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京剧声让这个午后变得悠远起来,隔壁男护工的练歌声抑扬顿挫,午餐的锅瓢碗筷声此起彼伏……这个人间小角落是医院的某个楼层,跟病痛有关,与手术有关,与身体健康有关。中午时分,听到这一曲曲的凡人歌,心生惆怅。
爱唱歌的中年男护工不讨人喜,因为总是在大家的午休时间放声歌唱,虽然爱听他在晚间时放的民歌,喜欢里面传递出的山河故人的壮阔,但午休时清梦被扰,未免不得人心。
转念一想,他照顾的老人思绪错乱,经常大喊大叫,张牙舞爪地骂人,作为日日夜夜常伴身边的护工,他也需要有个情绪的出口处。
他应该是在网上找老师指导练歌,气息、节奏听上去都有模有样。这让我每次与他迎面而来时都会留意他——这个爱唱歌的护工,因为音乐,而显得有所不同。
近两个月的观察,发现护工们在照顾患者之余,闲暇时也会展现自己的业余爱好,比如跳舞和唱歌。
阿君爱跳舞,她还把交谊舞的基本舞步结合到患者的肢体康复实践中,快三步慢三步,提醒节奏感和平衡感。
阿君的爱人七零末人,身材胖墩,外号“胖子”,他的兴趣爱好是喜欢讲到各个城市做护工的故事,不同城市的饮食习惯,每个老人的性情特点……聊天中,城市的人文风俗随之慢慢浮现。
还有个新加入护工行业、正在拜师埋头苦学的中年女人,注意到她,因为她的姓叫“端木”。来自东北,却长得小巧玲珑,“端木凡梅”这个名字让她的身世显得有些神秘。但她本人对大家的好奇已然习惯,说生下来父母取的名,至于有没有异国血缘,端木说也许上几代人有,自己这一代人是没有的。
因为初学,端木往返于几个病房之间,经常过来问阿君喂食和翻身的技巧,隔着门缝,看到她弯腰照顾患者的身影。有时在开水房遇到她,本想与她聊聊天,再问问姓名的事情,话到嘴边又咽下,八卦不是我的本性,更何况看她满脸倦容。
再说回那位爱唱歌的男护工,身材瘦弱,长相清秀。有时我会遐想,假如他学的是京剧,一名小生在医院咿咿呀呀地学唱,那该是一幅怎样的景象,这条医院的长廊定会被赋予更加丰富多彩的艺术氛围。
虽然因为纤瘦,他唱民歌少了些沉稳的厚度,但不影响我享受歌声的韵味。想象一下,如果有作家在小说创作时给他一个京剧小生的主角人物定位,故事就以如今现实生活这个版本为原型,本来唱歌只是一位男护工来释放工作压力的方式,没想到唱啊唱啊,有一天居然唱到京剧的舞台上,穿袍戴冠,双眼有神,动作铿锵有力,征服观众……
他应该挺多故事可以挖掘,比如为什么选择民歌而不是其他,旁边就是患者,唱歌时的他心里想什么?是希望给患者以享受还是只想自己的声音压过那些吵杂喧闹的噪音?……
我没有问,并且一句话都未曾与他交谈——就像许多的人生故事不是按照剧本写的那样一字一句发生,这位爱唱歌的男护工的故事,在偶得中串联起来,能更真实地展现芸芸众生里一个普通艺术爱好者的日常。这簇不起眼的艺术烟火可以描绘他生活的色彩,与财富无关,将快乐串联。
护工的故事很长很多,每一个都可以写成惊心动魄的长篇故事。就像许多描述医生的影视剧那样,护工题材也可以有连续剧,相比较于许多的百姓,他们看到更多,他们参与其中,他们体验到喜怒哀乐的人生百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