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道德经》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

作者: 糊涂姐姐 | 来源:发表于2019-02-13 17:52 被阅读5次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漫谈《道德经》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什么为重?“德重鬼神钦”,“德者本也,财者末也”,故德为重,其它一切都是以德为本,人失德,则如无根之草,随风飘摇,无有定处。什么是德呢?阳明子说“致良知”,良知便是德,良知良能人人本有,仁、义、礼、智、信五德本自具足。德就是人的精神、心灵,至纯至静的天赋明德。奈何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里,人们争名夺利,以身发财,渐渐不知有德,所以本末倒置,以重为轻,以轻为重。重身外之物,而不重德。老子告诉人们“重为轻根”即德为本。

    静,人的心灵是小无极,本自清净。静为心灵常态,清、静、灵、明,故能正常应事应物。把人的心灵比喻成平静的水面,照花是花,照树是树,如果水面起了波澜,是不是就不能正常照物了?躁指躁动,什么为躁动,人的心灵受到外界刺激,产生喜、怒、哀、思、悲、恐、惊等等情绪,则心灵就会变态,产生躁动,如何降服躁动呢?首先一点,先要明白心灵本自清净的这个理,明白了这个理,守神静心,无为而治,令其自然平息,恢复心灵常态。故说静为躁君。

    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

    辎重,这里指明德,即人的心灵、精神。人的心灵才是生命的根本,不会随肉体消亡而消失,人的一生,身外之物终究不是自己的,生不带来,死不带走。但是人的心灵是何种状态,确是由自己来定的,吕祖说:我性从来本自然,本来由我不由天。得道圣人,明白德为本这个道理,行、住、坐、卧,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守心不移,念念不离心。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荣观:繁华的景象。有的地方解释为宫阙。这里指一切外界繁华景象,名利之所在。

    燕处:闲居

    超然:怡然自得,不受声色货利干扰,保持清心寡欲,闲适安然的状态。

    虽然身处繁华,名利绕身,但是却在尘不染,在欲离欲,始终守心不移,以德著基。保持清心寡欲,闲适安然的状态

    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万乘之主:对外来说指君王,统治者。对于内来说,心灵为君。

    怎么堂堂君王,却只重视肉身,轻视法身(心灵、精神)?君为臣纲,上行下效,以至于天下皆以身外之物为重,本末倒置。不知何为重,追求身外之物,舍本逐末,失去根本;在追求声名货利的时候,心被欲望所牵,神浮气躁,人的心灵被气秉所拘,物欲蒙蔽,失其本有光明。故说“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参考书目:

    张玉林先生著《中华民族养生健身心要》

    张玉林先生著《漫谈金刚经 心经 坛经》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联系我们:baijiahao@baidu.com

    百家号独家出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漫谈《道德经》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knde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