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父母的敬重和孝顺,是中国人骨子里的基因。这一方面是人类的天性,另一方面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说是人类的天性,是因为动物尚有抵犊之情、跪乳之恩、反哺之义,何况人类?说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是因为人类不同于其他动物的本质区别,是人类有高度发达的思想,建立了高度的文明,仁、义、礼、智、信、孝、悌、忠等基本思想,是人类思想发展的总结和必然产物,是维持家庭、社会和谐、稳定的基本规范。
因此,孝是一个人应当刻在骨子里的基本要求。
我们希望父母能够长寿,希望一个家庭能够和和美美。这是我们心中的理想。
论语新视界069|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但是,人类社会毕竟又存在着生老病死、新陈代谢。我们希望父母长寿。但是,随着父母年龄的增长,我们又知道,父母离开我们的时间一天一天、一年一年在减少。完美之中总有遗憾。但这也是社会发展的规律。道即道。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论语·里仁》4·21)
孔子说,对于父母的年龄,我们应当时时记在心里。对于父母年龄的增长,我们既高兴,我们又害怕。
高兴的是,父母能够长寿;害怕的是,父母距离开我们又迫近了一步。
论语新视界069|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但我们也不必为此悲伤。
父母尚在,我们可以尽可能用我们的所能去孝顺他们,不要留下遗憾。怎么孝?孔子说过,“无违”,不“色难”,敬养,不让父母忧其疾,谏父母“劳而无怨”,等等。
孔子适齐,中路闻哭者之声,其音甚哀。孔子谓其仆曰:“此哭哀则哀矣,然非丧者之哀矣。”驱而前,少进,见有异人焉,拥镰带素,哭者不哀。孔子下车,追而问曰:“子何人也?”对曰:“吾丘吾子也。”曰:“子今非丧之所,奚哭之悲也?”丘吾子曰:“吾有三失,晚而自觉,悔之何及!”曰:“三失可得闻乎?愿子告吾,无隐也。”丘吾子曰:“吾少时好学,周遍天下,后还丧吾亲,是一失也;长事齐君,君骄奢失士,臣节不遂,是二失也;吾平生厚交,而今皆离绝,是三失也。夫树欲静而风不停,子欲养而亲不待。往而不来者,年也;不可再见者,亲也。请从此辞。”遂投水而死。孔子曰:“小子识之,斯足为戒矣。”自是弟子辞归养亲者十有三。(《孔子家语·致思》)
论语新视界069|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图片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