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年味|盼过年

作者: 老行你好 | 来源:发表于2019-01-09 06:47 被阅读16次

    现在的年味儿是越来越淡了。人到中年,其实有点害怕过年了,过一年,老一岁。想想小时候那种盼着过年的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

    生于70年代的我,虽没经历缺吃少穿的艰难岁月,但是七八十年代的物质还是比较匮乏的,尤其对于农村孩子来说,对于物质上的缺乏的体会还是蛮深的。

    图片源自网络

    那时候兄弟姐妹都比较多,像我们有兄妹三人的家庭算是常见的。多的有四、五个,甚至六、七个孩子。粮食够吃。菜,自家自留地里种。虽然冬天只能顿顿吃大白菜,但是庆幸没吃伤,至今还愿意吃。肉是稀罕的东西。就连鸡蛋也得留给爷爷、奶奶吃,或者拿到集上换成一点买油盐酱醋的钱。老百姓有句玩笑话叫“鸡腚眼子是银行”。虽有些粗俗,但也说明了那时农民日子的艰难。

    穿就不行了。缺钱,缺布票,所以有句这样的话“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一件衣服,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完,给老三。记得我上初三时还穿着屁股上打补丁的裤子,裤子屁股那一块补上一个圆圆的大补丁,活像战士打靶的靶子。

    正因为物质的匮乏,孩子们盼过年。为什么要盼过年呢?有好吃的,有新衣服穿。女孩子还可以买朵假花玩,男孩子可以放几挂小鞭炮,那就是小时候最开心的事儿了。

    每当过了小年,也就是说过了腊月二十三,灶王爷向玉皇大帝做工作汇报的日子,年味儿就一天比一天浓了。

    那时都是住的平房瓦屋。每当过了小年儿,母亲要挑天气暖和又没风的日子扫屋,把一年里落的灰尘彻底打扫干净。小孩子能做的是帮忙把屋里的东西都搬到院子里,等大人扫完了屋顶、墙壁上的灰尘、蜘蛛网,我们再尽自己所能,一样一样把东西搬回屋。

    母亲还要抽一天时间蒸馒头。那时候馒头是很少吃的,平时主要吃玉米做成的煎饼,很少吃馒头。但是过年就不一样了,可以天天吃馒头,那时感觉好幸福啊!

    有时候父亲会用大锅做蔬菜。买一个猪头,海带,大白菜,藕之类的,用大锅炖上几个小时,直炖的所有的食材都香酥软烂,。等过年亲戚们来的时候,从放酥菜的大盆里选上几样切好,带着冰凌的酥菜是招待亲戚的现成菜之一。

    包饺子是一定的,而且要包两种馅的:荤的和素的。素的主要是上供用,就是祭奠祖宗用的。

    到了除夕夜,全家人围坐在并不太暖和的堂屋里吃着年夜饭,从黑白电视上看央视春晚。饭前母亲还会到院子里的供桌上,给家里的祖宗们端上供品,小孩子们要去磕头。

    除夕是一年中唯一可以熬夜的时候。等到春晚结束,差不多该睡觉了。睡前一定要把母亲给做的新褂子、新裤子提前套在棉袄和棉裤上,压在被子上,上面再压一床压被子。第二天一起床,终于穿上了盼了好久的新衣服。甭提有多高兴了!

    接着,全村人都会成群结队地去串门拜年。一个家族里的或是关系好的人会结伴而行。你到我家,我一定也得去你家回拜。无论到了谁家,一定有平时舍不得买的糖块和瓜子,或是年前准备的爆米花吃。小孩子的口袋到哪里都是给塞的鼓鼓的。褂子口袋,裤子口袋,都被装上了糖和瓜子。心眼儿多的孩子会跑回家把它们放在自己的秘密的地方,再出去拜年,又可以赚不少好吃的。平时住的远的乡亲,这时也会借着过年的机会到家里坐坐,聊聊天。

    从初二开始,要走亲戚。儿时,我家的亲戚特别多。因为爷爷、奶奶和我们住,所以老一辈的那些亲戚是一定要互相走动的。你到我家,我一定回访你家。每年直到正月十五左右,我家的亲戚才走完。

    走亲戚一般都是用竹篮子。里面放四样东西:两把面条,两包点心,两个罐头,一块肉,然后用一条新的枕巾盖上。亲戚吃完下午饭走时,一定不能空着篮子,要压东西回去。一般就是各留一半。肉一般是你给我家拿来,我再给他家拿去。一块肉会跟着走好几家亲戚。

    走亲戚一定会早吃晚饭,下午天黑之前要回家,没有住下的习惯,因为都住的不太远。那时候,经常看到有走亲戚的人喝醉了,在路上摇摇晃晃地走,或东倒西歪地骑着车子,有很多热闹可看。幸亏那时汽车少,要不然得多危险啊!

    正月十五元宵节,吃了汤圆,年算是过完了。正月十六,小孩子们要开学,然后再盼着下一个年的到来。

    #羽西X简书 红蕴新生#。

    活动传送门

    https://www.jianshu.com/p/ee05f7eff678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儿时的年味|盼过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lobr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