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脸皮不厚,唐朝难混,谁能想到,就连杜甫这种低调忠厚之人,也曾做过吹牛大王呢?
1
唐朝散文家皇甫湜,曾经在一篇文章里说:
现在的人忒不敦厚了,竟然说什么一谦三十年,所以就个个自高自大,自卖自夸。
刘长卿那样的诗一句都写不出,就开始称呼阮籍是老兵。
笔下一个骆宾王的字都没有,就敢骂宋玉是罪人。
偏旁都不识,却在高谈后稷和契(舜的大臣),断句都不会,却要轻视服郑(汉末大经学家)。
皇甫湜因此就骂,有病,都特么有病,大病,得治。
皇甫湜说的没错,那时候的文人的确有这种病,像他这种有学问的,当然不在此列。
但是做卖瓜王婆,是唐朝文人的本分,这并不是说皇甫湜就绝不自高自大,自卖自夸了,人家这意思其实是,你们得有这资格。
皇甫湜当年被贬官,曾弄到门口没车辙,家里没炊烟的地步,要不是晋国公裴度拉他一把,那简直是要完蛋的节奏。
可是当裴度修好佛寺,要请白居易写碑文的时候,他立马就恼了。
你眼前有个皇甫湜,却还舍近求远去请白居易,老子不干了,辞职。
我是阳春白雪,白居易是下里巴,你不雅。
这弄得裴度只好说,不是啊,我是怕请不动你,好好好,既然你肯赏脸,那你来。
于是皇甫湜就回家一边喝着大酒,一边写了篇文章出来。
皇甫湜雅虽然雅,但是写东西却最喜欢玩高深、奇崛、冷僻,反正就是你怎么看不懂,他怎么来。
所以这文章拿来之后,裴度就懵了,天书么?这写给外星人看的么?
好在裴度学问也高,他费了好大的劲儿,终于算看懂了,于是赶紧就赞叹了一声高人。
其实谁知道他到底看懂没看懂啊,这种事当然要看懂没看懂,都得说高人。
皇甫湜文章写成这样,当然也不代表他清高,他当年为出名,为出仕,实际上跟所有的唐朝文人一样,都曾到处求爷爷告奶奶。
那时候流行交游,这事皇甫湜从十多岁时,就开始干了。
梁肃、杜佑、顾况等等,他都拜谒过,白居易、李贺、李翱、刘敦质等等,他都相往来,他还曾认真拜了韩愈做老师。
他为了能出头,也曾专门拿诗文去求江西观察使李巽,只是李巽根本没拿他当盘菜出,就不举荐。
唐人崇尚豪华奢纵,清淡自守这种事门都没有,皇甫湜所为其实还只是一般形式,毛毛雨。
但是他所说的那种情况,却不只存在于半瓶醋文人那里,就是李白、杜甫、韩愈等等这些大文人,也是如此。
他们那钻营之奋,可比头悬梁锥刺股,那脸皮之厚,可比城墙,那自吹自擂的程度,真正是语不惊人死不休。
脸皮不厚,唐朝难混,谁能想到,就连杜甫这种低调忠厚之人,也曾做过吹牛大王呢?
2
先说李白。
李白除了混在皇宫那几年,基本都在游历,看起来非常潇洒。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见高山大川,拜高人名士,求学、交友、养气、增加阅历,这是古代文人的至高追求,但是用到唐朝文人这里,却基本是假的。
潇洒也是假的。
因为唐朝文人在游历中,更多追求的是声名和富贵。
有了声名,才好入仕为官,做官,才能有富贵,所以归根结底,做官才是他们的中心。
书中自有黄金屋,做官连接富贵这一点不难理解,那么声名与做官是何种联系呢?
首先,声名足以动人视听,唐朝虽然有科举,但科举并不是唯一途径。
你有了名,自会有人主动举荐,或者肯于举荐,如果连皇帝都听到你的声名的话,那直升飞机很快就会向你飞来。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是最属于唐朝的传奇。
其次,唐朝的科举一般不只看你考场表现,也要凭早已建立的声名,早已显示的本事。
这表面上看,就跟美国那些名牌大学招生,要看你履历,社会活动,实践能力,方方面面一样,但其实并不是。
唐朝科举正途,最看重的是进士,取进士最看重的是诗文。
考场发挥未必能看出你的真本事,做官这事那么大,谁也有自己喜欢的人,谁也想取自己的人,所以唐朝科举,就公开作弊。
那时候的考试不糊名,作弊相当便利。
有明星的电影,一般最受欢迎,诗人明星写的东西,最容易让人看重,如果这之前,你还已经做足了功夫,那你就几乎怎么样,都赢定了。
做什么功夫?干谒、行卷,和温卷。
干谒,就是有目的地去拜访达官贵人,结交他,让他知道你。
行卷,就是你干谒的时候,要把你的诗词文章打包成一卷,拿给大人物们看,让他赏识你。
温卷,就是说,有那么多人在干谒,在行卷,你还得提防大人物把你忘了,过段时间,要再打包一卷新东西,去加深印象。
大人物如果真赏识你,那你考中就基本八九不离十,如果确切答应你,那你基本就是板上钉钉,所以唐朝科举的前列名次,其实基本都是内定的。
像才高八斗,早年就因为《阿房宫赋》获得盛名的杜牧,就是这样中的进士:
侍郎崔郾去洛阳主考,百官都来送行,杜牧好友,太学博士吴武陵也骑着小毛驴来了。
清高的吴武陵居然也来了,崔郾很高兴,但是吴武陵却是为杜牧而来。
我给你读篇文章,《阿房宫赋》,你那么忙,不一定看到。
吴武陵读完了,问,怎么样?崔郾说好啊,太好了,太有才了。
那么状元是不是该杜牧呢?吴武陵又问。
这一下崔郾直挠头,不行啊,都预定了。
吴武陵退而求其次,说,那进士第五总可以吧?
可崔郾还是为难。
吴武陵一下子火了,把文章还给我,我要拿着去看看还有没有更好的!
崔郾到这时才不得不答应下来。
吴武陵走了,有人说,听说杜牧名声不好啊,不拘小节,老往烟花柳巷跑。
崔郾说,没办法了,就是屠夫、卖酒的,也只得这样了,我都已经答应了。
你看,这事就是这么好使。
科考要看名气、能力、关系,实际上名气的建立也需要关系。
也就是要到处游荡,去结交朋友,混个脸熟,让人知道,到处干谒,求大人物赏识,让更多的云彩,为你下雨。
这基本就像武林人士到处切磋、学习,扬名立万,到处拜山门攀关系一样。大家真正不是靠打,而是靠朋友多,都捧场。
像刘禹锡,他的声名和仕途,主要就是靠庞大牢固的朋友圈建立的。
他起初模仿东方朔文风,给皇帝写文章自荐,屁用没有,而等他有名有人了,立马登第。
所以李白那时候的游,其实主要是为交朋友,打名,拜高官贤达,以求引荐。
但是文无第一,竞争太多,大人们难见,难以打动,要想成功,只按照寻常套路一般不行,所以那时的李白,也就跟一般文人一样,还要做炮仗。
一谦虚三十年不得出头,这样的事太多了,你不自高、自贵,吓人一溜跟头怎么行?何况李白本来就豪放之人,自视甚高。
没本事得吹,有本事也得吹,于是李白在当时流行的自荐信、自荐诗里,就曾经这样自夸:
我交游广阔,天下的诸侯卿相都见了个遍。
我是“天为容,地为貌,不屈己,不干人,巢、由以来,一人而已。”
他可是一点都没拿到处钻营算回事,实际上大家都不算回事,他还干脆不管不顾,把自古以来的其他人都一屁股坐到了下面。
这个巢由以来的天下第一人,自相矛盾,不只会吹,还会捧,他同时还曾对韩朝宗说,“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
那脸绝对是不要不要的。
只可惜,韩朝宗根本就不鸟他,当时的其他人也不鸟他。
这些招数都早被人家用滥了,你有点创意好不好?像人家王维,当年见公主,就知道包装、策划、营销一条龙。
李白可是有真才实学的,大才学,可就连他这样的人,当初都那么难,可想而知,一般人会怎么样了。
李白后来终究是靠名人逸士欣赏、鼓吹、举荐出头,他当时的毛病,其实主要是在太急切了。
他都急切到拿婚姻当儿戏,攀名门,倒插门,绝不在乎的地步了。
他其实一生都奔波在求富贵,求做官的道路上,远没有诗中那么潇洒。
所以他就直到去世那天,还为他那段短暂的皇宫宠遇,叹息不已。
好不容易得到那么一个机会,却什么大事都没做,就知道狂放,就知道喝喝喝。
皇帝都不用你了,谁还能要你来做官。
这还不都是他自己作的?
李白若论这点,比孟浩然可就差远了。
人家孟浩然当初不来求,韩朝宗却非要举荐他做官,就这样,到了约定好的那天,孟浩然还会忽然说他没空。
他在跟朋友喝酒。
有人提醒他,他说,都喝上了,哪还顾得上做官这种事。
3
李杜在历史上并列,再说杜甫。
唐朝诗人中,科考最顺利的,大概当属那个专写靡靡之音的元稹。
他15岁就顺利登第。
最倒霉的,大概是贾岛。
他本来在街上打太极,练推字诀,就推出了一个大名气,但很快就因为傲,冲撞了皇帝,被贬官到爬不起来。
贾岛其实就是没冲撞皇帝,估计也起不来。
人家裴度有钱,大兴土木,关他何事?可他就是非写诗讽刺不行。
你眼里揉不得沙子,沙子自然也不待见你。
元稹、贾岛,这都是传奇,是异数,更多的文人是杜甫这种。
杜甫从十四五时就开始不断参加考试,但却都名落孙山。
他是到四十多岁时,靠给唐玄宗献文章,才偶然得到一个小官的。
杜甫一路挫折而来,自然也明白名气和关系的重要性,所以游历、干谒这种事,他一点没少干。
杜甫早年没大名气,也太穷,不仅要求名,求推荐,还要求接济,所以他当年奔波呼喊的拉兄弟一把,也叫打秋风。
杜甫为了出头,不知道曾干谒过多少人,反正李邕、王翰这两个,他是真见过。
而且这两个人还的确挺欣赏杜甫,曾夸他有班固、扬雄的潜质。
只是除此之外,人家再啥也没干。
没办法啊,杜甫还得继续干谒。
难以想到的是,杜甫为了自高身价,也曾玩过李白那样的把戏,只是他显然比李白要有新意。
他之前明明是在干谒,却在写给韦左丞的自荐诗里说,知道我多厉害吗?
大才子李邕,非请我见一面不可,而王翰,这辈子最向往的事,就是搬家,跟我做邻居。
老杜可真要了命了,跟他做邻居有什么好?
他一辈子居无定所,东奔西跑,到最后也还是结庐而居,住的草房,谁稀罕啊?
就是他自己也不稀罕,只是苦于无法可想。
老杜的话显然反过来说最合适,只不过这怪不得他。
谁叫世风如此,自己太过潦倒呢?再老实的人,也得想点辙。
只未知老实的杜甫能这样做,是不是还受了他祖父的影响,有点基因关系。
杜甫这祖父很了不得,唐人若有吹牛排行榜的话,那他绝对排得上天下第一。
世人若论诗,都知道屈原、宋玉,很推崇对吧?
若论书法,都知道王羲之,很敬仰对吧?
而若提起杜审言,只怕大多数人都不知道他是谁,干嘛的对吧?
但是这杜审言,也就是杜甫祖父,武则天时代与李峤、苏味道、崔融并列的“文章四友”之一,却能这么吹:
论文采之高,屈原、宋玉那都得做我学生,论书法之妙,王羲之那必须对我望尘莫及、甘拜下风。
然而你以为他薄一下古人就算完了吗?古人不算什么,他的同辈就更不算什么。
他忽而有一天,又曾神秘兮兮对别人说道,苏味道要死了啊。
人家很吃惊,赶忙问,怎么回事?
他惨然说道,唉,我文章写得这么好,他看到哪还有脸活下去。
然后,再等到这老先生有一天自己真要死了,文友们来看他时,他气息奄奄地说道:
我活着的时候骑在你们头上,让你们难以出头,很对不起啊,现在我要死了,你们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
他老人家是真的真的真的,半点都不谦虚,到死都把自己捧到天上,把人家踩到脚下。
谢谢了昂!幸亏他也得死。
老先生却不知道,他后面沾了他孙子多少光,如果不是杜甫,哪会有那么多人提起他。
杜甫是非常维护他祖父的,只要人家说他祖父好,他就激动得不行,杜甫深为大家尊敬,所以这点面儿当然是要给的。
4
再说韩愈。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说的也是富贵的大翻身。
唐朝的科举制度,打破了旧的出头之路,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这当然是一件好事情。
但是这一制度,和唐朝风气,也把人变成了怪物。
人一旦当官,什么都有,处境马上就会与普通人有天壤之别,所以这就让人无不趋之如骛。
人求学是为求名,求官,求利,求名不能不自高、自贵、玩套路,所以这也让士人们浸染日久,越发不以到处拜谒、钻营、攀高为意。
传奇一多,就会引人发疯,大家脸皮一厚,自然很多事就能不在乎。
像王泠然,他当年因为急切,就曾这样求御史高昌宇:
我现在的穷,就跟你以前一样,你当年的不遇,就跟我现在一样。
你是御史,我是词人,我们虽贵贱不同,但文章之道,却在同时。
如果你也贵人多忘,让国士难期,等我一朝出头,与你并肩,你觉得我能对你有好颜色吗?
他还曾在自荐时,对相国张说这样说道:
你当年有文章的时候,不想有文章的人欣赏你吗?
你没富贵的时候,不想有富贵之人提拔你吗?
你现在高官得坐,见到未富贵而有文章的人,打算怎么做?
你登科甲,做宰相,是因为文章,万不可谓后进无人。
这简直就是赤裸裸的威胁,要我是高昌宇、张说,非呼死他不可。
但是在唐朝,这样的厚脸皮,是完全要得的。
王泠然毫不避讳,一个劲地就是富贵,所以那些穷得叮当响的文人们在当时,对打秋风,跟人要吃要喝,要银子,也全不当事。
老子将来什么样,那可说不准,所以这就像应该的似的。
可也真说不准,所以一般情况下,一般的要求,人家一般能够满足。如果你还确实不错的话,那肯接济你的人肯定会更多。
习惯成自然,于是这就出了一个最不要脸的郑太穆。
郑太穆都已经官至刺史了,居然还能给司空于頔这样写信:
大人,我很困难啊,请赐给我钱一千贯,绢一千匹,器物一千件,米一千石,奴婢各十个。
这特么是多大的数目啊,这直接就能让一个穷鬼富甲一方,可郑太穆的样子却就像跟人要个糖豆吃似的。
唐朝文人拿着求名、求官、求财全不当回事,甚至理直气壮,所以这也催生了一个厚脸皮的韩愈。
大文豪韩愈,当年发财的门道之一,就是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给人家写墓志铭,这弄得后世之人老是批评他。
就是当时的人也不服。
当年,曾有一个叫刘叉的人偷过韩愈的钱,好大一笔,但是这位空空儿却一点都不羞愧。
韩愈啥玩意儿啊,这都是阿谀墓中人所得,还不如拿来给我老刘祝寿。
李白当年为韩愈老爹写墓志铭,不也曾张口瞎说,赚了好大一笔润笔费?人们可不管韩愈出道时曾穷成什么样。
韩愈当年的穷,不是一般的穷,他正是打秋风大军中的一员,经常把自己弄得可怜兮兮。
韩愈科考一直不顺,他是到后面才终于睁开双眼,看清他们唐朝什么样的,所以他后来就曾以“论关系网之重要”为题,数次谆谆教导年轻人:
对你有用的人,即便不喜欢你,也要使劲结交,对你无用的人,即便喜欢你,你也最多只能跟他聊聊今天天气很好之类。
麻了个蛋,天知道韩愈当年曾教坏多少大唐花朵。
韩愈开眼之后,自然也得拿着自荐信、自荐诗,到处拜谒高官,拉关系。
唐朝的进士,并不是最后一级,那下面还有考试。
韩愈他们做官,当然是越大越好,像杜甫那样的小官,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所以韩愈就到了贞元11年,早已进士及第的时候,也还曾这样做。
那年,韩愈参加的是第三次博学宏词科考试,他竟在正月27日这天,给宰相赵憬、贾耽、卢迈等人,都写了信。
韩愈的信,到了第三天人家也没有回,于是韩愈就又写了一次。
韩愈的第二封信,人家仍旧没回,于是韩愈急了,就直接跑到人家府邸去了。
韩愈这是想当面自荐,直接求话的意思,却不料门卫连门都不让他进,于是韩愈这一次,就不是急,而是生气了。
他不再请求,而是写信批评人家。
韩愈前面的信会写些什么呢?你看都不用看,想想李白他们就知道是哪一类。
韩愈后面的信会写些什么呢?你也看都不用看,想想王泠然那一类就行了。
韩愈先是自高加捧人,又兼具低声下气的特质,而后面因为等不及,却又在大放厥词,于是乎,他就得到这样一句评语:略不知耻。
文人们一向会说话,这略不知耻可比恬不知耻好看多了,你懂的。
韩愈实际上就是因为一再潦倒,连饭都吃不上,要到处打秋风,这才逐渐恋上润笔费的。
他后来的阿谀墓中人所得,说出来能吓死你。
他有一次居然一下子就得到了绢四百匹。
那在当时,可是能买一万斤盐、八百石米,一套中档商品房的,足够一般小民花一辈子,这样的美事换了我,我肯定也停不下。
所以韩愈后面就能一掷千金,成为有房一族。
豪宅那种。
……
得了,不多举例了,反正在唐朝混,就是这么一回事。
现在的公号狗们,卖文、做广告、陪导演睡,肯定都不如穿越去大唐,抢李白杜甫等人的买卖。
都熏染了这么多东西了,咱还能搞不过他们,落到他们那样的下场?
报名的赶紧了,相信我,报名费绝对不高,就按郑太穆的标准。
END
文 | 九鸦
图 | 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