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心情随笔罗辑思维•得到学习区
文摘:孤独不是生命的初衷_17则(20171107)

文摘:孤独不是生命的初衷_17则(20171107)

作者: TXB | 来源:发表于2017-11-11 21:36 被阅读55次

    罗胖60秒:谁是你的竞争对手?

    来自罗辑思维

    1. 在卫哲的一篇文章里,我看到一件有趣的事。

    话说,有一次马云带队去美国考察,见到了很多大公司的一把手,通常他都会问一个问题:谁是你们的竞争对手?

    2. 一路得到各种答案,最后问到了谷歌的创始人拉里·佩奇,得到了一个奇怪的答案。拉里·佩奇说:我们的对手是NASA,也就是美国宇航局和奥巴马政府。这是为啥呢?

    3. 拉里·佩奇的解释是:谁跟我抢人,谁就是我们的竞争对手。

    其他公司抢我们的工程师,我们不怕,我们可以开更高的工资抢回来啊。可是我们的工程师去美国航天局或者奥巴马政府工作,他们可以忍受只有我们这里五分之一,甚至更低的工资,我们还抢不过,这就麻烦了。

    4. 拉里·佩奇说:我们谷歌描绘了一个很大的梦想,但是说明还有别的地方梦想更大,做的事更好玩。所以说,谁跟我们抢人,谁就是我们的竞争对手。


    新研究:人类能阻止衰老吗

    随着科技的发展,很多人都想知道,人类能不能找到永远不衰老的办法?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国家科学院学报》发表了一份研究报告。这份报告认为,人类的衰老是不可避免的。“从逻辑上、理论上和数学上都没有办法”。新华社编译了这份报告的主要内容。

    报告说,从细胞层面看,人衰老时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方面,多数细胞形成速度变慢,开始丧失它们的功能。比如,我们的白头发,就是因为头发细胞停止生成色素而变白的。另一方面,一些细胞生长速度加快,可能会形成癌细胞。当人衰老到一定程度,很多人身体里面都会出现癌细胞,不过不会表现出患癌症状。

    研究人员表示,如果清除那些生长缓慢、丧失了功能的细胞,就会让癌细胞增殖;如果清除生长过快的细胞或让其减速,那么生长缓慢、功能丧失的细胞将在体内积聚。只能二选一,没办法同时进行。研究人员从数学上证明了,像人类这种多细胞生物,“衰老也许能够减缓,但却不可阻止”。

    总之,衰老是所有人都不得不面对的事情。

    ——李翔知识内参


    把吃的放在哪儿绝对不会忘记

    演化心理学有一个特别伟大的真相在这里:

    你可能会忘了钥匙在哪,可能会忘了手机在哪,但是你(如果头脑健康)把吃的放在哪儿,绝对不会忘。

    这个确实是生存本能,因为忘了把吃的放在哪儿的各位古代人都灭亡了。

    炫耀肌肉 VS 低调和气

    炫耀肌肉、咋咋呼呼的那种人往往会徘徊在底层,大多数掌握资源的人其实是低调而和气的,而且一般的规则是,越是手握权柄、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在表达上会越倾向于温柔和气。

    温柔是解锁新世界的钥匙

    粗暴的、有“男人气”的男性确实能吸引一些女性,有的时候甚至还能够吸引一些家境不错的女性。

    但是 大多数受教育程度很高的女性,都需要“温柔”这个特质才能够被吸引, 不温柔的男性根本就无法和她们共处。

    有些男性受过很好的家庭教育,但是会发现自己在青春期和成年早期的时候,面对糙汉子似乎没有太多的优势,糙汉子好像在“把妹”上很有成就,有的女性会对他们死心塌地,有的人甚至可以拈花惹草,构建一个后宫。

    这些都是不值得羡慕的,套用我们通常的说法就是“一堆烂桃花”。

    如果你要提高自己的经济地位或者社会地位,就不要去挑只有颜值或者只有肌肉的异性结婚。可以观察一下身边的上一辈人,娶了纯粹有美色,但是家境平平,没有受过太好教育的女子的男性,基本上前程都非常一般。

    对自己的人生如果有追求,就应该努力上进,寻找和自己匹配,或者在见识、能力上比自己略高的人在一起。

    这确实不容易。要和优秀的女性在一起,就必须要有男性的温柔,能倾听、能理解、能宽容、懂悲悯,你才能跟一颗丰富的心沟通。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也就明白了,所谓“大龄剩女”“学历越高越找不到对象”之类的表达,其实就是这样一个真相。

    很多不学习不进步的人止步于一个会繁殖的糙汉子人设,在现实中,温柔的灵魂实在是太少了。

    为什么要做温柔的老头儿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感受。

    老先生比老太太要好相处。

    这个真的有科学依据, 到了中年甚至老年,大多数女性会变得独断而自信,而男性却容易变得更富有同理心。 这个变化和激素差异缩小有关系,同时也和社会对两种性别的期待有关。

    在男人求偶和需要繁育儿女的时候,激素和社会对他们的期待会让他们更强调自己的男性气概,也会让女性显得更温柔和不专断,但是随着这个时期的过去,大家就都会向彼此靠拢,露出原来克制的倾向。这个趋势叫做 “双性化” ,中老年的夫妻沟通会更顺畅,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大家都变得更像彼此了。

    如果你是步入中年后的男性,温柔会让你变得特别富有魅力 ,我之前在我的公号“就叫熊太行也行”上写过一篇解读《敦刻尔克》老船长的文章,讲的就是老男人的温柔。

    我们还可以举的一个例子就是朱自清的《背影》,朱自清感叹说他的爸爸年轻的时候“做了许多大事”,又说“老境如此颓唐”,他觉得他的眼泪主要是伤心,但是我们今天学了温柔的力量之后就会明白。

    朱自清的爸爸说出那句“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时候,这个儿子就已经注定要缴械投降了。

    老爹,这是温柔啊!

    你吼我训我,我还可以对抗,这温柔让我如何抵挡!

    ——熊太行《英雄攻略:男人的温柔才是无法抵挡的力量》


    无我的心理学

    这个道理其实我们以前就说过。赫拉利在《未来简史》里就举过例子,说明所谓的“自我”,是一个幻觉 —— 我们至少可以说,你并没有一个*单一的*自我。

    我们来说个实验。为了治疗某些大脑疾病,医生会把病人的左脑和右脑之间的连接管道给切开,这样病人的左右脑就不能直接联络了,而这给研究大脑的科学家提供了机会。

    我们知道人的左脑控制右眼,右脑控制左眼。

    如果你只让病人的左眼看一个字条,上面写着一句话“请你现在出去散个步”,他看到字条会站起来照做。但是!请注意,这时候只有他的右脑知道这个指令,左脑并不知道。

    而负责语言的区域,又恰恰在左脑。好,现在在他往外走的时候,你过去问他,为什么要走出去?你猜他会怎么回答呢?

    负责回答问题的是左脑,可是左脑没看见字条,它跟右脑又没有交流,所以左脑根本就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往外走,对吧?

    而实验结果是,病人给你的回答可不是“我不知道”。左脑的做法是现场给你编造一个答案,比如说“我要去拿一罐可乐喝。”

    而且左脑对自己编的这个答案,深信不疑。他以为是他自己做出的到外面走走的决定。

    一系列这样的实验都证明,并不是我们的意识在做决定,而是决定已经做出了,意识来给决定找一个理由。做决定的是一个自我,找理由的是另一个自我。那到底哪个“自我”说了算呢?

    如此说来,我们大脑表现出来的那个*叙事自我*,根本不是一个总统,而更像是一个总统发言人。军方已经打完仗了,记者来问为什么要打仗,总统发言人只好找一个好点的理由来解释 —— 真正做出决策的可不是他。

    如果这个负责对外发言的自我根本没有决策权,他为什么还要去找合理的解释呢?赖特说,这是进化给我们设置的功能。

    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别人看你才是个靠谱的人。否则你要是说“我也不知道我为什么那么做,反正我就做了”,那你就完了。更进一步,你还得自己相信自己是个靠谱的人,你觉得自己办事有条理、你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你不是随便的人 —— 这样你才能跟自己和睦相处!

    不但如此,大脑有时候会故意忘记自己做得不好的事情,只记得自己的种种高光表现。大脑甚至还会高估我们自己的水平。

    也就是说,与世界精确交流并不是大脑所擅长的,大脑爱做的事情是先欺骗自己、再欺骗世界。那么由此来说,“自我是一个幻觉”,这句话就是有道理的。

    ——万维钢 日课036 | 《为什么佛学是真的》2:“无我”的科学


    重要的事情不能外包

    资源配置在执行战略中是最重要的。

    我们来讲讲戴尔的故事。戴尔曾经是世界上最成功的笔记本生产厂商之一。它的商业模式很有革命性,它先从低端产品开始,然后逐渐开发高端产品,并能够提供定制服务。消费者可以自行选择电脑的部件,戴尔可以在48小时之内完成组装并发货。

    早期,戴尔选择了一家台湾的零部件供应商:华硕。华硕最开始只提供一些简单的零部件,后来,华硕跟戴尔商量,计算机的主板也由我们提供吧,这样你们就可以降低成本。戴尔一想,好啊。华硕后来又讲,让我们帮你组装电脑吧,这样你的财务报表就会更好看。戴尔说,好啊,就这么定吧。这么一次又一次地外包,到最后,有一天,华硕推出了自己的品牌。戴尔呢?看起来依然很成功,但由于过度依赖外包,逐渐走上了平庸之路。它自己不生产电脑,不邮寄电脑,也不提供服务了。它只是允许台湾的公司将自己的品牌贴在机器上。

    学会配置资源对个人来说同样重要。很多人会把资源用在一些看起来能够立竿见影的活动上,但这些活动却对他们的长远目标没有什么意义。比如,我们天天想的是如何多完成一单销售,多开发一款产品,多发一篇论文,多拿一些奖金。我们觉得这样很好啊,收入多了,家人就能有更好的生活。为了赚钱,为了赚更多的钱,我们天天不顾家,为了什么呢?为了挣足够的钱,把孩子送到一个学费昂贵的好学校。

    这样的做法跟戴尔有什么不同?戴尔把核心业务逐渐外包给了华硕,而我们把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比如孩子的教育,外包给了学校。那你就等着吧,总有一天,你会发现,自己忽视了配偶,忽视了孩子,甚至忽视了自己的身体健康,你的战略执行出了大大的问题,因为你错误地配置了资源。

    金钱只能减少你的职业挫败感

    全世界最勤劳、最聪明的人并不都是在为高薪企业、金融机构打工。在一些非盈利机构或者是慈善机构里,你会看到很多人选择报酬很少,甚至没有报酬的工作。他们本来可以在华尔街拿到高薪,但却跑到一些你根本都想象不到的艰难的地方工作。还有军队。军人的收入不算高,遇到危险的时候甚至要献出自己的生命,但军人对自己职业的自豪感远远高于华尔街的对冲基金经理。

    事实上,有两个因素决定了你的工作选择,一个是基础因素,一个是动力因素。金钱收入只是基础因素,而不是动力因素。如果工资高,你并不会因此爱上这份工作,最多只是不讨厌这个工作。不讨厌一个人和爱上一个人,那可是两码事。在基础因素被满足之后,真正让人们爱上工作的是动力因素。动力因素包括有挑战性,获得认可感、责任感和个人成长等等。

    所以,你必须要记住,金钱只能减少你的职业挫败感,但你要想发挥自己的潜能,就必须要找到自己喜爱的工作。一旦找到了这样的工作,你就能体会到巴菲特的心情啦。巴菲特讲,他每天都会兴高采烈地唱着歌,跳着舞去工作。

    ——何帆《品格的进阶2: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


    谁挽救了大熊猫?

    大熊猫一直是濒临灭绝的,但现在数量又挺多了,去年已经不再被列为濒危野生动物了,评论中你就会发现,大家一致认为是国家大熊猫繁育基地挽救了它们。

    ……

    就是像大熊猫、丹顶鹤、扬子鳄,这些保护动物之所以还没有灭绝,在新的世界观中应该具有这样的味道,我们绝不能忽视的是,化肥的出现,农药的使用,转基因技术的发展,这些条件诞生了,才让我们有可能用更少的土地养活更多的人,不用把所有的土地都开垦成农用地,也就从根本上保证了有可能腾出一部分土地给濒危的野生动物,用于它们的栖息地,保护地的建设。

    与此同时,我们也一定知道,刚才我说的那些因素,肯定不是某些物种还没有灭绝的决定性因素,因为一定还存在着我们根本想都想不到的重要的关联因素存在,它们一起形成了某种濒危的野生动物尚未灭绝的现状。

    这种解释听上去好像有点尴尬,因为它根本无法作为“大熊猫为什么没有灭绝”这个问题的答案。因为我们喜欢的答案往往是那种特别确定的,特别明确的。而现在从演化论的角度,好像给出来的答案都有点缺憾。但就算是有缺憾,刚才考虑的那些因素,起码要比“环保人士保护动物,动物才没有灭绝”这个原因要好得多。

    ——卓克《068|真理:演化论,一种新世界观》


    孤独不是生命的初衷

    可以说,一个人有两个基本诉求:一是活出自己;二是在关系中被看见。

    如果让一个婴幼儿孤独地自己待着,会导致两个可怕结果:他的能力很弱,保护不了自己,也满足不了自己最基本的需求;因没有客体存在,他不能和外部世界建立关系,只能活在自己的想象中,由此封闭。任何一个严重封闭的人,都曾经对这个世界发出过无数次渴求,但一再遭到挫败,最终把自己封闭起来,好保护自己。

    一个人有两个基本诉求:活出自己,在关系中被看见。也就是挥洒活力,获得亲密。这是生命的初衷。

    孤独不是生命的初衷。

    ——武志红《动力20 | 碰触你的内在婴儿》


    最低零售价限制的理由

    事情是这样的。在1960年,也就是迈尔斯案判决之后的49年,芝加哥大学的一位经济学家泰舍尔(Lester G. Telser),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企业为什么要公平竞争”,他解释了最低零售价限制的理由。

    我们看,许多零售商销售产品,他销售的不仅仅是商品本身,在销售商品的同时,他还搭配了许多服务。

    比方说卖音响的人,他能不能指着一箱箱封装好的音响设备说:“你看,这就是音响设备,你爱买不买。”这样的话,他能把音响设备卖出去吗?很难。要提高音响设备的销售量,不能简单粗暴地卖,你得通过迂回的办法。

    你得在商场里面预留一个比较舒适的空间,甚至把这个空间好好地装修起来,里面有沙发,有音响,有灯光,可能还有咖啡和饮料。顾客经过的时候,销售员就说:“进来听听,进来欣赏一下音乐。”顾客会说:“我不买,我只是看看。”销售员说:“不买不要紧,进来坐坐,了解一下。”

    只有把门槛降低,才能够让产品接触到更多潜在的消费者。消费者听完以后,也不会马上购买。他离开了,心里面播下了一颗种子。隔几天他又来了,他说:“我这次来,还是看看而已。”销售员赶紧得说:“看看不要紧,你就再看看、再听听。”

    这样几个回合,顾客最后才会买单。

    这时候,如果零售商之间不达成最低零售价协议的话,顾客会怎么做?顾客会跑到那些提供周到的试听、试用和咨询服务的商店,享受所有的售前服务,做出了决定,然后他买还是不买?他不买了。他跑到那些不提供任何服务的商家,到那里购买,因为那里的价格肯定更便宜。

    这时候就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就是那些不提供销售服务的零售商,搭了那些提供服务零售商的顺风车,结果对零售商而言,谁提供服务谁吃亏。所以他们就竞相不提供服务了。

    当没有任何一家零售商提供售前服务以后,产品就不好卖,生产商的利益就受损。这是生产商要求零售商之间达成最低零售价协议的原因。

    ——薛兆丰《第150讲丨最低零售价限制(2/4)》


    谈判的套路

    那么,这些人是怎么阅读他人的呢?有很多的套路。我有一位同学的套路是这样的。他每次去见一些他认为重要的人,或者是所谓的谈判对象之前,他都会自己亲自,以及安排他的助理去找相关人士的信息。比如,通过某人参加过什么活动的公开报道,或者是微信上发过的朋友圈,试图找到最能够让对方开聊的话题。坐定之后的第一步,就是把对方往这个话题上面引导。然后,不断把对方讲的东西引向一个又一个让对方高兴的新话题。

    我认识这位同学快三十年了,从来没有见他和谁争执过。我问他,是怎样做到的?他说,经商是什么?经商就是大家一块求财,基本目标是一致的,有什么好争论的。我们又不是你们这些教授,要探求真理。他说,你们越争论,就越发达;而我们越和气,就越生财。

    你看,因为我们是老朋友,他能够跟我聊这种交心的话题,而且没有设防。说话听声,锣鼓听音,你也许能听出来他骨子里,对我这种书呆子问题的轻蔑和批评。这要是在上学的时候,我也没准就一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两个人就杠上了。但你看我这个同学的本事,他既坦诚地回答了我的问题。然后,马上顺着我的思路捧了我,顺手就消除了可能发生的争议。他在这种最本色的时候,都如此周到,更不要说他在商场上的那些应酬了。

    我这位同学的做法,应了一个心理学原理。这个原理是这样的,两个人在讨论一件事情,他们对彼此的心理感受,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他们对所讨论的话题、看法是不是一致。所以,生意人一定要避免话不投机,因为你的任务是要谈成一桩生意,而不是要取得一场辩论赛的胜利。所以,我那个同学说的最多的话就是:我靠,真牛,来,说说,诸如此类。而听到这个话的人,往往也极受激励,滔滔不绝如长江之水。有时,就在这个过程中,我的同学就把底牌摸得干干净净,看似无局,实际上是布了个天罗地网。

    其实,我们中国人做生意,讲求天时、地利和人和。中国人有时候坐在那里喝茶吃饭,看似什么故事都没有,实际上人人心里都有一个小九九,一餐饭下来,好多局都布在那里。只等时机合适,一举收网。而网里到时候能不能有东西,则全看你对生意伙伴的理解,知道人家要什么,以及愿意给你什么。吃饭也好,谈判也好,其实就是找到双方的利益共同点,以及追求到这个共同点的好办法。

    ——宁向东《107讲:谈判核心 | 你其实并不重要》


    信心和勇气比客观重要得多

    事实上,自我评价过高,容易轻视别人,这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心理定势,当然,也是我们的生存优势。人如果真能很客观,那么信心和勇气肯定不足,就会很难适应种内竞争。希望你还记得“种内竞争”这个概念。而对于我们的生存来说,尤其是对于我们祖先的生存来说,信心和勇气绝对比客观重要得多。

    抑郁症患者就是太客观了,以至于失去了生活的信心。

    贵远贱近、向声背实的心理背景

    曹丕点名评价当代文坛七大名家。这七个人是曹氏父子身边的重要文士,主要活跃在汉献帝建安年间,史称“建安七子”。曹丕提醒自己不能犯文人相轻的毛病,然后以审慎客观的态度一一评论“建安七子”写作上的优缺点,最后又说了一句漂亮话:“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又患闇(àn)于自见,谓己为贤。”这话是说,普通人都有远香近臭的偏见,只会追着别人的名声附和,毫无判断力,还缺乏自知之明,觉得自己了不起。

    今天我们知道,曹丕批判的这些人性弱点,是因为大脑总会优先选择节能模式。“向声背实”很节能,这不难理解,“贵远贱近”其实也很节能,大脑不会浪费能量去嫉妒古人。

    ——熊逸《33.2 | 曹丕《典论·论文》:文人为什么相轻》


    观点:人类不确定性法则

    前百度产品经理、公众号“42章经”创始人曲凯在一篇文章里,分享了金融大鳄索罗斯的一个观点:人理性不理性都没用,反正最终结果都是非理性的。

    索罗斯曾经在一篇论文里,尝试总结自己的投资原则,形成一套经济学理论,即人类不确定性法则:人们对于其生活的世界的认知是不可能同时满足真实性、完整性和连贯性的。这个理论涵盖了两个要点。

    第一是可错性(Fallibility)。索罗斯认为,人们有可能弄清楚某件具体的事情是怎么回事,但由于世界太复杂,所以一旦有人试图总结规律,就会产生各种信息损失与误差,结果就是人们没办法认清世界的真相。这就是可错性。

    第二是反身性(Reflexivity)。指的是每个人的意识都会反过来作用于事情本身,从而产生叠加的循环,而因为可错性的影响,大多时候由于人的介入,事物的发展会越来越向偏离轨道的方向进展。比如,当你认识一个人的时候,如果提前听说这个人待人不友好,你就会在聊天的过程中全程戒备,但正是因为这种戒备,会让对方也难以正常交流,从而让你坚信了对方不友好的这个事实。由于先入为主的认知,造成了行为上的改变,最终反过来加强了错误的认知,这就是反身性。

    总之,如果你能避免反身性思维,或许能在工作和生活中做出更好的决策。

    ——李翔知识内参


    《赤裸裸的统计学》| 寒石解读

    作者  查尔斯·惠伦

    幸存者偏见:如果样本中有数据缺失,会导致样本组成发生改变。

    【案例】很多投资基金公司会同时开放20只新基金,经过三年的经营,总会有2到3只基金连续三年“跑赢”标准普尔指数。公司只要把十几只失败的基金悄悄关闭,大肆宣传这两三只“幸存者”,就可以把投资者的钱骗进来了。而实际上,这些“幸存”基金接下来的表现会逐渐回归平均水平。

    电脑永远不能代替人的工作,如果在进行回归分析时遗漏了变量,就会得出危险的结论。

    【案例】上世纪90年代,哈佛大学医学院对12万名女性开展纵向调查,经回归分析显示,定期摄入雌激素可以减少女性心脏病发病率,随后医院开始提供雌激素的补充治疗。而后来的临床试验发现,此举会导致乳腺癌和血栓病高发,因此死亡的女性患者可能达到上万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文摘:孤独不是生命的初衷_17则(20171107)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fpgm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