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王鹏翔 书香联盟 2018-03-17
原 文
《论语八佾篇》
3.21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学记】:哀公就是鲁君。【今译】:鲁哀公关于社的事情,想听听宰我的意见,宰我说:“夏朝用松树,殷商用柏树,周朝人用栗树,就是想让民众惧怕于政权。”孔子听说这件事情之后,便说:“已经成为事实的事情就不要去说了,遂心既成事实的事情,就不要去劝谏了,已经过去的事情就不要去追究了。”
宰我是孔子早年的弟子,姓宰,名予,字子我。
鲁国被三家专权的事情,在《论语》里不断的反复出现,君主的也是通过各种办法在改变这种不正常的政治生态,而三家并没有觉察,甚至连一点不安的情绪都没有出现过。在这样的情况下,哀公又想通过“社”这样的事情对三家进行警示,甚至是解决一些问题,以改变现状。所以就想听听宰我的意见。“社”类似于国树,以首都所在地的土壤来决定,比如夏朝用松树,殷商用柏树,周朝人用栗树,宰我并不明白这些,所以他就对哀公说:“周朝用栗树,就是为了起到震慑百姓目的。”也许是因为宰我看到栗树结的果子有刺的原因吧。其实他是想借此偷换概念,想暗示一下哀公。
孔子当时还在周游列国,但他听说这件事情以后,向身边的弟子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而孔子的这个观点,不仅是为这件事情而说,更是处理很多事情的一种态度。
比如“成事不说”,已经成为事实,即是做的不好,说了也无济于事,其实就是不抱怨的意思。太多的抱怨,伤身又伤心。“遂事不谏”,就是对于别人心中已经有了很果断的决定的事情,就不要再去动员,劝说。这不代表这样做就是“老好人”或者“两面派”,而是一种智慧。“既往不咎”,就是已经过去的错误,就不要没完没了的去说个不停,在事情刚发生的时候没有去制止,事后才发现有错误,作为领导人,很喜欢秋后算账。在孔子看来,这是不合理的,原因在于既然当时没有去制止,说明那时候大家都没有预测到事情会发展的这么糟糕,应该负相同的责任。做领导,当家长,当老师,都不能做秋后算账的事情。
【感悟】:做人不埋怨,做事有决心,不要将自己的错误推脱给人。
【注释】:宰我以周朝用栗而谏于鲁哀公,夫子闻子,以成者之事不可说,遂心之事不可谏,过往错不可咎而教之,显夫子宽恕之徳。
往者不可谏
来者未能测
若欲仁者乐
唯有自性觉
作者: 王鹏翔,传统文化爱好者,习诵经典,体味快乐人生,此《学记》仅为一己之感悟,多有瑕疵,恳请仁者教诲。
名家集义
《论语新解》:社:古人建立必立社,所以祀其地神,犹今俗犹土地神。立社必树其禘所宜之木为社主。
三代所树社木及所为社主各不同。
夏居河东,其野宜松。
殷居毫,其野宜柏。
周居邺镐,其野宜栗。
战栗:恐惧貌。栗,今作憟。
或说此乃宰我欲劝哀公用严政,故率意牵搭为讽。或说古者杀人常在社,时三家专政,哀公意欲讨之,故借题问社,此乃隐语示意。
一说乃孔子讽劝哀公。盖孔子既闻哀公与宰我此番之隐谋,而心知哀公无能,不欲其轻率。三家擅政,由来已久,不可急切纠正。后哀公终为三家逼逐,宰我亦以助齐君谋攻田氏见杀。
《论语讲要》:“成事不说。”凡事已成定局,就不必说了。“遂事不谏”遂事是指三家已经遂心成事,宰我今对哀公进谏,为时已晚,不如不谏。“既往不咎”是指宰我对哀公之言,虽不适当,然而已经说出,孔子亦不追究宰我了。
《论语正义》:包氏曰:“事已成,不可解脱。事已遂,不可复谏止,事已往,不可复追咎。孔子非宰我,故历言此三者,欲使慎其后。”
夫子时未反鲁,问宰我言,因论之也。
缘哀公与宰我俱作隐语,谋未发泄,故亦不显言耳。其对立社之旨,本有依据,是以夫子置社主不论,但指其事以责之,盖已知公将不没于鲁也。
《论语集注》:孔子以宰我所对,非礼社之本意,又启时杀伐之心,而其言已出,不可复救,故历言此以深责之,欲使谨其后也。
《论语点睛》:卓吾曰:“实是说他谏他咎他,亦是说哀公谏哀公咎哀公。”
《论语义疏》:孔安国曰:“凡建邦立社,各以其土所宜之木。宰我不晓其本意,妄为之说,因周用栗,便云使民战栗。”
参考书籍:《论语义疏》皇侃著,《四书集注》朱熹著,《论语点睛》蕅益大师著,《论语正义》刘宝楠著,《四书恒解》刘沅著,《论语讲要》李炳南著,《论语新解》钱穆著,《论语别裁》南怀瑾述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