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中磨耳朵

作者: 第一等野花 | 来源:发表于2018-04-24 22:03 被阅读17次
    在教学中磨耳朵

          有些老师一直在抱怨自己的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不行,只要题目一变形就不会做了。其实这其中很大的一部分原因出在老师身上。当然也并不排除有些孩子确实理解跟不上,你使用再多方法也无济于事,这种情况不在今天的讨论范围。    在我二十几年的小学数学教学生涯中,最忌讳的就是让孩子死记硬套解题方法。而是抓住问题的本质在平时的课堂上不断地对学生进行磨耳朵,直到孩子熟记解决问题方法的本质。这样孩子再遇到穿上马甲的题目时就不至于不认识了。比如二年级的有关表内除法的应用题无非就讲两个最基本的数学类型:1,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在整个小学二年级出现的除法应用题中逃不出这两种类型,有的也只是稍微变形而已。  那么平时在讲解题目时我会不断地重复这两句话,直到孩子耳朵生茧,想忘都忘不了。比如有54个苹果要分给9名学生,平均每人几个?在讲解时我会追问孩子这句话:平均分给9个同学也就是把54平均分成9份,求每份是多少。再比如有54个苹果,每个人分6个,可以分给几个同学?我会追问孩子:每人分6个,可以平均分给几位同学就是求54里面有多少个6。在这样的不断追问中,慢慢地学生就会发现,原来二年级所有的有关除法的应用题,最后的解决都绕不开这两句话。于是等他们耳朵起茧子以后,再遇到类似的问题自然而然就会自己解决了。        磨耳朵的好处还在于每一单元的新知授课上。我们当老师的要事先抓住本单元所要教给孩子的最基本的数学模型,然后在每一堂课的教学中不断地重复这些内容,重复久了,学生对这些知识要点自己而然就掌握了,而不再题死记硬背,生搬硬套了。比如在教学长度单位时我每节课都让学生用手比一比每一个长度单位大约有多长,每节课都让孩子先回顾一下长度单位间的进率。这样经过一单元的重复回顾,学生想不记住都难,关键是这是无意的识记,比起有意的识记会记得更牢,更轻松。                     

    磨耳朵还可用在解题方法的传授上。我从小学一年级的上学期开始,就十分重视孩子画图分析题意。一年级的孩子当然不会画,不要紧,我每天都不断地画给他们,让他们照着画。也不管他们画得像不像,好不好,总之只要跟着画就行。这样经过一年多的磨,到了二年级,许多孩子遇到问题以后就会习惯性地画图帮助解决了,而这种方法就是我们数学解决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孩子们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可见磨耳朵不光在语文上很重要,在数学的教学中同样重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在教学中磨耳朵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xusl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