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过年的记忆
岁月将我趋赶到时间越久远印象越清淅,越是临近的事情却最容易忘却的境地。
儿时过年的境况时常在眼前悠晃。
记得那是1956年,我离开跟姐姐上学的县城回故乡,鲁西一个叫陈家埠的小村过年。
右二是作者。到家的时候已经是腊月二十五了。傍晚村子里的打麦场上有人扫净了残雪。盼年已久的娃儿们又到这里集合了。我当然是其中一个。有稍大点的小姐姐领着玩“老鹰捉小鸡”的,有玩“丢手绢”的,有的仨俩一起的唱“嘿啦啦,嘿啦啦,天空出彩霞地上开红花”,有的哼唱着儿歌“新年到,新年到,穿新鞋戴新帽,吃饺子放鞭炮,烦恼事情往边靠,磕头拜年看姥娘。”
依稀还可以听到远方传来的半大小子们,浑厚嘹亮的嚎唱“解放区的天是明亮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
年味,在孩子那里越来越浓了。
转眼到了腊月二十八,这天是忙年关键的一天。娘早上就分配了任务,清扫房屋庭院。
紧接着是送灶王爷上天。这事本来要父亲领衔去做的,可他为抗日捐躯走了。
娘把我们在家的姊妹几个召集到灶房,跪在锅台左上方帖的灶王爷画像面前。用糖稀抹在灶王爷嘴上,供上三珠香,代我们念念有词的说道“灶王爷,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
全家游张掖丹霞地貌。然后,将画像恭敬地揭下。捧到院里烧掉,就这样将灶王爷送上天了。到大年初一请来新的灶王爷再贴上。
晚饭能吃上有肉丸子的烩菜了,除了娘的脸有些严肃以外,大家都喜形于色了,那年头吃上肉是多么不容易啊!
看看供桌才知道,我们吃的是上供剩下的饭菜。
腊月二十九,村上的秧歌队、高跷队、狮子滚绣球开始上街了。村支部书记亲自扮演的“王小赶脚”,村长扮演坐轿车的小媳妇,王小扬鞭赶着纸糊的驴,妞态作姿的样子,给全村老少带来了喜悦。整个村庄嗨了起来。
村长说这才是预演。大年初一还要大演,要把龙灯玩起来。
现在想想,那是解放以来,人民群众分到土地后,互助组、合作社、连年丰收,喜悦情绪的宣泄和爆发。
右一是作者,大年三十全家会餐,吃年饺子,吃完饭我们这些孩子又都到村街上野去了。
孩子们过年的高潮应该是初一。早晨穿上新衣服,第一件事是给娘磕头拜年。娘每人给五角钱的压岁钱,我们又高高兴兴的给本家的长辈去拜年了。一圈下来能收到一、二元钱的年钱,能买不少摔炮(一种能摔响的爆仗)哪。
大年初二,是媳妇回娘家拜年的日子。记得儿时,只要我在,娘是一定领我走姥姥家的。因了娘到李家当童养媳上过学,当过抗日教员的身份,回娘家特别受款待。为此,我也很受舅舅舅妈和表姊妹们的宠爱,一天玩得特别痛快。
蓦然回首,六十多年过去了。翩翩少年已是皓发白首。可回顾起幼时过年的那种童贞、喜悦、充实的滋味,心情依然是美好的。
坐右一是作者。#羽西ⅹ简书红蕴新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