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目录 上一回:咱也聊聊《道德经》——第二回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书接上回,老子在上一章以辩证的方式阐述了有与无,善与恶,美与丑,高与低等等方面互为因果,但通为一体的关系。并以此为基准,将顺应万法自然的辩证法则引申到人的行为准则上。
同时,这也许是《道德经》中,字面意思最好理解的章节之一。但实打实的讲,在鄙人看来,本章节却是最难解析的章节之一。其中含义之深邃,衍生学术之广泛,古今罕有。倘若要写个明白,恐怕百万字都难以概全。
但本着化繁为简的原则,我依旧会从最浅显的角度加以推敲,表述若有不周之处,还望各位看官海涵。
第一段浅析:首先要说一下‘民’的含义,在古时就是‘人’的含义,所以并没有任何类似于君臣阶级上的区分。再说‘贤’字,从古到今,每个时代都不乏各类贤者的身影。但究竟如何定义一个人是否属于‘贤’,是大善之人?还是德高望重之人?是德艺双馨之人?还是权倾一时之人?亦或是功成名就之人?至今都没有一个特定的标准。那么我们不妨顺着老子在上一章中演绎的辩证法去思考一下,一个人即使真的是‘贤’人,便自然也有会有不‘贤’的一面。就如同一个人有优点就肯定有缺点,一片树叶有朝阳的一面也肯定会有背阴的一面。
因此,‘不尚贤’便是希望人们能够从辩证的角度,和理性的角度去看待那些‘贤人’。通俗来讲,就是你可以认可一个贤人,认同一个贤人,甚至赞赏一个贤人。但决不可盲目的崇尚于他人,更不可狂热的崇拜于他人。
‘使民不争’,假如人人都能够辩证而又理性的看待‘贤’者,便不再会有一颗‘争’的心。至于‘争’这个字,既可以理解为强求,也可以理解为争相效仿进而失去本心,亦可以理解为因‘尚’了不同‘贤’,进而相互争执,甚至于斗争。
此外,针对于本段,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就是关于‘贤’者和‘能’者,谁更适合参政治国的广泛讨论,一如孟子提出的“贤者在位,能者在职。”,这一点大家可以参考明朝的一位奇官“海瑞”并加以引申。
而在法家思想中,“不尚贤”恰恰是其“以法为本”的最基础思想,也由此证明了法家思想确实出于道家。
例如:就拿现在美国如火如荼的总统大选来讲,希拉里和特朗普都使出了劲浑身解数将自己标榜为未来总统的不二人选。而他们的最终目的,就是让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态度得到更多民众的认可,进而得到更多的选票为自己的登顶之路做铺垫。
但他们最终能不能当上总统,终归还是取决于大众的意愿。也因此,他们总会准备很多极具煽动性的演讲,试图将民众的意愿引导向不理性,甚至狂热的一面。
所以,每次选举过后几年,往往都是投了总统选票的,被蛊惑的最厉害的那一拨狂热民众第一个跳出来骂娘。而一直能够保持理性投票的民众们,往往早已明白了其中是非曲折,进而更容易做到不失本心,甚至于波澜不惊。而这便是“不尚贤”的妙用。
第二段浅析:在这一段,需要着重解析‘货’的含义。狭义的讲,‘难得之货’似乎很好理解,再结合‘物以稀为贵’便更容易解释。但广义上来讲,‘货’还有一层至高的地位、身份、权力等含义,一如吕不韦提出的“奇货可居”中的大‘货’。
而本段的含义,便是希望人们不会因为贵重的财物,至高的地位的而迷失自己,或者可以说不以财富多寡,地位高低为标准,去衡量自己的贵贱。正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如果达到了“不贵难得之货”的境界,便自然不会丢掉自己的德行进而起了“盗”心,更不会做出违背道德,违背法律等不该做的事。
例如:国内令人目不暇接的“打虎”行动,一个又一个的贪官被双规,被判刑。他们为什么贪?为了财。贪来的钱财干什么?一方面是自己花,花不了也屯着。另一方面则继续四处打点。为什么要打点?为了能够掩人耳目,然后接着高升。为什么要高升?为了更多的财,更高的地位。如此反复,任由贪心肆意膨胀,最终酿成大祸,倒也是因果使然。
第三段浅析:本段需要着重解释‘不见可欲’这四个字。何为‘不见’?是眼不见还是心不见?何又为‘欲’?是男女之间的情爱欲,还是置身俗世的物色欲?更别论还有后来的佛家所提出的善欲和恶欲。
先说‘不见’,我更趋向于是‘见而不见’(也可为‘视而不见’)的含义,这一点多少有些类似于‘为而无为’的理解方式,描述的是一种心境或是境界。大概说来就是:你见了便是见了,你也可以当做是看不见,也可以是看见了没有放在心上,还可以是看见了也放在心上了,但不见了便跟着也就放下了。不管见不见,不管是眼见还是心见,都如拿起和放下一般,自在如常。
再说‘欲’,也不妨往大说一说。只要有生命存在,就有‘欲’的存在。通俗来讲,人的生活和生存,都离不开这一个‘欲’字。饿了,自然又食欲。渴了,自然有饮水欲。累了,自然有睡欲。想念一个人,自然有思欲。喜欢一个人,自然有爱欲。
理解了这两层含义,那么再结合起来就很好解释了。一个人,只有以‘见而不见’的心态去面对贯穿于生命始终的‘欲’,才可以让本心不受各种‘欲’的干扰,进而达到‘其心不乱’的至高境界。
在这里不得不多聊一句,诸位看客权当是容我在这里发发牢骚。当代起源于日本,并风靡于国内的“断舍离”之章法,此时细细看来,不过是随了本段‘不见可欲’最浅显的意思罢了。而我们祖先留下的最精粹的智慧结晶,却反而被扔到了九霄云外,现在想来也真是讽刺。其中哀叹惋惜之情————不提也罢。
例如:就拿在此次里约奥运会,率领女排带给我们无限震撼和感动的郎平女士来讲吧。在带队的过程中,她从来不因外界质疑的声音而起愤欲,也不会因为一些无知人士的恶意指责而起恨欲。当取得成绩时,也不会因为外界的大肆褒奖而起骄欲,更不会因为获得的荣誉而起贪欲。也正是因为有如此通透的心胸,才能在奥运会不失本心的激励队员,激励自己,最终低开高走,并在所有人的侧目下登上了最高领奖台。但看过比赛的人都知道,在最后夺冠的一刹那,镜头中郎平教练所表现出的波澜不惊,这种境界便是“不见可欲,其心不乱”的最好证明。
第四、五段浅析:这两段话,衍生的含义以及学说不计其数。比如道家的虚心养气之说,就好似我们看的武侠小说,修炼内功总是要“周游六虚,气沉丹田”什么的。比如现在大行其道的养生学,也会时不时的把这两段单独拿出来作为养生的至高法则,然后再辅以推销各种保健品。但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所谓的‘圣人之治’,便是上一章老子提出的“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在这就不多赘述了。
‘虚其心’,可以理解为虚心的意思,还可以由“虚怀若谷”来引申出对世间所有知识的尊重心和求知心的概念,亦可以理解为保持‘常无’的心态去了解万物法则的奥妙。
‘实其腹’,可以理解为吃饱肚子的意思,还可以由“满腹经纶”来引申出追求‘精神饱腹’的概念,亦可以理解为保持‘常有’的心态去了解万物法则的无边无际。
‘弱其志’,可以理解为削志的意思,还可以由“苦其心志”来引申出追求更宏大目标的概念,亦可以理解为须以‘无所求’的心态去精进对‘道’的理解。
‘强其骨’,可以理解为增加营养强化骨骼的意思,还可以由‘天生傲骨’来引申出追求无愧于心、屹立于天地之间的精神状态的概念,亦可以理解为须以‘有所求’的心态去顺应‘道’的法则,最终达成‘功成而弗居’的境界。
‘常使民无知、无欲’,可以理解为使人没有知识,自然只能愚昧的活着,并且不会产生更多的欲望。亦可以理解为顺应道法自然,做到‘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进而‘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最后通透于天地万物之间。而‘无知’(或‘无所知’),‘无欲’(或‘无所欲’),便是在‘为而无为’的心境下,追求‘道’的过程中需要时刻保持的一种珍贵秉性。
综上所述,各位看官想如何理解这十九个字,只能全凭自己的本领和感悟,鄙人万不敢强加定义。但我也着实难以认同后人对此的字面意思评价为‘愚民思想’,倘若要顺应万物法则,人的思想则必然会不断进化、发展和改变。这种抹杀天性,固守江山的想法,是谁开发或者歪曲出来的,大家自然清者自清。所以,这一段论述我也无法举例说明,因为衍生的含义实在是太多了。
第六段浅析:这样也可以使自以为聪明的人(或者大家都认可的所谓的聪明人)不敢去做违背万物法则,违背道德仁义的事情,这便是‘无为’(为而无为)的妙用。也因此,天下便没有什么不能够治理的。
例如:我就继续拿奥林匹克运动会来举例吧,人与人之间的天赋不同,体型不同,智商不同,能力不同,但竞技精神相同,而且都是为了在公平的前提下,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然而总会有人抱有侥幸心理,妄图通过耍小聪明来提高成绩。在比赛中玩阴招也好,打兴奋剂也罢,真是无所不用其极。但这样做的后果只会得到所有运动员,乃至全世界人民的鄙夷和厌恶。同时,也会遭受到法律的制裁。也因此,抱有这种耍小聪明、违反天理寻常的人只会越来越少。
倘若所有人都能够切实的理解‘为而无为’的含义,并扎实的付诸于实践。生活中清心而寡欲,学习上博学而笃志,工作上专心而一志,拼搏中不骄且不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刻意追求胜负,不沉沦于财色之间,方能不失了自己最真的本心。而天地万物,也会在不自觉、不经意之间,赠与你最至臻的道理法则。

以上所有论点皆是鄙人一家之言,如有不同异议实属寻常,还望各位看官海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