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晨读孔子和学生的对话,孔夫子的志趣、自我评价、对于生活本源的热爱、为人的态度等,让我总是不自觉地想起老子的这一句,“为腹不为目”,那么,今晚就粗浅地梳理一下这种模糊的感受吧。
“为腹不为目”,我有两个方面的理解:
一方面为物质和精神,腹为精神,目为物质。另一方面为个人初心和外界目光,腹为个人初心,目为外界目光。
腹与目,此两者,并非对立,只是于心中的重视程度不同罢了,“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先说第一方面,为腹不为目,从物质和精神方面看,
腹为精神,目为物质,如孟子所说之鱼和熊掌,“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人的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专注投入方能有所成。当物质渴望与精神所需相冲突时,必然有所侧重、有所取舍。
比如此刻,我选择了写简书,就不能去吃大餐看电影,比如,你选择沉下心来做科学实验,就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研究房地产赚大钱。”少则得,多则惑”。想要的太多,时间精力分散多处,则可能什么都要不到,或者泛而不精,陷入虚名和平庸。
当物质渴望和精神追求冲突时,“为腹不为目”,是古今中外大多圣哲先贤的选择。儒释道基督教大抵都是如此。
比如生活在春秋末年的老子,见多了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五色、五味、五音、游猎、珍稀物品,当时都属于贵族生活,老子提醒人们,要摒弃外界物欲的诱惑,保持内心的安足清静。“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这儿重点说说儒家吧,有道是,儒家是粮店,儒学是必需品,是中国几千年来为学治国的根基,那么儒家创始人孔子他老人家,他没有物质渴望吗,他又是怎么做的呢?
《论语.述而篇》中,孔子说自己,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饭疏食”指吃一些粗粮,可理解为食物简陋。那时候,热水被称为汤,水指凉水,饮水指平日里喝凉水。曲肱而枕之,指弯着胳膊当枕头。
在孔子看来,“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是“乐亦在其中矣”。与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异曲同工,即所谓孔颜之乐。
正如我们大多数人都喜欢宽敞明亮的大房子、不拒绝花园泳池美食好车一样,丰厚美好的物质生活,孔子也不排斥。只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能够“不义而富且贵”。孔子追求的不仅仅是物质,还有超脱物质之上的理想。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论语.述而篇》记载,叶公问子路,孔子是怎样的人,子路回答不上来。
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女”通“汝”,孔子说,你怎么不说:他这个人啊,发愤学习起来就忘了吃饭,乐在其中,忘了忧愁,连自己正在老去也不知道……之类的话呢!”
孔子好学、乐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即是一种保持内心宁静、保护固有天性、同时让广大学生丰富自我、树立远大理想、推动社会文明的重要方式。
孔子的思想言行,千百年来影响了无数的中外学子,以及治国领袖。老子的“无”的理念和思想,也给外来的大乘佛教在中华大地扩散绵延提供了土壤。缘起性空,利他奉献,尊重道义规律,积极进取,儒释道文化哲学的融合,让我们为腹为目、在不同的时空和年龄阶段,各取所需。
然而,当二者冲突时,则为腹不为目,首选道义。无论是老子还是孔子,肚子里有食物,吃饱穿暖一样乐在其中,光鲜奢华不会刻意贪求。
诚然,为腹不为目,却又为腹又得目,如电影《让子弹飞》中的台词,“站着把钱挣了”,这是我们许多人期望的目标。挣多挣少,财富获取到什么程度,又能为社会做出多少贡献,则要看个人努力和修为了。
这也跳到了“为腹不为目”理解的第二个层面,怎么让自己持续快乐地生活,当个人初心和外界目光不一致时,我们如何站着把“钱”挣得更多一些。
以上“为腹不为目”的一些断想,站着把钱挣了上篇。时间关系,下篇继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