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哲思诸子百家今日看点
我对《道德经》的理解(第三章 无知无欲)

我对《道德经》的理解(第三章 无知无欲)

作者: 陌辞寒 | 来源:发表于2016-11-03 20:15 被阅读177次

    第三章 无知无欲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这一章的内容比较平实,但争议非常大,仔细探讨也非常有意义。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崇尚贤能的人,让人民不为此竞争。这句话字面的意思基本上没有争议,有争议的是它是否有道理。尚贤,平白点说就是树立榜样,希望人们借助榜样的力量更好地完善自我,看起来也是一件不错的事情。但仔细想这个榜样和道德准则很相似,都是告诉人们应该做什么或者不应该做什么。而很多年的实践表明树立榜样的效果也不是非常理想的,比如我国树立了很多年的雷锋形象,是否取到理想的结果大家有目共睹。但除了和道德准则相同的问题外,尚贤还会引发一个新问题,即竞争,展开说即对名誉的竞争,竞争的问题我们后续再探讨。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不将难得的物品视为贵重之物,让人民不会对它产生偷盗的心思。不炫耀可能刺激别人欲望的东西,让人民的心思不会被这欲望扰乱。

    这里说得是不要有统一的人生观(第一句)和价值观(第二、三句)的。之前我们了解到统一的审美标准和道德准则都是不可取的,这里更深一层,统一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就有问题。这里不得不说的是广为流传的俗语“毁三观”、“三观不正”,三观是指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而在些俗语中,三观有时指价值观(即认为什么东西有价值什么东西没价值),有时也会指人生观(人生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很少涉及到世界观(认为这个世界是怎样的。这个是比较本质的问题,不是发现天下之大无奇不有就毁世界观了),还有很多情况是误用,暂且不提。

    这三观是相互联系的,比如一个人的价值观必然会影响到他的人生观。我把价值观放在前边,是因为人在成长过程中往往是先认识到外部事物,然后才会认识到自己。孩子往往很早就知道什么好吃好看,什么不好吃不好看,但真正开始思考“我”的问题就比较晚了。所以价值观是在人生观之前就开始形成了,而人生观在形成过程中必然会受价值观影响。而世界观通常也和人生观一同形成,因为通常仔细考虑“我”的问题时,才会考虑到“我”和整个外部世界的关系,而更早之前虽然也会接触很多外物,但很难有一个完整世界的概念。三者中,价值观是根基。但三者中,只有世界观可以有对错之分,因为大家所指的世界是同一个(但也不是说只有一种世界观是对的其他的都是错的,世界观的问题以后有机会可以再探讨),而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没有对错之分的,也就没有所谓的正不正,自然没必要也不应该统一。

    统一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会导致剧烈的竞争,因为前者涉及想成为怎样的人,后者涉及想得到怎样的东西。如果大家都想成为同样的人,或者得到同样的东西,一旦因为某些原因大家不能全部如愿,竞争就难以避免了。

    其实这和审美标准是一样的,好和坏不是事物自身的属性,而是人们根据某种标准评判的。通常情况每个人的评判标准不同,比如有人喜欢吃苹果,那么他就认为苹果好,有人喜欢吃梨,他就认为梨好。这样是没问题的,因为不会所有人都去疯抢苹果而不要梨。同样地,有人认为水晶好看,有人认为钻石好看,大家不会一窝蜂地去抢买钻石,把它的价格炒到很高。

    但如果有人发现钻石远比水晶稀有和难制作,那么他可能会为钻石赋予特殊的象征意义,因此可以从中牟利,不管他是否真的喜欢钻石。然后其他可能喜欢水晶而不喜欢钻石的人,因为相信它的象征意义而去购买,进而钻石价格被拉高,竞争也就产生了。有的人钱不够,但也想要钻石,就可能产生偷抢的行为。有的人本来收入没什么问题,但因为社会普遍接受的钻石象征意义而不得不牺牲生活质量来购买钻石。由此引发的问题层出不穷。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圣人执政,会是人民心中虚无而腹中饱满,野心薄弱而筋骨强壮,让人民没有不必要的知识和欲望。让聪明的人不去出风头,这样不刻意做什么,就可以治理好天下。这可能是《道德经》里最有争议的一句话,看起来很像愚民政策,让人们都变傻,然后浑浑噩噩地过日子,不惹事,自然就不用治理了。

    我们来看一些老子眼中“理想”的民众是怎样的,虚心、实腹、弱志、强骨、无知无欲。首先虚其心不是让他心志虚弱的意思(可以想一下无为而治重点是顺应自然不刻意做什么,一个人正常成长在没有其他人刻意干扰的情况心志不会变得虚弱),而是让他谦逊不自大。弱志是指没有庞大的野心。无知无欲指没有不必要的知识和欲望,而不是让人们没有知识和欲望(拿欲望来说,你有办法让别人没有欲望吗?基本上没有人能做到没有欲望,何谈让别人没有欲望,这显然是不切实际的,不只无为,有为也做不到。但可以做到不刺激别人的欲望,让其越来越大。知识也是一样,但大家普遍有个误解是掌握的知识越多就越好,所以可能比较难理解。其实不是这样的,生存必需的知识当然是很重要的,但很多无关的知识就不是了,读尽天下书,也未必能过得幸福,比如现在随便一个人掌握的知识就可能远超老子,但有几人敢说比老子过得幸福。所以不去刺激人们的求知欲望,反而更容易让人们过上幸福生活)。其实老子自己就是这样的人,他希望人们能和他一样过上满意的生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对《道德经》的理解(第三章 无知无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hqiu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