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仁,不是力量不够,而是没人肯下功夫,这让孔老夫子感到很无奈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喜好仁和厌恶不仁的人。喜好仁的人,他会感受到世上没有任何事物能胜过仁的;厌恶不仁的人,他要是去行仁,是不会让那些不仁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有没有人肯化一天的功夫去用在仁上呢?我未曾见过力量不够的。也许有吧,但我没有见到过。”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论语》里仁篇之六
最简单容易的事情往往最难做。仁就是这样,它简单易学,随时随地都可以去践行,只要立志去做,仁是不难做到的。但难就难在这个不难上,因为不但要真心立志去做,而且一时一刻也不能离开它。这实在太难了,人类的惰性,使最容易的事变成了天下第一难事。所以孔子说,“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我没有见过喜好仁的人,也没有见过厌恶不仁的人。其实难与不难,全在一念之间,真所谓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照孔子看来,常人心中的好恶,只是对于身外之物的追逐,都是无根的浮萍,随波逐流而去。只有做到了好仁,恶不仁,才能恢复本性。
“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好仁者”和“恶不仁者”,讲的是一个人的两个方面。“好仁”,就要达到“无以尚之”的境界,心中除了那个最高境界的仁字,其余的私心杂念通通要去掉。“尚”是加上、超过的意思。“无以尚之”有两种解释。一说是因为内心好仁,所以他会感受到世上没有任何事物能够胜过仁,仁已经是最高的境界,没有什么东西能够加到仁的上面;另一说法,内心好仁是德行的最高境界,没有其它东西可以再加到它上面去了。两种解释,绕来绕去,仔细揣摸意思也差不多。
至于“恶不仁”,就要像筑防洪堤坝一样,处处做到严防死守,“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不能让那些洪水猛兽般的恶冲毁了做人的底线。“好仁”与“恶不仁”,两者之间最关键的,是“无以尚之”的那个“尚”字,它表明了人的一种认识高度,达到这个高度,就会进入到仁的纯明世界,做人就有防范能力了,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就无法侵入了。
能够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居然连孔子这样的圣人都说没有见到过,可见真正的仁者少之又少,彻底的行仁难上加难,然而他却又话锋一转,强调这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这话听起来前后矛盾,好像是自己给自己打脸,实际上孔子有他的内在逻辑。什么逻辑呢?因为好恶之力是人人都具备的,只是大多数人用力的地方不对,都用在好富贵、恶贫贱上去了,可见是用力不当。如果能把力用在学仁、求仁上面,又怎么会好仁而仁不来,恶不仁而仁不去呢?所以孔子说不是力不足的问题,从来没有见到有力不足的人。“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大概有吧,但我孔老夫子没有见到过。
呵呵,孔老师说话其实也是蛮搞笑的。他这里用了个推测性的疑问副词,“盖”,大概、也许。一针见血指出,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想不想的问题,是有没有决心的问题。真要有决心,那就是轻易而举的事,因为人人都具备这种力量。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这是孔子坚信不疑的想法。因为他始终认为,仁不是外力所能强加的,仁原本就在人的内心,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但它却隐藏在内心深处,并不显现为人天生就有的德行。要把隐性的仁心转化为显性的仁德,首先要用心,要做一个有心人,其次要用力,要全力以赴地去修炼。
孔子说人人都有力量可以用在行仁上,但并不是说今天想到用一下力,就成为仁人了,而是用一天力,见一天功。所以孔子所说“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这里的一日应该理解为每天每日,日积月累地坚持,让它一点一滴地显露出来,才有可能达到仁的境界。也就是说,一旦用了心,下了力,持之以恒,去追求仁、实践仁,做个仁人并不是难事。
可惜的是,没人愿意去化这个心思,去用这把力。孔子一气之下连说了三个“我未见”、“我未见”、“我未之见也”,反反复复地念叨,这也正是老夫子最感无奈的地方。
拓展阅读:
【先贤精义】
《论语注疏》:此章疾时无仁也。世不修仁也。
庆源辅氏:此章三言未见,而意实相承。初言成德之未见,次言用力之未见,末又言用力而力不足者之未见。无非欲学者因是自警,而用力于仁耳。
朱子:为仁在己,欲之则是,而志之所至,气必至焉。故仁虽难能,而至之亦易也。欲进而不能者,但我偶未之见耳。盖不敢终以为易,而又叹人之莫肯用力于仁也。此章言仁之成德,虽难其人,然学者苟能实用其力,则亦无不可至之理。但用力而不至者,今亦未见其人焉,此夫子所以反复而叹惜之也。
《论语札记》:无以尚之者,好之至也。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恶之深也。……求必得而后为好之至,务决去而后为恶之深,志气相生。岂有力不足之患?
《论语全解》:见善如不及,好仁者也;见不善如探汤,恶不仁者也。时人未能如此,子故曰“我未之见”,所以伤之也。又曰“有能一日用其力”,所以勉之也。
王夫之:不志于仁便有力亦不用,便用力亦不在仁上用。夫子从此看破不好仁、不恶不仁者之明效,所以道我未见力不足者。……好恶还是始事,用力才是实着,唯好仁恶不仁,而后能用力。非好仁、恶不仁,虽欲用力而恒见力之不足。
钱穆:此章孔子深叹世人不知所以为仁之方。为仁之方,主要在己心之好恶。己心真能好仁恶不仁,则当其好恶之一顷,而此心已达于仁矣,焉有力不足之患?常人虽知重仁道,而多自诿为力不足,此乃误为仁道在外,不知即在己心之好恶。
刘念台:人心本有仁,无不仁,而气拘物蔽之后,不仁常伏于仁者之中。至于仁不仁相为倚伏,而不仁者转足以胜仁,此时尤赖本心之明发而为好恶之正者,终自不爽其衡,而吾固不难力致其决,以全其有仁、无不仁之体,则圣学之全功于是乎在矣。
张栻:人皆有是道也,病不求耳。
《松阳讲义》:大抵世上人看得仁是个迂远不急之物,莫肯走到这一条路上去,肯上这条路就是好的了。
《论语正义》:恶不仁者不如好仁者为优。意以恶不仁者,或是利仁、强仁;若好仁者,则是安仁也。
《四书反身录》:颜子箪瓢陋巷,不改其乐;舜禹有天下而不与,所好在仁,故无以尚之。白沙云:“人争一个觉,才觉便我大而物小,物有尽而我无穷。夫惟无穷,故微尘六合,瞬息千古,生不知爱,死不知恶,又何难铢轩冕而尘金玉耶?”
【学习参考书目】
《论语注疏》 《论语集注》 《癸巳论语解》 《论语正义》 《论语札记》 《论语讲要》 《论语新解》 《论语全解》 《论语集释》 《读四书大全说》 《松阳讲义》 《四书反身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