,故曰京师”。

又,“大师”者,《显要记》[]云“善导大师于《礼赞》中释此三心”(已上)。

————————————

  []禅师:。

  []法师:。

  []大德:。

  []山僧:。

  []《瑞应传》:。

  []《西方略传》:。

  []律师:。

  []阇梨:。

  []京师:。

  []四部弟子:。

  []《显要记》:。

————————————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观经疏传通记(二)|良忠上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depf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