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茶历史悠久,产茶区域辽阔,在漫长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茶叶采制经验,茶类繁多。安徽农业大学陈椽教授提出按制法和品质为基础,以茶多酚的氧化程度为序把初制茶分为绿茶、白茶、黄茶、青茶、红茶、黑茶六大类。
六大茶类风格迥异,各具特色。其中六大茶类中的特殊珍品——白茶,又有“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之说,且白茶适合久存已入国标。白茶何以如此独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首先,白茶具有独特的转化机理,越陈越香。
我们都知道黑茶具有越陈越香的特性,因为黑茶在后期存储过程中微生物会释放胞外酶,促进茶叶物质转化,形成老黑茶独特的品质风味。白茶亦同此理,所不同的是促进白茶物质转化的活性酶为茶叶自带生物酶。白茶工艺天然不炒不揉,只经萎凋与干燥,低温成茶,最大限度保留了叶片中生物酶的活性,后期存储过程中生物酶发挥作用,促进物质沿特定路径转化,形成老白茶独有的品质特征,历久弥新越陈越香。
其次,白茶属微发酵茶,氧化程度低,经得起岁月沉淀,耐得起自然氧化。
白茶独特的工艺,使得白茶功能性成分丰富且均衡,不仅有独特的保健功效,特有的陈化反应使陈年白茶生成功效卓然的黄酮类等物质,具有突出的保健功效。白茶叶细胞完整度高,物理结构完整,在自然存储过程中,完整的细胞壁等结构有效的保护了茶叶中的物质自然氧化。
再次,优质老茶难寻,好茶难留,仓储不易。
随着老白茶受市场热捧,各类资本进入陈茶领域。喝过一些资本家收集的陈年老茶,大部分品质堪忧,或者是原料不行,或者是工艺有问题,或者是仓储不到位,优质老茶难得一见。
在原产地,许多好茶都是最早售空,根本等不及成为老茶,近几年有许多茶商可以囤茶,只是还未到轻易出手阶段,而且是越极品越惜售,想捡漏已经是难上加难。
白茶中的传统工艺低温成茶已非主流,良好的仓储也十分欠缺,含水量的控制,温度、湿度的把握,包装的材料等等因素对白茶的转化都有决定性影响,稍有不慎一款好茶就可能存坏。
正由于优质老茶难寻,更加推重了老茶的江湖地位,优质老茶甚至是千金难求。
堪忧的是,越来越多小白进入白茶领域,有些茶友甚至是非老茶不喝,这就催生了老茶泛滥的情况,擦亮眼睛,用嘴巴和鼻子去喝茶,而不是用耳朵去找茶。观干茶叶底,品茶汤,闻茶香,建立标准,学会判断辨别,方可少交学费。
希望大家在找老茶的路上,一路顺风,各自保重。
若一定要我们给参考建议的话,自己存新茶,存原料干净、自然萎凋的低温散茶为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