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焚香熏香习俗源远流长。早在西汉就有记载以焚香来熏衣的风俗。
衣冠芳①馥(fù)更是东晋南朝士大夫所盛行的。《后汉书·钟离意传》记载,“蔡质《汉官仪》曰‘尚书郎入直台中,官供新青缣白绫被,或锦被,昼夜更宿,帷帐画,通中枕,卧②旃蓐(zhān rù),冬夏随时改易。太官供食,五日一美食,下天子一等。尚书郎伯使一人,女侍史二人,皆选端正者。伯使从至止车门还,女侍史③絜(jié )被服,执香炉烧熏,从入台中,给使护衣服’也。”可见当时用香熏烤衣被是宫中的定制,并且有专门供香熏烤衣被的曝衣楼,有古宫词写到“西风太液月如钩,不住添香④摺(zhé )翠⑤裘(qiú )。烧尽两行红蜡烛,一宵人在曝衣楼”。当时熏香的器具很多,主要为熏炉和熏笼。在河北满城中靖王刘胜墓中,发掘的“铜薰炉”和“提笼”就是用来熏衣的器具;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文物中,也有为了熏衣而特制的熏笼。
在唐代,由于外来的香输入量大,熏衣的风气更是盛行。唐代熏笼也被广泛使用,多被覆盖于火炉上供熏香、烘物或取暖。《东宫旧事》记载:“太子纳妃,有漆画熏笼二,大被熏笼三,衣熏笼三。”反映当时宫中生活的宫体词也多有都提到用来熏香的熏笼,如“花落尽阶前月,象床愁倚熏笼”(李煜《谢新恩》),“凤帐鸳被徒熏,寂寞花锁千门”(温庭筠《清平乐》)。西安法门寺也出土了大量金银材质的熏笼。除了熏笼外,还有各种动物形状的熏炉,用来取暖,特别是唐以后的使用更加广泛。
两宋时期,熏染之风更为盛行。据《宋史》载,宋代有一个叫梅询的人,在晨起时必定焚香两炉来熏香衣服,穿上之后再刻意摆拂衣袖,使满室浓香,当时人称之为“梅香”。北宋徽宗时,蔡京招待访客也曾焚香数十两,香云从别室飘出,蒙蒙满座,来访宾客衣冠的都沾上芳馥的香气息,数日不散。宋代一些官宦士大夫家比较流行使用鸭形和狮形的铜熏炉,称为“香鸭”和⑥“金猊(ní)”。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就多次于作品中提到熏香的器具,如《凤凰台上忆吹箫》: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日本用香薰衣到了明清,香的熏染之用也很常见。高濂以为:“越邻香、甜香、万春香、黑龙挂香,香之温润者也……温润者,晴窗拓帖,挥⑦麈(zhǔ )闲吟,篝灯夜读,焚以远避睡魔,唯古伴月可也。”
本文摘自 余悦主编的《图说香道文化》
①馥(fù)香气:馥馥(香气浓烈)。馥郁(香气浓烈)。
②旃蓐
旃 (zhān)古代一种赤色曲柄的旗。 同“毡”。文言助词,相当于“之”或“之焉”:“天其殃之也,其将聚而歼旃”。
蓐 (rù)陈草复生,引申为草垫子,草席:蓐妇(产妇)。蓐母(接生婆)。坐蓐(临产)。
③絜
絜( xié )量物体的周围长度;也泛指衡量:“度长絜大。”古河名,古代中国黄河自孟津以北所分的九条支流之一。絜 (jié )古同“洁”,干净。廉洁。明亮。修整;修饰。
④摺(zhé )叠:摺叠。摺扇。摺尺。摺刀。用纸叠起来的册子:摺子。存摺。奏摺。手摺。
⑤裘(qiú )皮衣:狐裘。集腋成裘。
⑥“金猊”
基本解释:
1.香炉的一种。炉盖作狻猊形,空腹。焚香时﹐烟从口出。
词语分开解释:
金 : 金 jīn 一种化学元素,符号Au,原子序数79,黄赤色,质软:黄金。金子。金笔。
猊 : 猊 ní 〔狻猊〕见“ 狻”。 〔狻猊〕传说中的一种猛兽。
⑦麈(zhǔ)
古书上指鹿一类的动物,其尾可做拂尘:麈尾(即“拂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