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的周六,我们一家人难得一齐有空,于是决定去骑行。路线为:家→洪山桥头→家,整条路线是环鼓楼区的外缘,因此往返的路不重复。整条线路呈“L”形,里程约17公里,时长估摸得1.5小时。
骑行的主要目的有二:一是锻炼孩子身体和意志力。二是对这座城市作深入的接触理解。
骑行的里程虽然不长。但在三伏天的烈日下骑行,对于在空调房里长大的00后的孩子来说,1个多小时的户外考验确实有点难熬。
岁月如梭,我在福州安家不觉已十多年了。但对于福州既不能说熟悉,也不能说不熟悉。每天,我披着晨光暮色穿梭在固定的上下班路上,擦肩而过的都是那树、那楼、那热气腾腾的小吃店,再怎么路痴,千百次的循环反复,也不至于迷路。说不熟悉,每次都是行色匆匆,和这些景物只打照面不交心。就好比两个人,天天相遇,但从未坐下来聊一聊似的,并不知道对方的姓名、性格、志趣,怎么能说熟悉呢?
我们简单地准备了水,推上孩子尘封了3年多的运动自行车,在街边又刷了2辆共享单车,一家人就这样出发了。手机显示时间为8:15。
夏风轻轻地摩挲着我的脸庞,悄然替我将刚渗出的细小汗珠抹去。阳光慷慨地给高楼大厦披上一件金色的外衣,整座城市精神华贵,给人传递了昂扬,我情不自禁地猛踩脚踏板。
鼓楼区为旧城区,亦是主城区,道路坊巷纵横,人口稠密,因此红绿灯非常多,所以得走走停停,有脚力想快也是快不了的。上下班的时候因赶时间,常为此而苦恼。
但今天这样的环境于我们却有好处,因为掉队的人可以在红灯时追上来,一家人不至于走散。妻子和孩子平日出行更少,对线路是不太熟悉的,我得带好路并掌握好节奏。
不一会,感觉阳光火辣,像一个火炉似的,烘烤着我们,汗水汩汩地从额头上流淌下来,感觉心跳加快,呼吸紧促,心情急躁。
这是长时间没有运动和晒太阳带来的惩罚。我们大人天天路上关在汽车里,上班又关在办公室里,孩子则关在教室和家里,空调吹着。大家都像温室里的一盆花草似的,享受着恒温的舒适,在大自然的环境下,反而难以适应了。
我和妻子耐受能力没问题,因为都出生在农村,小时候常顶着烈日干农活,底子总在。所以,对于我们俩,此行有些忆苦思甜的意思。对孩子的考验多些。但孩子有个优点,他答应干的事,一般不会半途撂挑子。
福州多树。尤其是行道两侧上,都有树。这些树有的是“移民”,有的是“原住民”。
“移民”就是开好路后,再从其他地方移栽上的树。“原住民”则是自始至终都没挪过位置的树。这样的“原住民”为数还不少,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原来,福州城内本来就长着不少树,随着时代发展需要,不断要修路。路与树谁让谁就成了矛盾。
幸运的是,建设者们没有把刀斧铲车推向树,而是遵从先来后到、尊重生命的规则,让路的走向随树而行。甚至有的干脆就让树长在路中间,路往两边拓。人车行走的时候恭恭敬敬地让着树,树大大方方地展现优美身姿和产出清新的空气,回报予人们欣赏、遮荫与使用,彼此和谐共处。此举真是值得大赞,最近,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在福州召开,这一做法现象值得申遗。
因此,行道越老,树就越老越高越大,这些老树枝叶郁郁蓊蓊,接碧连天。就像一位忠诚的卫兵似的,精神抖擞的地拱卫着这座城。
行至华林路西段,快接近二环路的时候,是一段下坡。这里不仅地势不平,环境也比较陌生,因为这里是我们日常活动范围的边界了,以往多是路过,没有深度接触。于是我在红绿灯前嘱咐他们,要更加注意安全和步调了,不要走散。
太阳越来越浓辣,身上的汗水滋滋地往下爬行,将衣服慢慢洇成一块“花地图”。我有些后悔出门时没换成短裤,那样会清爽些。纵然会晒黑了腿,但我不在乎,我宁愿选择清爽。
少涉足的地带好奇心就越多,看到新奇的景象要么慢下来瞧瞧,要么干脆停下来观赏,“这里盖成了新的大厦”“这里居然是‘福道’入口”…… 一路上所见新的景象层出不穷、接踵而至,所以我们速度放慢了不少。
我和妻子如刘姥姥进大观园般惊呼之余,不禁感慨,福州就像一个正在蓬勃发育的少年,变化特别快,倏忽间就长美长大了。
是这座城的主政者一任接一任地干,终把“开窗见绿,推门入园。千园之城,有福之州”的蓝图描绘成了。如今福州的好去处真是多,这些好去处交通便利,多种方式可达,意境可隐,可闹,可静,可动,满足了不同心境的需求,只是我们平常圃于琐事,疏于关注,没去享受这公平的公共福利而已。
洪山桥头即是闽江边了。跨江即跨区,江南为仓山区。闽江浩浩汤汤之势,将两岸的石崖冲整得嶙峋巍峨。立于桥头远眺,只见江上百舸争流,虽人至知天命,仍顿豪生“到中流击水”的欲念。
从洪山桥头很快就接入杨桥路了。最惊喜的是,骑行到中科院物构所附近的一段路,别有洞天的感觉。这段路边上为茶园山,路边非常陡峭,几近垂直。为了安全,人们用石头垒了一道坚固的护坡。
距护坡前方约一米处,种着一排的绿化树,巨大的树冠,把护坡的间隙遮蔽得严严实实,像一条神秘的时光隧道似的。置身其里,便是“才通人,仿佛若有光”,因此又如行走在桃花源入口似的,与2200岁的福州城非常契合。
行走在如此古老的道路上,我不禁想,2200年的风风雨雨,身边随便一片石块里也装着故事,只是遗憾它们不会述说,只有靠我们去猜测领会了。又想,我今天的脚印或许会与某位历史风云人物的足迹重合吧,重合胜似一场古今的对话。如若不是今天来骑行,亲近接触这座城市,如此美妙的意境就永被我不知不觉地遗弃了。
那该有多遗憾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