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经授权转载自 新正述传统文化 公众号
人死后必须下葬,因为中国人历来讲“入土为安”,这样无论是对逝者还是其家人,才能够得到心安,然而,蒋介石先生却一直未能入土下葬。
44年前逝世于清明
1975年4月5日的台北天气晴朗,蒋经国一早去给父亲请安,面带笑容的蒋介石问及清明及张伯苓先生百岁诞辰之事,临别时他还叮嘱儿子:你应好好多休息!
侍卫朱长泰回忆,傍晚蒋经国又去请安,见父亲气色不错。晚饭后,蒋介石被扶上轮椅到士林官邸花园逛了逛,随后上楼休息。晚上9点,警铃突然大作,侍卫赶到时见医生正在急救,当时雷雨交加,房间落地窗的大窗帘竟然也掉了下来。
入夜后,蒋介石陷入昏迷,心脏越来越微弱,经数小时急救无效,于11时50分撒手人寰,享年89岁。
据台湾报纸描述,“淡水海外东北角上突然出现了一个金红色的巨球,四周围绕着五彩祥云,迤逦划过天空,不旋踵电光闪闪,巨雷惊蛰,紧接着大雨倾盆而下。”当时,在北投宪兵队值班的一位卫兵看到,士林官邸正前方出现明亮的橘红色光圈。
蒋经国在日记中也写到,父亲病逝时,“天发雷电,继之以倾盆大雨,正是所谓风云异色,天地同哀”。
依蒋介石遗愿,蒋经国同宋美龄商定,暂厝其灵柩于慈湖湖畔。
慈湖湖畔,位于距台北60公里的桃园县,原名洞口宾馆,蒋介石生前在那建了几排平房,晚年常居此处。他喜欢这里,说“风景很像奉化溪口老家”。为纪念母亲,孝顺的蒋公将之更名为慈湖。
4月16日,蒋介石的棺椁奉厝慈湖宾馆,遗体经过防腐处理。他遗容安详,胸前佩戴采玉大勋章,左右两边佩戴国光勋章和青天白日勋章。
一生非常节俭清廉的蒋介石,入殓时,随葬品只是晚年的一些简单日用物:毡帽、小帽各一顶,手套一副,手帕一块,手杖一枝。蒋经国给父亲穿了7条裤子、7件内衣和长袍马褂,据说是奉化老家的习俗,担心他受凉。
宋美龄在铜棺里放了四本书: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圣经》、《唐诗》和宋美龄翻译的《荒漠甘泉》——这是美国人写的《圣经》读后感。
慈湖陵寝的布置,简得不能再简。灵堂以黑色花岗石建造,灵堂上镶著青天白日徽,灵台基层四周缀满白色雏菊。
正厅东侧是保持原状的蒋介石卧室。靠窗一张深咖色书桌,上有一架电话、一大理石笔筒及一白色碗,书桌南侧有一黑白电视机,上面并排放着蒋公的鸭舌帽和眼镜。
北面书架上,有蒋介石生前读过的书籍,墙上挂一幅宋美龄的画。卧室的茶几上,有一张“能屈能伸”四字便条,为蒋公生前红铅笔所写。
“暂厝”
如今,蒋介石的浮棺一直暂厝于慈湖湖畔,已经44年了。
“暂厝”,指的是把棺材停放待葬或浅埋以待改葬。历史上最著名的“暂厝”,就是南宋帝王陵在绍兴的“攒宫”,皇帝皇后的灵柩埋葬很浅,意暂厝于此,以示日后收复故土之决心。
蒋介石生前曾希望自己死后能葬在孙中山陵寝附近,即南京紫金山中山陵的“正气亭”,那是他最钟情的“入土为安”之地。1947年,他为自己选定了这一死后栖身之所,建方亭以为标记,取名叫“正气亭”,意为“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
人死后必须下葬,“入土为安”,这是中国历来的讲究。深信祖坟风水的蒋介石先生,竟然选择浮棺不下葬,就是希望能够有朝一日回葬大陆。
曾有人劝蒋经国:“为了你家祖上风水和后辈的运势考虑,你父亲浮棺,入土为安的好。”但蒋经国未听取建议,他交代家人,去世后,自己和他老爸一样“暂厝”。
1988年蒋经国去世后,暂厝于慈湖陵寝2公里外的大溪陵寝。去世前他交代,由于生前未能在母亲毛福梅膝前尽孝,希望死后有机会迁葬在母亲墓前,生生世世陪伴母亲。
家有浮棺长期不落土,从风水学上讲,对后代健康不利。但蒋经国的儿子蒋孝勇生前曾说:“即便真有风水劫一说,我也不会违背爷爷和父亲的遗志。况且蒋家后人受先人恩泽已经很多,人生最终靠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