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天起床,对我来说是个极限挑战。今早,随着一遍遍闹钟的响起,还未起势,便被我的灵犀一指镇压。不要羡慕,这是人应有的本能而已。人是铁,饭是钢,不上班没饭吃。最终像蚯蚓一样从床上蠕动起来,踱步到窗户处寻找鸡血的源泉。还未完全打开窗户,冷风已扑打全身,打了个哆嗦,顿时满血复活,这招屡试不爽。不过今儿着实更冷一些,寒冷的空气吸入肺里,居然产生了一种很熟悉的感觉,似曾相识。这让我突然有种迫切想知道此时冰城温度的欲望,翻开手机寻找答案,好嘛,零下19度,对此并不感到惊讶,毕竟大学青春在哪里度过。不过,对于毕业后直接奔赴家乡工作的我来说,两年了, 心里总会泛起了对美丽冰城的思念,想起同在屋檐下相处四年的兄弟,更让我念想的是,那里封存着自己的美食青春。从本人硕壮的体格来看,不是吹牛,我要说是货真价实的吃货,没人敢矢口否认。当然,想要对得起这个美名,必须铁证如山。莫急莫慌,一行行美食青春娓娓道来。
一、东北美食处处可见川鲁菜系的影子
就目前来看,大学生是网络的活跃群体,是评论盖楼的卓越贡献者。大学食堂的饭菜也引起一番吐槽,网上拼拼爆出某高校的黑暗料理。关于饭菜质量暂且不谈,但从食堂的菜谱来看,依稀能分析出地方美食的特点。貌似大葱是饭菜的必备食材,一份菜里半碗葱。我想也许是闯关东的缘故吧,山东人与东北人都由衷地喜爱大葱,随着文化的渗入,他们也共有豁达奔放的性格。因此,东北菜处处可见鲁菜的影子。突然想起炊事班故事讲得一个笑话:山东人与东北人干仗,有人在中间扔了一捆葱,两人不打了,直接奔葱去了。另外,四川菜在哈尔滨很受喜爱。尤其是各种麻辣烫小店,广受人们喜爱,而且几乎道道美食都要放些辣子,这就是所谓的无辣不欢。我一直认为与天寒地冻的天气有关,吃完辣气腾腾的菜肴,让身体燃烧起的温度抵御刺骨的风寒。
二、冰点催生出东北特色小吃

哈尔滨仿佛就是冬天的家,而且冬天还比较恋家,这个我深有感觉。记得10年10月份某个晚上,天空洋洋洒洒飘起大雪,再接着城市的霓虹灯照射,雪花就像在空中跳起了芭蕾舞,无法用语言形容那种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那种美,可把宿舍这帮兄弟激动的彻夜未眠,总害怕次日气温高了,雪会融化。想起来太幼稚了,这场雪一直保留到来年的5月份。因此,哈尔滨冬天给我带来的回忆只有大片大片的白,除了那特色小吃。由于大半年处于零下温度,这足足催生了冰冻小吃。冬天的寒冷并不起到起到降低接到喧闹的效果,反而一排排地摊摆满了冻货像冻柿子、冻梨、冻葡萄,他们从来不担心储存的东西,因为本来就在冰箱里生活。买回二斤柿子,放在温水泡几分钟,咬在嘴里有点像吃冰沙的感觉,果肉和碎冰融为一体,待到肚里才慢慢融化,那种感觉很神奇。除此之外,地摊上海摆着夏天才有的冰激凌,各种各样应有尽有,是按斤称的,我们不担心吃不完,只是吃一根,剩下的悬挂在宿舍的窗户外面。平时就跟小时候的玩伴吹牛,校园条件好,每个宿舍都配备一个冰箱。
三、这里有一个俄罗斯的天堂
自只身一人拖着行李箱来到这陌生的城市来,就对处处可见的欧式建筑表示好奇,各种洋葱头、帐篷顶。问度娘后才逐渐了解,这里百年前是建筑、商业和贸易的集聚地,大量的俄罗斯贵族移民于此,也就筑成与中国传统城市面貌不同的风格。当然,也带来了俄罗斯的美食。为了满足资深吃货的欲望,锁定中央大街去寻找目标。当踏入这条步行街则被满满的西洋风情吸引,欧式古典路灯,大大小小的雕塑,俄罗斯商店等,仿佛进入了俄罗斯小镇。我能清晰看到几排长长的队伍,大家在等待买马迭尔冰棍。哈,零下二十多度,大家能有如此耐性等待,可见它的魅力不可小觑。我拿到冰棍的时候,手都冻僵了,强硬的扳开手指让其变得灵活起来,含情脉脉将其含在嘴里。“甜而不腻,冰中带香”的味道注入全身,真不赖。此外,我还常会买大列巴作为回家坐火车路途必备干粮,拿出来很有气势,纯硬货。
冰城的美食太多太多,像哈尔滨红肠、格瓦斯及老资历哈啤,都是我的最爱。大学四年来,吃货不断地走街串巷去寻找美食,去品尝这个地方熟悉的味道。而从美食的背后,又能追溯到城市的历史文化及风俗习惯。在满足味蕾需求的同时,也是尽可能借此机缘与冰城有更多亲密的接触。即使我已远离美丽的你,但你用暖心的寒冷封存了我的美食青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