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接触到的登机牌,与国航这张大同小异吧。
图片来源:Acrossmag.com我记得自己第一次接触时,简直懵逼了,上面怎么会有这么多信息:航班号、登机口、座位号、姓名、时间…… 问题是,我该在什么时候关注什么信息?
登机牌上面的每一种信息,并不需要乘客在同一时间或同一场景中关注。比如我在机场大厅时,可能只需要航班号来找到对应的航站楼,此时登机口、座位号这些是没有必要关注的信息。等我到了候机室时,只要关注登机口和登记时间就好了,并不需要航班号或座位号。以此类推。
这时候该责备用户眼力不好或者过于矫情吗?不该,因为这是登机牌设计上的问题。把所有信息毫无规则地放在一起,容易造成困扰,且没有提高用户的使用效率。
那么,如果让你来对登机牌重新设计的话,你会怎么做呢?如果你愿意试试看,那请马上停止阅读这篇文章并开始构思吧,往下,我可要分享一个产品团队的新设计了。
|
|
|
|
|
|
|
|
|
|
|
|
|
|
嘿嘿,你还是看了下来了。
图片来源:UX Plante这是国外一个团队所做的 Redesign。重新设计的思路清晰明了:根据不同场景下所需要关注的不同信息,以更明显的方式组合在一起。
从上往下看,蓝色区域的信息是乘客已经知道的,相对而言不重要的信息。中间的白色区域分成了 4 块儿,从左到右分别是 Check-in 后、等待、上机和上机后(保留)的所需要关注的内容。最下方灰色区域,则并不是乘客所需要的。
乍一看,好像只是排版上的简单设计而已,事实上,设计的背后则是对于每一种场景需求的洞悉。
处处留心皆学问。下次你遇到类似的问题时,也记得停下来思考。
那么,上面提到的新的登机牌,具体设计思路是怎么形成的?设计团队又是怎么构思的?推荐你阅读《The Airline Boarding Pass》这篇文章。
顺便扯一扯旅游的事儿
选择自由行的方式来旅行是特别累人的,不是旅途当中玩得累,而是行前规划累。比如我在国庆假期的出游,在出发之前对于景点、酒店、车次、路线等等信息的搜索次数,合计起来应该不下百次。更长的出游计划所需要的搜索、查询、预订等行为,有过出游(尤其是出境游)的朋友肯定都深有体会。
市面上有一些产品(比如妙计旅行)在挑战这件事儿,但当前还不尽人意。对于这个阶段的旅行者而言,别无他法,只好乖乖做攻略。
但是,就像所有行业都得益于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的到来而得到更快地发展一样,旅游行业当中的各种产品创新,其实是极为丰富且快速的。
比如,如果你在国外游玩时想要租车自驾,可以使用皇包车、惠租车这样的中文包车产品;如果你希望找到一位会讲中文的当地导游,可以使用丸子地球或鲜旅客这样的 P2P 导游对接产品;如果你不愿再入住千篇一律单调乏味的酒店,则可以使用 Airbnb 或小猪短租这样的共享经济产品。
类似的例子,枚不胜举。「吃住行游购娱」,这旅游六大要素中每一个要素所代表的领域,都存在巨大的潜力和市场,等待着新一轮的创新洗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