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清朝三百年》1.风起辽东人物连载小说
【历史】《清朝三百年 风起辽东》(17)

【历史】《清朝三百年 风起辽东》(17)

作者: 一只支 | 来源:发表于2018-03-23 19:41 被阅读227次

    三.东南西北 天下四战

    3.西南、东北狼烟继起

    门肯说“任何时候当你听到一个人说他爱他的国家,这是一个信号,表明他在期待为此获得报偿”。

    爱国是一个基础却又伟大的素质,基础是因为其不分性别、阶层、群体、种族、学历、经济条件等限制,它没有限制,无论是谁都有孕育爱国的可能;伟大是因为注定少数人可以做到爱国的言行一致,当冰凉的刀架于脖颈、当生命受到死亡的威胁、当无尽的疼痛遍布全身、当妻儿亲人作为被要挟的筹码、当高官利禄美人骏马在你眼前晃来晃去,这些考验中的任何一项都不是旁观者或未曾亲历者慷慨激昂说说而已就能忍耐过去的。

    在与人性的对抗厮杀中,大多数人注定是沦为人性的俘虏,这是事实。

    可是话语,常常是被用来判断言行的先决条件,这样就给了少数人的可乘之机。话语总是充满着某种魔力,让人窒息,让人着迷,让人失去理性的判断而陷入感性的冲动,让人可以幸福喜悦的喝下甜蜜的毒药,比如爱情中的甜言蜜语山盟海誓,比如现在杨应龙报效国家的慷慨激昂。

    有位伟人告诉过我们一个简单但却十分靠谱的道理:

    看一个人,不光看他说什么,更要看他做什么。

    被允许戴罪立功的杨应龙回到了自己的根据地播州,与之随行的还有一位明朝官员,负责与杨应龙一起整理兵马,支援朝鲜前线。

    一回到播州,杨应龙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这位官员杀了。

    从其行为来看,杨应龙之前的超级演说外带媲美奥斯卡影帝的表演不过是为了求生的缓兵之计。

    得到消息的四川方面立即兵分三路,讨伐杨应龙,可还没等正式开战其中的一路就中了杨应龙军的埋伏,基本全军覆没,数千人战死,四川巡抚王继光被免职。

    除了四川明军精锐赶赴朝鲜留下的明军战斗力一般的原因外,杨应龙的军队英勇善战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杨应龙的先祖在南宋时期曾经与蒙古军队作战过,战果不是一般的辉煌,也不是二般的辉煌,是非常特别极其的辉煌。据《遵义县志》记载,播州军与蒙古军的交手记录为三次、九次,结果为“三战三捷”“九战九捷”,数名蒙将死于刀下。

    再次说明,这是播州军与蒙古军野外作战的战果。

    真正让播州军成为历史的是1235年蒙古先锋大将率数万铁骑来袭,播州军在阳平关与之交战,是为“阳平关之战”。这场防御战让蒙军大量伤亡最后久攻不下不得不放弃,当时宋理宗亲封播州军为“御前雄威军”。

    这也是为什么杨应龙对自己可以保命如此有信心的原因,因为播州军的战力对于正需兵员尤其是优质兵员的朝鲜前线来讲是明朝不可能拒绝的,杨应龙深知这一点,而事情的发展也确实如他所料。

    对于杨应龙的叛乱,朝堂之上陷入了激烈的争论,根据主张分为两派,一派认为必须对于这种乱臣贼子予以坚决剿灭,打击杨应龙的嚣张气焰,是主战派。

    与之相对的就是主和派,认为对于杨应龙还是应该以招抚为主,不能轻易动用刀兵。

    看似主和派窝囊,主战派硬气,但主战派大多是一帮文人,认为对于杨应龙这样世受国恩却言行不一的叛贼必须明正典刑,这样才能维护朝廷的脸面,才能彰显大明的国威。

    天天读论语,张口子曰,对于军事七窍通了六窍,这不要紧,但个个自命不凡,觉得自己文武双全,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那就是为自己量身定做

    这种现象在后来与后金的战争中表现更为明显和突出并在历史上尤其是多次重要的关头都起到了重要的影响,重要的消极影响。

    主和派很简单,不讲空话套话大话不做报告,不打的原因有两个:一就是没兵,连西南边陲四川贵州云南的很多军队尤其是精锐都抽调到朝鲜了,后方还在一直招兵,哪里还有空余人马去和杨应龙作战;二就是考虑财政压力,朝鲜战争还在不断花钱,明朝不可能在东北和西南同时运行两场战争。

    杨家雄踞播州29代七百余年,家世显赫,管理土地有六七万平方公里,下辖人口两百余万,境内物产丰裕,播州军又以能征惯战为名,是西南最大的势力,如若战端一开,其旷日持久的消耗可能压垮明王朝的财政。

    当时时局的变化更加应证了主和派的主张,1593年中旬开始的谈判截止到了1596年,万历二十五年正月也就是公元1597年初,明朝与日本断断续续的谈判终于破裂,第二次抗倭援朝战争爆发,兵部尚书蓟辽总督邢阶、右佥都御史杨镐经略朝鲜军务,率军四万赴朝作战,加上留守朝鲜的两三万明军,共计七万明军再次投入到朝鲜战场上。

    眼看东北的烽烟再起,空虚的西南再让杨应龙这头猛虎下山,这将陷入一个空前被动的局面。

    所以不是主和派窝囊,是不想打,更是不能打,起码现阶段如此。

    朝廷决定招抚杨应龙,杨应龙也顺杆子往上爬表示自己毫不知情,偷袭明军完全是自己手下人背着自己做的,把这些人绑送明朝朝廷可以随意处置,此外主动捐献黄金四万两,并把播州当地的一种名贵木头,可能是那种顶级家具的原料大批量贡献给朝廷,这种木头比金子还贵重,杨应龙当初用这十四颗木头换了个都指挥使的职位,外带赐予锦衣卫专属套装、二品以上官员才有资格穿的飞鱼服。

    但今时不同以往,由于上次杨应龙已经玩过一次“只要脱险马上变脸”的把戏了,明朝为了以防杨应龙再故技重施,提出了一个条件:

    质子。

    把杨应龙次子杨可栋扣在重庆当人质。

    说的好听一些,就是留下做客。

    明朝官员认为,虎毒尚不食子,在重庆扣个人质,是换取杨应龙不反叛的最佳保障。

    只要杨应龙不造反,杨可栋就不会死,而疼爱儿子的杨应龙因为儿子身在重庆也会投鼠忌器,这就为明朝赢得了时间。

    理论上讲是这样的,可难以理解的是,杨应龙没造反,杨可栋却死了,死的糊里糊涂不明不白。

    加剧事态恶化的是四川方面对于此事的态度:当杨应龙派人前去请回儿子的尸体时,被明朝官员告知之前的四万两赎金还未全部缴纳,什么时候缴纳了什么时候可以来领尸体。

    “我儿子不明不白死你们这了,不给一个说话,还有脸问我要钱?”

    “你要钱,我要命!”

    杨应龙当即决定,起兵。

    公元1597年底,播州军四面出击,对内统战不服从自己的中小土司,对外向西北的江津,南面的贵州洪头、东南的湖广地区的四十八屯,都发起了攻击,而且干净利落得手了,一时间东南震动,朝野震惊。

    同样震动还有东北的朝鲜半岛,在蔚山此地经略杨镐的错误指挥外带日本援军到来,造成了抗倭援朝战场上明军第一次彻底的大败,伤亡人数在数千到一万。

    开始杨镐和邢阶隐而不报,声称为“蔚山大捷”,最后被告发,杨镐被免职下狱,而明朝一方面又加大了从两广江浙东南等地的调兵力度。

    正确的指挥,兵力的增补,麻贵刘铤董一元等猛将开始了全面反攻,而朝鲜将军李舜臣从水路也发起了对日军的进攻,这就是被某民族大书特书的“鸣梁海战”,而1598年丰臣秀吉之死更加剧了朝鲜半岛日军的颓势

    1599年,抗倭援朝取得胜利。

    与此同时,杨应龙大肆吞并中小土司,把中小土司的财产给予苗人换取苗人的支持,史称“夺地养苗”,号称拥有十六万大军,之前贵州方面的进剿被杨应龙轻松击溃,贵州巡抚继四川巡抚后也被免职。

    同年六月十一日,杨应龙兵分三路北上进攻綦江,全歼明守军五千余人,綦江参将战死。

    城破之日,杨应龙下令屠城,綦江百姓尸体堵塞了河道,江水为之变为赤色。

    杨应龙的残暴行径激起了朝野上下的一致声讨,除了道德原因外声讨的主要原因是綦江作为西南重镇重庆的门户,其被攻克代表着重庆门户大开。

    当时确实有人建议杨应龙进一步攻占重庆挟持蜀王,但杨应龙拒绝了,认为这个太疯狂了,自己只要占地为王和明朝谈判就好,这是他的目标。

    天才向左,疯子向右,只有普通人站中间,而政治中的普通就等于傻子。

    杨应龙等来的是他意想不到的灭顶之灾。

    1600年,万历任命前四川巡抚现辽东巡抚李化龙总督四川、贵州、湖广军务,统帅三省明军征剿杨应龙。

    单有这三省的明军自然是万万不够的,抗倭援朝的明军也被直接调往四川参与征剿事宜,据记载当时李化龙指挥有了15省军队共计24万的兵力。

    兵多将广的李化龙和他同姓差不多同名的李云龙一样,敞开打,不分主力方向,兵分八路,每路由一总兵带领每路三万人,真是四面八方一齐兵发播州。

    杨应龙面对八路大军,采取了反其道而行的措施,集中优势兵力消灭一路,鼓舞己方士气震慑明军。

    19年后,远在东北的一个人面对和杨应龙相似的情景也才去同样的方法,并将其命名为“平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

    杨应龙盯上的就是贵州总兵领头的这路明军,经过激战明军“十不存一”几乎全军覆没,将官只剩三人,贵州总兵被震怒的万历下令就地免职直接押送北京定罪。

    距离开战,这是第25天。

    朝野再次被杨应龙震动了,很多朝臣起了动摇之心,就连万历都数次追问总督李化龙是否可以控制局面。

    李化龙用事实打消了所有人的顾虑,因为四川总兵刘铤的骄人战绩,他打败了杨应龙的主力,并攻占了杨应龙这些年精心布置的大小关隘,杨应龙已无险可守。

    刘铤,24岁就是游击将军,从最早的讨伐云南九丝蛮部、平缅甸、定罗雄,到后来的征朝鲜,42岁就已经名满天下,朝鲜战场上一听刘大刀,胆小的扭头就跑,可见这位老兄的赫赫威名,被称为“晚明第一名将”。

    按照樊树志先生对“晚明”的定义,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朝,这五六十年中,在无数英雄豪杰风起云涌的时代,也就是说,无论是当代还是后代,无论是满桂祖大寿赵率教这些关外对阵清军的大将,还是诸如曹文诏等对战农民军的光辉战绩的大将,都要比刘铤低一个档次。

    刘铤,杨应龙的噩梦,晚明第一名将,19年后的他将最后一次踏上战场。

    明朝各路大军云集杨应龙的老巢——海龙囤下,但攻城战历来是最难打的,比如之前兵困宁夏的哱拜,而海龙囤和宁夏城并不相同,这得先从它的历史说起。

    1259年钓鱼城之战,纵横欧亚大陆世界无敌的蒙古军队在蒙哥汗的带领下在这里遭到了巨大的挫折,而蒙哥汗也因督战而意外而死。

    对南宋而言,钓鱼城之战延续南宋国运二十年;而蒙哥汗的身死也印发了蒙古统治集团内部对汗位的争夺,西征的蒙古军队已经消灭伊斯兰世界最强大的阿巴斯王朝接下来就准备兵锋直指埃及了,因此放弃了西征,这间接的帮助欧洲和伊斯兰世界,所以钓鱼城被称为“上帝折鞭之处”和“东方的麦加”;而钓鱼城之战也成为攻防战的经典案例,其复原沙盘现存中国军事博物馆。

    而创造奇迹的人,也就是钓鱼城的设计者,和杨应龙的先祖是好朋友,也是杨家先祖推荐他们去设计的钓鱼城。

    钓鱼城之战后,杨家家族选择了一处三面悬崖四面有水之处,修建堡垒,而堡垒周围群山怀绕,周边百余里有十几座关隘和上百大小城堡,建立起了空前的山城防御体系,这一切都模仿的是钓鱼城而且更为易守难攻。

    这座城堡就叫做海龙囤。

    激烈的攻坚战开始了,根据史料记载,明军连攻海龙囤四十八天,最后在苗人向导的指引下换装成播州军从海龙囤某一个小门得以杀入城中,大势已去的杨应龙自尽而死。

    播州杨家,从唐代开始到明代,从兴起到发展到兴盛再到鼎盛和辉煌直到最后的灭亡,历经七百年间二十九代人,一个传奇竟落得如此结局,以这样的方式走向最后,真是不胜惋惜。

    “若应龙者,倔强偏陲,不知汉大,宗嗣荡灭,取世戮笑,尤足为凭险负固之戒。悲夫!”——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

    至此,1592年以西北哱拜之乱为发起,历经东北朝鲜半岛8年时谈时战的抗倭援朝,再到1600年西南杨应龙兵败身死,这八年间的“万历三大征”终于划上了句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历史】《清朝三百年 风起辽东》(17)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szxc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