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快到了七月,去年的七月格外的印象深刻,带着担心和期待,去往我这一生都可能不会去的地方,遇见一群人,留下一段珍贵的回忆。
我承认很多事情我都做不好,见不了很多人,不能自然的陌生人交流,有着太多格格不入,我也相信,当我确定那是我想要去尝试的,我就尽全力去争取可能性,不是想夸自己,是觉得我的决定有意义,至于其中的一些曲折也值得。
“你好,我叫xx,来自安徽。”
“你好,我叫aa,来自北京。”
“你好,我叫cc,来自湖北。”
……
宣传片上这么的介绍着,我们来自中国地图的各个位置,然后汇聚在一点,广西的山村。
自来熟不是因为性格相通,原是追求一致,我们想体验不同的生活,给山区的孩子带去快乐,也希望给自己短暂的人生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样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在环境艰苦的情况下,最让人流连忘返的就是那天的饺子和烙饼,回来后,再也没吃过那么好吃的两种食物。
一周一天的假,我们这些外来业余老师可以放下教案,减少家访,对于我来说,最大的奖励就是不用担心明天的课堂,我不是一个好老师,不懂什么教学方法,受到质疑后对讲台更加恐惧,只凭着自己的感觉做事,单纯的孩子们喜欢就好,也许没什么错。可以给自己一天放空,当然是最期待的。
十一个人,在第一个周末,为了更好的磨合团队,决定这样一次的奢侈。每个人出了一点钱,一些人去街上买面粉和肉,剩一些人处理之前从学生家里买的青菜,准备做馅,没有擀面杖,寻找一切可能性,最后呈现的是水杯在桌上滚来滚去,饺子皮奇形怪状。有人剁馅,有人擀面皮,还有人在做海螺姑娘。
南方的我第一次包饺子,印象中家里吃饺子的次数少,要吃也只去买现成的,这是我一次难忘的体验,在互相“取笑”中,我完成一个又一个惊为天人的饺子,在伙伴的指导下,逐渐成形。不同地方的人包得饺子形状也不同,有元宝,月牙,蛤蜊等,一次就能体验来自五湖四海的特色,真是诱人,自制的酱料也十分美味,酱油,醋,盐,再加上带来的辣酱,比例不同,味道差异。第一锅出炉时,饺子一个个晶莹剔透,大小不一,我们停下手中的忙活,坐在一起享受自己创造的美味。
我们像是一家人,在远离家乡后,又重新融合,互相拥抱,互相依靠,又像是在过年,忙忙碌碌,开心热闹的气氛,自然的分享自己的生活。
我最佩服的是队长,她不过一个92年的女生,准确一点是美丽的女生,就因为这美貌,最开始看到照片时,我甚至怀疑她能否担任好队长的职责,显然人不可貌相,她做得很好。
十七岁开始与社会亲密接触,其中的一些苦难她没讲,我看到的是她精彩的现在,一个人在帝都也可以很潇洒。朋友圈里更多的是晒一个人去游玩的照片,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前几天看到她在去骑行的路上,她的人生总有无数的可能性,她自由,她努力追寻梦想的一切。有人质疑她是富二代,她反驳道:我可以一整个月吃泡面,只为下个目的地的疯狂,我没有存款,我的灵魂永远在路上。她是一名舞蹈老师,闲的时候会找群演兼职,去跑马拉松,考雅思,更爱旅行,光鲜亮丽的背后一定有不为人知的风景。
她和我们打成一团,脱下长裙,换上长裤,摞起裤脚,蹲在门前,端着铁盆子吃饺子,还笑着说这是她小时候常做的事。照片里的她,和生活中的她,一个不食人间烟火,一个沾满油盐酱醋味,我是喜欢这样的女子。
一锅又一锅,由最初的几分钟就扫完,到最后无人动筷,真的是吃得太饱了。我们聚在一起聊人生,聊理想,90后不都是网络上谣传的那样,因为陌生,我们反而更自在,虚构的,真实的,谁又明了,但我坚定的相信他们的故事,对我来说他们是许久未见的故人,亲切的讲述他们的过去和未来。
夏天没有冰箱,没办法把发酵好的面粉全做成饺子,讨论之下决定晚上由河南朋友烙成饼,在家吃惯了米饭,学校天天吃各式各样的饼,在这里没那么多的料,自然没抱有太大的期待,还是在回味中午的饺子。
和我同岁的男生,他的厨艺让我们所有人都感到羞愧,炒菜完全不在话下,他熟练的手法,即使在最将就的擀面杖下,饼的形状还是很完美。他说小时候爸妈出去工作,他给妹妹经常做各种吃的,现在他是我们团队的妈妈。
我失算了,饼比饺子要更合我胃口,什么都没加,面粉里放了些盐,再往锅里一贴,撒点油,翻一翻,出锅后,芳香四溢,外皮酥脆,我们一致称赞道大厨做得好吃。
面粉是个神奇的食物,可以做成各种各样的美食,也得在有能力的手里才会成美味,回家后我也试着做了一次,显然是以失败告终。快一年了,也吃过几次饺子,加了足料的饼,似乎都没有那时的好吃,偶尔群聊时还会调侃“妈妈”来给我们做饭。
人活着最基础的,也最重要就是一口粮,它的奢简程度还取决于和谁共享。十一个人分一锅粥很幸福,吃一碗饺子同样幸福,一个人吃一桌菜,往往显得凄凉。怀念那一碗饺子,延续的烙饼,和十一个人的回忆。
《联合征文:讲一个食物的故事,写写属于我们自己的深夜食堂》活动链接:http://www.jianshu.com/p/b437542e56f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