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道学•国学•养生历史有意思读《资治通鉴》札记
如何在汉武帝手下干活? ——读《资治通鉴》点滴(二十六)

如何在汉武帝手下干活? ——读《资治通鉴》点滴(二十六)

作者: mediaview | 来源:发表于2019-02-18 17:52 被阅读8次

    前文说了汉武帝的用人观,也写了如何在汉武帝手下混事,这里想以正面人物汲黯为例,写一下如何在汉武帝手下干活。因为《资治通鉴》只截取了汲黯的某些片段,所以这里也参考了《汉书》的相关记载。

    汲黯是汉武帝时代的忠臣,说话直率,屡次因直言劝谏被贬。汲黯家是世家大族,历代为官。汲黯的仕途起点是汉武帝办公厅的秘书(谒者)。当时,汉武帝得知河内(今河南省境内)有失火烧千余家的事件,于是就派汲黯去调查处理。汲黯走了一圈回来报告说,“河内的火灾不足忧,但当地老百姓因为水旱灾害发生大饥荒,甚至出现“父子相食”的惨剧。我就灵活处置,以朝廷名义开仓赈灾。现在请您处罚我假传圣旨之罪吧!”

    汉武帝觉得这事办得很漂亮,不但没惩罚他,反倒升他做了荥阳令。但汲黯嫌官小,称病不干回家了。这个说明汲黯家世显赫,也说明他请罪是假、邀功是真,且非常懂官场——留在领导身边升得快、从基层干起来难啊。于是,汉武帝就改任他为中大夫,还是在办公厅呆着。但这哥们喜欢给皇帝提意见,又被汉武帝派到地方当东海太守——这相当于司局级干部,这回汲黯没推辞就任了。

    根据汉书记载,汲黯“学黄老言,好清净”,加上多病卧床不出,就任后的执政理念倾向于自由放任,“择丞史任之,责大指而已,不细苛”。没想到,一年多之后就把北海治理(或不治理)得很好。于是,汉武帝又把他召回到身边,提拔他当了九卿之一的“主爵都尉”,是掌管爵位事宜的部级干部。

    但汲黯老脾气不改,看不顺眼的还是该说就说。有一次,汉武帝召见一帮儒生,正想畅谈自己的政治理想,“吾欲……”还没说出口,就被汲黯当场重重地顶回去:“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您私欲泛滥,却假装实行仁政,又怎么可能取得像唐尧和虞舜那样的治理效果呢?)这话把汉武帝怼得大怒,当即罢朝甩袖而去。过了一会儿,汉武帝对左右说,“汲黯这家伙太‘戆’(音zhuàng,意为憨厚而刚直)了。”

    同僚们也责怪汲黯,汲黯回答说,“我们这些公卿干的活就是辅助领导治理国家,如果一味顺从上意拍马屁,那就是昧良心坑领导;既然已经干了这话儿,就不能只想爱惜自己的羽毛,不然您在这站着就是对社稷的羞辱。”

    这事之后,汉武帝感慨汲黯真是位“社稷之臣”,见别的下属都很随便,如厕、不戴帽子啥样都可以,但见汲黯汉武帝一定得盛装正色,不敢怠慢。

    当然,这些都是汉武帝早期(公元前135年左右)对汲黯的态度。等到了后期,汉武帝越看汲黯越不顺眼,因为后者几乎一切都跟他反着来,比如崇儒、奢靡、嗜杀、进攻匈奴等等。到了公元前124年,汉武帝就把汲黯从身边支开,让他当右内史(即后世的京兆尹,京城主官)了。

    后来,匈奴浑邪王来投降,汉武帝要征两万乘去迎接。乘的意思是得有兵有马。连年征战,此时汉朝国力空虚,怎么办?就从老百姓那里强行地“贳”(shì,赊欠)。多少血泪!老百姓只好把马藏起来。汉武帝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就要杀长安令。汲黯于是跳出来说,“长安令无罪,把我砍了吧,砍了我老百姓才肯把马交出来!匈奴来一个降将,何以搞得鸡飞狗跳?‘罢敝中国而以事夷狄之人乎’!”再次把汉武帝默然。等匈奴浑邪王进京,有500多名当地商人跟匈奴人做买卖,按法律都得处死。

    汲黯知道后,赶紧进宫对汉武帝说,“我们打匈奴花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原以为打下来您会把匈奴人赏赐给那些牺牲的军人家庭当奴仆。现在不仅没这么办,还把家底折腾空动员老百姓去侍奉匈奴人。那些小老百姓哪知道连买卖都不能跟人家做,如今却被一帮刀笔吏判罪。您不能用匈奴的财产来安慰天下,反倒要杀这五百小老百姓,这是‘庇其叶而伤其枝’者也。”这一次,汉武帝不给汲黯面子了,说,“我很久没见你了,没想到今天又来大放厥词。”

    两年后,公元前119年,大将军卫青、票骑将军霍去病带领汉军征讨匈奴取得决定性胜利,“封狼居胥山”。汉武帝觉得自己讨伐匈奴是对的,于是找了个借口免了汲黯的职打发他回家了。

    第二年,汉武帝又召见汲黯,让他去淮阳当太守(算降职使用)。汲黯不愿意去,说,“我还是想留在您身边,‘出入禁闼,补过拾遗’。”汉武帝说,淮阳太守这个岗位也很重要。于是,汲黯在赴任的路上请“大行”李息带话,请他告诫汉武帝要小心御史大夫张汤。但李息畏惧张汤的权势,没敢说。之后,张汤果然靠不住被拿下。

    再后来,汲黯把淮阳也治理得很好,在那里以诸侯相的级别退休,十年后在淮阳去世。

    汲黯这个人的光芒,让我想到鲁迅先生所说的那句话:“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汲黯爱好黄老之学,反对儒家,却一样有同情民间疾苦、爱惜民力、不扰民虐民、慎杀慎刑、反对征讨匈奴战争、反对刀笔吏治国等主张。相比之下,独尊儒术、主张仁政的所谓儒家的董仲舒之辈,满口仁义道德成天神神叨叨搞仪式讨好汉武帝去了,却始终不见他们为老百姓说一句话。这些家伙辱没了孟子等古儒的名声,都是些小人儒!

    因为汲黯反儒的立场,王夫之在《读通鉴论》里也对他评价很低,说“汲黯之言,异端贼道之说也”,但没有啥靠谱论据;挑不出毛病,就说汉武帝之所以喜欢神神叨叨的方式,是因为汲黯启发他的。这就是站队式思维,“凡不是不在我们队伍里的,都不是啥好东西。”

    其实,儒家还是道家并不重要,关键看担当看表现,能不能为了老百姓的利益站出来说话。

    个人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何在汉武帝手下干活? ——读《资治通鉴》点滴(二十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trze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