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长假,有友自北方来,遂陪之漫游姑苏城内外。——小序

太湖洞庭西山是第一游玩之地,因其为湖中一岛,湖光山色,风光无限。
初上太湖大桥,已觉水气扑面而来,微带着凉意。及至过三桥到西山,更是满目绿意,清爽宜人。
望见水边多别墅,友人妻即言得在此买幢别墅,而且一定是最近水之所,一开门,可望见茫茫水面,有鸟翩然飞来。
嘻嘻,隐居?如今是居而不隐,有电话,网络,更有汽车,想隐,难啊。古人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如今是结庐在湖边,岂无电信喧。不过如真想采菊东篱下,还是得在湖边,闹市是不行的,没地种菊花啊。
向往,便是一境。

上缥缈峰,需要盘很长的山路。
山路是山的绿色腰带,秋云是山的白色头巾。循着山的腰带欣赏山的肌肤,摄下山的头巾欣赏山的表情,是一种很美的感觉。山全是绿的,规则与不规则的,全是。规则的是茶树,碧螺春茶,一畦一畦的,在山坡上安闲卧着。不规则的是杂树,高的矮的,丰腴的瘦削的,全从山的肌肤上钻出,享用着秋日明朗的阳光,然后轻摆枝叶,作袅娜状。在它们丰腴的发间,有百鸟做窝鸣叫,于是有一个地方挂了一块牌“百鸟坞”。
远远的山谷间,一个村落赫然出现。它东南西全是山,只有北边临太湖。自上往下看,火柴盒一样的房子鳞次栉比,颇有风烟阜盛之感,又似乎远离人间烟火。确实,每日享用山水之灵气,春天枇杷杨梅次第新,秋天桔子白果红白配,太湖三白又四季鲜,岂有不繁盛之理?又独居于太湖小岛,四面环水,山色清幽,岂有不远离尘嚣之理?怪不得海灯法师最后选定西山作为隐居之所,真是慧眼啊。
于青山绿水之上的是天光云影。这是这个秋天我见过的最美的云彩。
先是东边,阳光照射之下的卷云,轻轻柔柔地铺于碧天之上。令人惊讶真有那样一个大手笔,薄醮一层白墨,随意一挥,就于这山顶一亭一树之上抹上半透明的一层,渐渐印染,又随风而移。后是西边,阳光之源,想来他故意饱醮,重重一笔,拦在阳光之前。根据物理学光是直线传播之原理,光便自云块边四射,所衍射出的光芒不甚亮,却满含瑰丽的色彩,一直到达湖面,在湖面铺陈出一层金红色的丝绸,炫人眼目。此时的云,不再是洁白温柔的一层了,而是灰色的一团,却灰得并不沉闷。云的灰色与阳光的金色揉合在一起,分明地显现其质地的高贵,令人仰视且心生敬意。
欣赏,更是一境。
以上二境,取名为——清。

水乡古镇甪直是第二游玩之地,因其代表了江南水乡民众的生存状态。
向来认为甪直游应分两段,一是开发区域,一是未开发区域。而友人远道而来,自然应先去开发区域,稍稍领略一下江南水乡的繁盛之貌,结果因着昨日的西山之清,此日之游只能命名为——“俗”。
目前所有水乡小镇的装扮均为一样:修缮一新的房屋,四处悬挂的红灯笼,挨挨挤挤的店铺。这一点在周庄,在乌镇,在西塘,在同里,没有一处可避免,于是除了收获满目红色,满耳人声,满口食物,便不再有什么了。
当然这些照在图片上是漂亮的,因为色彩太丰富了,并且主色调已然确定,那就是红。甪直游结束之后,我翻看摄下的照片,觉得如果没有这些照片,也许真的就没有一点收获了。
未开发区域又太破败太杂乱了。房屋乱建,街道混乱。黑乎乎的墙壁延伸着,忽然出现一方崭新的雪白,上书某某某机构。或者是一座挺古老的石桥,前一年我经过时还绿树葱茏,石榴花开得火红火红的,突然就被砍个精光,剩下一个枯死的树根。临了,还在桥边建了间新居,走近一看,大书着“厕所”二字,令人哭笑不得。
然无论开发与未开发,那些桥依然在。三步二桥依然和谐地站在原地,一平一拱,配合默契。就在甪直南北向的河道上就有四处三步二桥,纳入旅游地的有两处:三元桥与万安桥,和丰桥与朝阳桥。前者都为单拱石桥,后者都是石条平桥。这些桥,年代久远,有的明朝,有的清朝。走桥的人一代代消失,又一代代出现,桥上的树与草一年年繁茂,又一年年衰败,只有桥安然守在河上,经受江南风的抚慰,雨的滋润。
所以,与桥是可以合影的,因为它可见证你,见证你来过:来的那一刻你身边有你爱的人,与爱你的人。
苏州园林是第三游玩之地,因其代表了苏州作为天堂的曾经的生活方式与趣味。
苏州园林作为旅游胜地,天天热闹非凡,这一个假期自然也如此。我有事未去,却想象得出。
本想为其命名为“雅”,又深感不确。在一个本应幽静的文人风花雪月之地,时时涌进一队队游人摩肩接踵,高声喧哗,摄影留念,无论怎样想也是雅不起来的。那取个什么名好呢?
还在思想中。
旅游是一种心境,是放松,是休闲,是可以想也可以不想,是可以观也可以不观。跟随旅游团,导游如放鸭子一样把你放于某地,规定时间回来,你便玩得局促,有压力,起不了放松休闲的作用。自驾游,到一个陌生地,忽然也是人山人海,想看无法看,想品味静不了心,什么任何一个角度都是一幅画拉,什么不讲究对称富于变化拉,你停不下脚步来,自然便如同放着一盘好菜却有一堆苍蝇正在嗡嗡,你是无论如何也下不去筷子的。
这便是假日玩苏州园林的尴尬。
取个“闹”字如何?作为苏州人,又觉得不忍了。
诸位朋友看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