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古代文人的经历,基本都大同小异,要么一辈子波折甚小一帆风顺如晏殊,要么一辈子仕途倒霉如刘永,要么起起伏伏过山车一般如范仲淹,要么起伏中先落后起如韩愈,要么先起后落如柳宗元……
其实不光是古代文人,一个普通人的一生,谁又敢说不外乎这几种?
今天要说的,就是两个同样先起后落,一辈子相似度高达80%的俩人。
这俩一个叫柳宗元,一个叫杨慎,虽然相隔千年,却是妥妥的如有雷同不巧和。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柳宗元,那就是前半辈子顺风顺水扶摇直上,后半辈子一落千丈。而杨慎亦然。
1.含着金汤匙出生的“贵二代”
从出身上,柳宗元出身名门望族,怎么个望法呢?
河东地区,也就是咱们现在说的山西运城一带,有三大氏族:柳氏、裴氏、薛氏。
先说河东裴氏,可以说是三晋望族,据记载,裴氏“自秦汉以来,历六朝而盛,至隋唐而盛极,五代以后,余芳犹存。”先后两千多年,出了宰相59人,大将军59人,中书侍郎14人,尚书55人,其他官职更是不胜枚举,公主、驸马也有不少。
薛氏不算河东土著大族,而是从隔壁班挤进来的大莽汉,但是奈何高大威猛拳头厉害,勉强挤进了河东大族里,当然后代如裴松之这样的文人则另论。
而河东柳氏,在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前一直活跃在政治舞台,尤其是柳宗元这一支,祖上更是曾封过侯。氏族大家向来盘根错节,从西晋末年到中晚唐四百多年,瘦死的骆驼仍旧比马大。《西厢记》里,也有记载说“河东旧族,柳氏名门最”,由此可见,柳家确实是比较厉害的。
不光如此,柳宗元老娘更是出自范阳卢氏,这是个什么概念呢?卢氏在范阳可以说是一流门第,在唐朝出了八个宰相,有“八相辅国”之称,而他母亲出自帝师房,祖上曾给齐文襄帝高澄、周武帝宇文邕、魏恭帝拓跋廓做过老师,往上五代都是大儒。说是书香门第,簪缨世家毫不夸张。
而杨慎比起柳宗元,也并不逊色,他的父亲杨廷和历仕四朝,后来接替李东阳连任明朝两代首辅。曾经给正德皇帝朱厚照讲过课,更是官拜左柱国这个明朝极品勋爵,在当时的地位和后来的张居正差不多。
所以从出身上来讲,这俩人已经不能用简单的官二代来形容,都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贵二代”,起跑线可谓不相上下。
而从奋斗历程上来讲,也是一样的相似。
2.好事多磨,谁的第一次不失败?重头再来就是咯
历史上对文人记载,难免都是少年聪慧饱读诗书,柳宗元13岁替崔中丞代笔,给皇帝写了一封会影响崔大人日后仕途乃至身家性命的贺表;而杨慎也在13岁因为诗写得好,被当时的首辅李东阳结为“小友”,由此可见,这两个娃儿小时候都是个好学的。
等到21岁,少年柳宗元怀着满腔热情参加高考,虽然考中,但是因为家里丁忧,却没得官做,只能回家守孝三年;而同样的21岁,杨慎也已被确定为当年科举之首,但很不幸,阅卷老师挑灯夜批,一个不小心烛花损坏了他的试卷,就此错失机会。
当然,说起因为运气考场失利的人,古代还真不少。比如苏轼,因为考得太好,被阅卷老师欧阳修误以为是自己的学生曾巩,生怕被人说徇私,所以硬是把苏轼从第一放到了第二,揭榜之时只能尴尬。再比如陆游,因为考太好,挡了秦桧孙子秦埙当第一名的道儿,再加上又缅怀岳飞,干脆被除了名,当年考试查无此人……
这些都是后话,继续说柳宗元和杨慎。
话说小柳同学丁忧回来,当年同科考试的伙计们都当上官了,尤其是自己的好基友刘禹锡,更是在当时皇太子李诵,也就是后来的顺宗跟前任职,又和李诵跟前的大红人王叔文关系不错,所以刘禹锡顺带招呼了下自己的好兄弟。
回来后柳宗元被安排到秘书省任校书郎。隔了两年参加国家高级公务员考试博学宏词科考试,中榜后就做了个国家图书馆管理员(集贤殿书院正字(官阶从九品上))。再后来去蓝田做了个公安局长(蓝田尉(正六品))。再没几年,等小柳31岁的时候,回首都长安做了个检察院监察员(任监察御史里行)。
自此之后,不像韩愈朝中无人求拜无门,小柳人脉渐广,仕途也愈发光明,32岁的时候就当上了礼部员外郎这个肥差,可以说是羡煞旁人了。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再说杨慎。
第一次运气不好,但是没道理倒霉第二次,等到24岁的时候,他参加考试笔试第一,殿试面试更是被皇帝钦点状元,由此开启了当国家干部的征程。
这个给了个什么官呢?从六品的翰林院修撰。听起来好像就是个小秘书,但是也得看是谁的秘书,在当时有这么一句话:“非进士无以入翰林,非翰林无以入内阁”。换言之,这一路升迁下去,有望成为第二个他爹杨廷和,成为明朝的内阁首辅大臣。
但是呢,小杨同学和柳宗元一样耿直,比他爹杨廷和的不阿更是青出于蓝,所以经常给正德皇帝朱厚照讲大道理,结果皇帝我不听我不听,气得杨慎辞官回家,结果等嘉靖皇帝朱厚熜上位,又让小杨回来继续作编修,也算是没啥损失。
但如果一直这样就好了。
当然,只是如果。
3.站得有多高,摔得就有多疼
老祖宗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监察员干活的柳同学不满足于眼前的苟且,想玩点大的,所以跟着王叔文刘禹锡等人,在太子李诵登基成后,开始大刀阔斧准备搞改革,来给唐朝带来新鲜空气,所以热火朝天的永贞革新开始了。
谁知道,上帝为你打开一扇门,也许就会关上一扇窗,改革刚108天,因为触动了宦官和藩镇势力,不仅没能再推行下去,就连他们的老大,顺宗皇帝也被推下台,换了新帝宪宗李纯上位。
在33岁这一年,小柳同学和自己的小伙伴们一起被贬,最后到了永州,也就是现在湖南和两广交界一带,这一待,就是十年。
后来虽然宪宗召他回来,但不到一个月又贬到更西南的柳州,从此老死柳州。
再说杨慎,被嘉靖召回来官复原职,瞅着其实挺不错的,但是嘉靖是个傲娇的奇男子,而杨家俩父子也是耿直boy,这样一来,就有故事了。
本来嘉靖就是兄终弟及得来的皇帝,按道理应该祭拜堂兄正德皇帝的爸爸,但朕现在是皇帝啊,老子就不想把伯伯叫爸爸,宗庙里就得放我亲爹娘,直接和朝臣杠上了。
要是对上其他有眼色的人尚可,但是遇上杨家父子这俩木头,就直接磕上一步不让,带了几百号人跪在外面让皇帝醒醒,气得嘉靖差点想回老家,老子不干这破皇帝了。
当然,这也就是说说气话,皇帝还是要当,但是这老杨家父子俩从此算是进黑名单了。
都说姜还是老的辣,杨廷和一看势头不对,赶紧告老还乡,让自己的儿子也稍微注意点,结果杨慎才不在乎,第二年又杠上了皇帝身边的亲信奸佞,这次就没那么好的运气了,直接被流放到滇南。
这一年小杨37岁,该叫老杨了,而这一去,直到七十多岁离世,再没回来过。父亲离世也只是回来奔丧几天,后来又被带回去了。
4.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未来的苟且
话说柳宗元在永州的时候,日子过得那叫一个惨。
当时永州还没怎么开发过,虽然平级调动做了个永州刺史,但是一没工资,二没住房,更别提补贴了,吃饭都得自己想办法。
苏轼被贬黄州的时候,还能开荒种地在东坡自力更生,但是柳宗元且不说身体不好,永州这地方也不是人待的,四周都是水田。插个秧吧,田里猛不丁出来个毒气十足的蝮蛇,就连靠近也有很多毒虫叮个大包。
所以当时柳妈妈跟着柳宗元一起去了永州,半年不到便因为水土不服离世,而柳宗元自己因为经常吃药,再加上水土问题,身体每况愈下,行走膝盖打颤,坐立肌肉骨头疼痛。
身体的病痛加上内心的孤独,以及母亲被自己牵连的离世,都让他无比痛苦。
所以才有了后来“千万孤独”和“雪翁灭绝”的《江雪》,那是无法与外人道出口的悲伤。
所以在《小石潭记》里,纵然“青树翠蔓,蒙洛摇缀”,纵然“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美景如斯仍旧让人觉得“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那种深入骨髓的凉意,那种避无可避的凄凉孤独,可以将一个四十几岁的中年男子,折磨成耄耋老者。
再反观杨慎,因为自己在朝为官得罪过不少人,再加上父亲杨廷和曾在正德皇帝去世后,新帝嘉靖上位前的一个多月里代理朝政,大刀阔斧地革除弊政,罢免了不少奸佞,所以在被流放云南途中,不仅仅条件的艰苦,半道的刺杀更是层出不穷。
如果就此死在流放途中,或许算是种解脱,但他最终安然抵达了滇南。
三十多年里,皇帝六次大赦天下,不知有意无意,唯独忘却了这个滇南身有大才翘首盼望的忠良之士。
无法侍药长者床前,无法施展抱负,以及一次次的希望与失望乃至绝望,一切的一切,叠加在困顿于滇南的杨慎身上,又何尝比柳宗元好过。
那为人所津津乐道的《临江仙》里,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悲壮无奈,是“是非成败转头空”的虚无与恍然。世人都道那是对于功名利禄的轻视,但又何尝不是繁花落空的唏嘘与绝望。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到底是把酒言欢的豁达超脱,还是一切皆空人生如戏的喟叹,其实在看到江渚渔樵的时候,其实都已经昭然若揭。
其实,不管是柳宗元,还是杨慎,又或是现在或未来的林林总总,均会在笑谈中,转头成空。
文 | 邀羽 文系原创,首发简书,图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