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我坐在客户对面,却不知道TA想要什么。
1、好大一个坑
对于从科研开始创业的人来说,创业路上全是坑,其中最扎眼的一个就是不会“站在客户的角度”看问题。
几年前拜访那家最著名的公司,去宣传我们正在开发的新软件,怎么怎么更高效地在线收集多级供应链环境信息,blablabla了两个小时。会议时间快要结束了 ,对面的老外终于忍不住问我:你给我说说,如果我们要换成你们的CLCD数据库,有什么好处?
那一刻,心里咯噔一下,知道又掉坑里了——又忘了问问对面的朋友需要什么了!我讲了那么多软件的事,但他们关心的是数据库!
这是个熟悉的坑,掉里面好多年,也没完全爬出来。也许这是做科研、做技术的通病,熟悉自己产品和技术的特点,却不知道对面的客户需要的是什么。事实上,更早之前,被人问到“你们产品的客户价值”时,我会一脸懵逼地把软件功能特点再讲一遍。
所以,每当有人说“把科技推向市场、转化为生产力”,我就想说:市场?那得先找到客户,爬过你和客户之间的大坑,站到客户的角度看看问题是什么。反正不会是科研论文上写的问题。
2、大坑另一边的风景
每个人都习惯于站在自己的角度想问题,如此自然,以至于认为理所当然。要换个角度看问题,就像换只手吃饭、写字,别扭死了。不是每个人都能像曹雪芹“世事洞明、人情练达”,所以只有他能写出红楼梦。
还好我碰到个机会,一家咨询机构上门要帮我们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资格,这让我坐到了桌子对面,总算一睹大坑另一边的风景。
他们讲的和我想的是这样的。
1、他们讲了价值:高企所得税减10%
这当然好。但(1)我们还没有赚到什么钱,还没有所得税交得肉痛的感觉。他们设计销售方案的时候,可能没想到这种不上道的客户心理吧。(2)他们应该试试讲高企资质对申报项目的价值。如果碰上我们申报项目正需要高企资质,估计马上就定了。所以,
不要高估销售方案里提出的价值,不要漏掉可能的价值。
2、他们的专业性:他们有市科技局的高企辅导专家,给好多企业上课,帮好多企业成功申报……
但听了没什么感觉。(1)我还没打算申报呢,还没去想要请哪一家。这个问题可以留到后面讲。(2)举了一两家成功企业的例子,但觉得我们比不了,没起到鼓励作用,差点有负面影响。(3)其实就算他们讲了,像我这样的小白客户,仍然不能判断他们是不是我的最佳选择。
应该怎么讲,才能让客户觉得 “好,就你们了”?
3、他们忘了强调可行性。
我忍不住问:像我们这样的小企业申报成功率大吗?这是我当时最大的疑虑。他们说:看了你们资料,应该没问题。这时候他们该强调自己的专业判断和类似的成功案例,就成功一半了。
怎么才能察觉客户心里最大的疑虑?
4、他们没讲工作流程。
我问:需要我们做些什么?要写很多材料吗?他们说:他们有专业人员帮助我们整理材料,可以帮我们写。事后证明,还是需要我们自己做很多准备工作。不过不是我做,心理不是特别大的负担。
不同的客户代表职责不同,说服的方式不同。总是去说服最终的决策者。
5、他们有个让人宽心的支付方式。先付一半,成功再付另一半,不成功就退款。
他们承诺退款,极大增强了我申报的信心。当时我都能听到心里疑虑融化的声音。所以,还是上面的问题:
怎么才能察觉客户心里最大的疑虑?
他们运气不错,拿到了项目。我们运气也不错,拿到了高企证书(我们还有双软证书,都是硬证)。
终于一睹大坑对面的风景,才发觉我们一直像这群走路的盲人……反正挺惊心的。古人云“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幸亏,我们只谈工作,不谈生活。打住,打住。
![](https://img.haomeiwen.com/i4215934/b00506a1b123f168.jpg)
3、扯完闲篇,写个清单出来
其实人人都会讲“要站在客户角度考虑问题”,但不写个清单Checklist出来,恐怕还是低估了其难度和危害。
尤其对于我们从事的工作,想把产品生命周期评价(LCA)这样fancy的环境评价方法推广到企业实际应用,更得站在企业客户的角度。
各种营销宝典中类似的提示清单肯定有很多。以我们的产品生命周期绿色管理项目方案为例,先拍一个概念性的提纲,以后再去比对、迭代。
1、方案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解决什么问题、交付什么成果
— 大多数人对LCA不熟悉,方案中需要先解释,但表达一定要容易理解,说人话,避免术语。
— 交流中确认客户是否理解。
2、可行性:你觉得从客户经验和常识来看,TA是否会觉得可行?
我猜过去十多年,很多夸我们做的很好、很有意义,但请我吃顿饭之后就没了消息的朋友,至少有一小半的人觉得LCA这事太复杂,做不了。好在世易时移,LCA工具和数据库已经革新,操作可行性基本不再是问题。
— 方案中要体现可行性,基本逻辑和流程+标杆案例+人力/时间/成本估计。
— 交流中按照项目执行流程过一遍,案例演示一遍,确认客户对方案可行性的认可程度。有的时候,方案执行会超出客户代表的职责范围,这也需要确认。
3、价值、价值、价值
另一半没消息的朋友,应该是觉得LCA对企业价值不大。好在现在LCA进入了国家政策体系,而且我们好像还找到了让LCA在企业发挥价值的方法,无论是原材料行业,还是消费品行业,价值越来越明确了。
— 方案中要从企业和部门两个层次阐述价值,尤其是向领导、同事、客户交付的价值是什么,别净说空话。
— 交流中确认客户对方案价值的认可程度,留心发现潜在价值。
4、为什么选我们?
— 因为我们20年就做了LCA这一件事啊。
— 但交流中还是要让客户理解方案的关键技术特点、核心价值、同行差异。
5、最后,全程留意客户的关注点,敏锐察觉客户潜在顾虑,成与不成,只在一念之间。
所以,预先声明一下:
亲爱的客户,2017年我们再谈项目的话,拜托拜托,给我讲讲您那边的风景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