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年味|贴春联

作者: 好郝说话 | 来源:发表于2019-01-13 15:03 被阅读87次
    摄于某商城,祝福大家腊八快乐
    每逢过年,贴春联大概是每家必不可少的事情吧;但相比于过去,现在的春联或许更多的是机器打印出来额复制品  而过去 ,基本是村里或者当地有威望且精通书法的长者亲自执笔书写的。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 ,中国人每逢过年,家里都必须贴几副春联 ,以示吉祥红火之意。

    据说,年其实是一种对人间有威胁的鬼怪,但是它有一个致命弱点,就是很怕红色的东西,就像野狼怕熊熊大火一样,因此中国人为了镇住这种怪物,就决定在每年这个时候,在门口贴上红色的纸张;后来,就发现,光贴纸张是不是不太好看,不如把毛笔字书写其上,一来显得好看,二来也可以把吉祥话寄托于此。

    所以一直以来,就养成了这样的风俗。

    记得小时候在农村,每逢过年之前,家长们总要提前买好红色的纸张,按照对联大小裁好,并整齐的叠在一起。

    这时,小孩子就带着纸张,跑到村里名望,又擅长书法的老者家里,派对等候着给自己书写。

    那时候的对联用语基本上都一本小书,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各种对联语;有时小孩会把大人们希望的寓意准确地传递给老者,或者有时根据老者对这个家庭的了解,选上合适的春联用语。

    基本上大同小异,大门上应该贴什么,院落里应该写什么,卧室和客厅该贴上什么,甚至连厨房和杂物间,也有对应的春联。

    那个时候,村里会写毛笔字的很少,毕竟只有在改革开放前上过学的,或许还会写几手毛笔字,后来这些上学的孩子,基本上告别了对毛笔字的热爱;况且学校大多数都不开书法课,顶多练练钢笔字 ,再后来有了电脑,索性连钢笔字都写不好了。

    所以那些会毛笔字在腊月最后几天,就难得有闲暇时间,但乡里乡亲的,他们也不图什么回报,还是很乐意服务大众的。

    而且那些老者也是接受过一定教育的,有些甚至是高中毕业,并从事教育工作有些年头了。

    等笔墨准备好,选好春联的用语,大概就是一个接一个地写,虽然忙碌了一下午,自己还要承担一定的油墨费用,但内心却充满成就感,而且这种付出是不计较任何报酬的。

    等对联稍微风干好,油墨大概也干是差不多了。于是,那些小孩一个接一个地从老者家里出来,然后分头回到各自的家里。

    贴春联,其实也是一种乐趣。那时,用面糊去作为粘接物,大概现在很多人也无法想像。

    待拿回春联后,大人们就准备粘贴春联的浆糊,这是一种用开水兑入面粉,并添加一定食用醋的东西。据说,加醋是为了增强它的粘稠性 ,并使得春联不至于在很多天后,由于风吹雨淋,脱落下来。

    浆糊准备好后,把春联铺平在一张平整的桌子上,然后在每一张周围涂抹上浆糊,用刷子涂抹均匀,小孩子和大人就各自领着一端。

    最先贴的是大门,所以梯子早已架好。大人然后一手领着春联的一端 ,一手抓住梯子,另一端也被小孩子小心翼翼地领着。

    当然,梯子一旁还有另外一个人,稳稳地扶着,生怕任何晃动。

    当春联上端被固定好,小孩子这一端也才慢慢地铁住墙壁,调整好春联的高低和左右对称后,大人然后用一把干净的刷子,自上而下,把从春联上边刷过,然后把它牢牢固定在墙壁。

    就这样,从大门口,到院落 , 到卧室,到客厅,再到厨房和杂物间,都贴上了红红的春联。

    就这样,算是正式迎接新年了。

    春联是一种寄托,更是一种祈福。尤其是在那个年代,也许更多的是一种希望所在吧。

    贴好的春联,顿时让整个院落显得喜气十足 ,也让稍微显得有点破旧的建筑物 多了些许生机。

    那些工整的字 ,在风中显得更加优美动人; 那些祝福的话,在寒气中显得更加打动人心。

    或许现在的春联很少再有人去写,毕竟在乡村 ,随着那些老者的年龄增大,或许精力再也不允许他们去做那些事情。或许有些已经离开我们。年轻人中 懂书法的就更少了。

    况且现在机器复制品也很简单,成本更低,外观更漂亮。但是我们咋也无法找出当年的那种开心和感动。

    在那个年代,一副副春联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来年的期望,更多的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对未来给予更多的期许。

    既然无法再次体会,那就让我们把它们留在记忆深处,即使时光已不在,但怀念中的那份微小的喜悦,可以让我们瞬间觉得似乎它们并没有离开。。

    #羽西X简书 红蕴新生#

    今天腊八,祝福大家腊八节快乐。

    https://www.jianshu.com/p/ee05f7eff678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儿时的年味|贴春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jtld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