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前过年,从腊八开始,年的味道,就越来越重,越来越浓,一直到次年正月十五,过年才算结束。过年,不是很短的一个时点,而是较长的一段过程。
正月初一,古时候叫元旦、正旦。从古典四大名著的描述来看,正月初一以及除夕,似乎并不是过年最高潮。
《红楼梦》是唯一写了除夕吃年夜饭的一部书。第53回,大家三十祭祖向贾母等人拜礼,赐完押岁钱,“摆上合欢宴来,男东女西归坐,献屠苏酒、合欢汤、吉祥果、如意糕毕。贾母起身进内间更衣,众人方各散出。”
就这样就过完散了?也没见放放鞭炮、看看央视春晚。
祭祀、守岁,则是除夕、初一的重要内容。《金瓶梅》第78回,“新正月元旦,西门庆早起冠冕,穿大红,天地上烧了纸,吃了点心,备马就拜巡按贺节去了。”
……
而正月十五,即元宵节,才是过年的最欢乐、最热闹的时候。古典小说里,记述就多了。
《三国演义》中,关于过年的描述,最热闹的是元宵节。第69回,“正月十五日夜间,城中大张灯火,庆赏元宵。”
《西游记》中也是,写过年也是元宵。第91回,“今日乃正月十三,到晚就试灯。后日十五上元。直至十八九,方才谢灯。”
《水浒传》写过年,笔墨最浓处,也是元宵。第72回,正月十五傍晚灯会,“家家门前扎缚灯棚,赛悬灯火,照耀如同白日,正是楼台上下火照火,车马往来人看人。”
过年,作为中国传统最重要的节日,却经历过不少曲曲折折。
民国时期,开始实行公历纪年。发布通告,把原来农历正月初一“元旦”的这个称谓,挪到公历年的第一天,即公历1月1日,叫元旦;农历正月初一,则改称“春节”。
当时,引起一些反对声。觉得不能接受,有违祖制。后来,也就习惯了。
在“破四旧,立四新”的那些年月,春节又受到冲击。被认为是封建残余,属于被扫荡之列 (在洋节被抵制的今天,其实,土生土长的春节,也被抵制过 )。但春节,在大多数民众心中,还是难以抹去,就换了一个提法,叫做 “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春节才躲过一劫,但被淡化。1967年1月29日,国务院向全国发出了关于1967年春节不放假的通知……而职工探亲假,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暂停执行,以后再补。云云。
古代过年,吃些什么?未作探究。但肯定不是以饺子作为标配。元宵(也称汤元),则必不可少。北方人除夕包饺子,怀疑是近代,满清建立大清朝后,带过来的习俗。顺便说一句,如果一提到古人,就立马想到瓜皮帽、和一条长辫子,那是清宫剧看多了。汉晋、唐宋时期,中国人俊朗多了。哪是这个猥琐的样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