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只是对“慎独”思想进行适当的补充以及特定部分的补充。
首先,是这一思想的形成时间,据《礼记•中庸》中记载:“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所以,我认为其形成时间大致在儒家初步形成的春秋时期(PS:《礼记》相传为孔子以及其弟子所做)因此我便可以得出这一结论,可见这种思想出现之早,但为何其并不出名呢?
我认为其不流行主要有一个原因:别看我说起来似乎十分轻松,但若能做到似乎便是一门学问,而且难度相当之高,比如我认为像圣贤孔子那样的贤人都很做到。夫子一手创立了儒家学派,千百年来一直被尊为圣人,万代师表的孔子,还有他老人家所达不到的道德境界吗?凭心来说,我是夫子的衷心崇拜者,但是正如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中所说的,孔子一定是一位伟大的老师,教育家乃至思想家,其思想固然是伟大的,但其也是人并不是神,夫子总是被过度理解成为一个神,只不过是由于他出色于我们更为崇高的思想境界。正如我在以往文章之中,提到的道家的“道”,崇高的思想能被思想家们理解,但由于其深度无法被我们理解,固然映射到这件事上,我们也可以说“慎独”是可以被认知的思想,但其做起来却十分困难。就像有许多男士可以意识到酒肉香烟对于健康的危害一样,却根本做不到戒除一样。故我昨日所提到的明末大儒刘宗昌也很难做到。
那么,古往今来能够做到“慎独”的人,有没有呢?在我的理解看来,几乎没有,所谓的能够做到的,其程度不一,几乎很难被认定。其原因大抵不过是人的一生,必定不可能一帆风顺,那么便可以得知短期制定或是长期制定的目标也包括道德规划,不可能一直地贯彻下去,毕竟人也是要恰饭,要生活的嘛。
至于,我昨日所阐述的定义呢?“慎独”的前提以及界定标准一定是既具有很高的道德标准,也就是实现起来相当困难,又可以自主去按照这一标准去做。如果失去这两个标准其一,便会变得相当奇怪。比如楚王爱细腰宫中多饿死,挨饿是相当困难的,但其目的是为了满足鱼水之欢,便十分的低劣,没有至高无上的道德标准的意味了。
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您有不同的看法,欢迎在评论区和我交流,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欢迎您点赞,关注一下我和我的连载。今后,我有什么思考也会发出来和诸位探讨。墨家系列也会继续做下去,欢迎大家关注。(纯手打真是超累的,希望您能给我点点赞,鼓励一下我,您的鼓励,是我继续创作的动力)转载请注明出处,违反必究。
我是穆翕,一个贩卖快乐二道贩子,下篇文章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