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章句集注》講解-97

作者: 雲十五 | 来源:发表于2021-01-13 10:45 被阅读0次
    《中庸章句集注》講解

    《中庸》的第一章基本上講完了,我們再簡單地通一下:“天命之謂性”就是天地生萬物,也生人,萬物和人都有天直接注入的性理,人有人性,物有物性,動物的性和植物的性不一樣,這些都是天之所命。天命這些人和萬物,這些性就有它的道理在,所以無論是人還是萬物,各自循著自己的性,這就是“率性之謂道”。植物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這是它們的性,仁義禮智之性就是人的性,各種動物有各自動物的性,不一樣,都各自循著它們的性來做,這就合乎道,就是道。“修道之謂教”,在天地萬物裏面,天地人稱為三才,真正影響萬物性的,主要是人。人所以會影響其它的性,比方說,春天的時候去殺夭、殺孽,樹根上發出來的芽就稱為孽,人因為生辰八字受氣稟的影響,很容易走向不循道,就是“人心惟危”。不循性的時候人自己也不一定意識到,所以聖人按照天命之性,按照循性的道為人修的道,這就是聖人修道。修這個道之後,然後教化百姓,朱子注釋說“禮樂刑政”,都是聖人給我們修的道,循著聖人修的道去做,這就是受教化。循著道去做,那就不在春天殺孽,就不刳胎、不殺夭,能讓萬物各隨自己的性,不去隨意亂砍伐森林,不去攔截河流,這樣就是人循人的性,這樣做,萬物的性就能正常,就能順隨它們的性。就這一點來說,道一刻都不能離,人的一念之差就可能把那個小樹苗砍了,在這裏長著礙事,把它砍了,看到樹的嫩葉就想掐一個手裏拿著玩,還有很多很多事都屬於這一類。我們這樣行的時候,就已經違道了,掐樹葉的時候,違背了樹苗春生的性,所以說“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一刻都不能離開道,一離開就做錯,如果可離的話就不是道了,這就是我們常講的道無時不在,無處不有。同學聽課,念頭一跑出去,就這一刻,這一小會就是違道,就背道了,老師講的你就沒聽清楚,這就是為什麼“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須臾是片刻,片刻都不能離開。

    “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你看看,道一刻都不能離,而有時候我們這樣做合不合道,不一定知道,不一定清楚,所以言行舉止要謹慎戒慎,不敢太隨自己的意,這就是戒慎恐懼,唯恐一不小心離道。那怎樣能更好地戒慎恐懼?怎樣能更好地思辨道在何處?我一言一行一動念都合乎道,關鍵在我們自己的心。心中如果沒有私心雜念,一切都合乎天理合乎天性的善念、善性,那個心就是明的,我們說話做事的時候,事物來的時候該怎麼處理,一下就能知道,所以說關鍵就在自己的心是不是明的。心不明是什麼原因呢?是私心雜念障蔽的。所以“莫見乎隱”,私心雜念是很微小的,在隱蔽處,人不知,唯獨自己知道,讓私心雜念不要在自己心中最隱微處暗藏著。“莫見乎隱,莫顯乎微”,在細微的事上也不要它表現出來。“故君子慎其獨也”,這就是君子修行慎獨的功夫,謹慎自己獨處,唯獨自己知道,別人不知的這個念頭。能這樣慎獨,心中不存私念,就能做事謹慎,言語謹慎。能謹慎又能看到道在何處,該怎樣行,這樣行為就不會違道了,不違道就合乎性,合乎性就合乎天命,合乎天理,就是儒家天地人一體的一個理路。那我們修行當怎麼修啊?修我們的德性。德性修好了就能明,明瞭就能知道在何處,行為就不會違道,不違道就合乎天性合乎天理,你看一切都是從我們心引發出來的。如果相反呢?我在獨處的時候,有這樣一個私念,我看這一個同學有這個毛病我就反感,他一切的善我都看不到,假使這個私念一起,那人家行的善事你一點都不在意了,只看到人家的毛病,這樣就不符合人的仁義禮智之性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庸章句集注》講解-97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bkaw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